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0 15:04

  本文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学翻译对我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是中西文学和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这是任何比较文学史、中国文学史都不能忽视的研究领域。然而,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以及其译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由于不忠实于原著而遭人诟病。这种评价和待遇之于译者以及其作品并不公平。要公正客观地评价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把注意力从文本比较转向那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文化诉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择以清末民初文学翻译活动中形态复杂的“创造性叛逆”为基点,关注清末民初社会文化背景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和制约,试图回答这一现象背后更核心的问题。诸如“为何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如此普遍?”,“哪些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着译者的种种选择?”,“这些文学翻译作品为何能在译入语文化里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明白不能仅仅通过文字或文学价值来评判一个时期的文学翻译活动及其翻译作品,而是要综合考虑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活动的限制和需求。有鉴于此,论文着重考察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用现代翻译理论的视野和比较文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对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描述并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论文共分六部分对该问题进行论述。绪论部分包括对“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的文献综述,该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以及该选题的意义和创新点。第一章对“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做一概览,分析这次文学翻译高潮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总结出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的三个特征,并指出该时期文学翻译的三个特征最终都指向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第二章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考察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清末民初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缺乏鲜明的意识形态指向,这使得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也呈现出杂多的形态。这一时期的译者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直接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文进行增删甚至改写,借助翻译文本发出自己的声音,使该时期的文学翻译显示出明显的创造性叛逆特点,译入语社会意识形态通过文学翻译言说自我。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形态各异、纷繁复杂的创造性叛逆不仅是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表征,而且揭示了清末民初翻译者面临的两难处境:翻译者试图借助域外文学达到某种目的,但是当域外文学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与本土文化与意识形态发生碰撞与冲突时又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抵御。在这一悖论中出现的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则记录了清末民初的译者在国家民族命运遭受巨大挑战和挫折时的思想、信念、行动等各种体验,揭示了两种文化交融与发展的种种可能性。本部分在梳理总结清末民初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辅以个例分析,主要对林纾译作中在意识形态影响下而造成的对原作的误读和创造性叛逆、《哀希腊》清末民初三个译本中呈现出的创造性叛逆予以描述和分析,并对狄更斯 林纾译本与张谷若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的个案进行考察分析,以期厘清意识形态是如何对译者进行操纵并施加影响从而造成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第三章从诗学的角度考察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译入语文学系统对文学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其诗学规范对文学翻译的规约得以实现。原语文学体系和译入语文学体系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诗学规范。在译介过程中,这两种不同诗学相遇,译者不可避免地会用自身的诗学观念来理解他者,从而造成对异己诗学的误读,这种误读便会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中呈现出来。译入语文学系统通过其诗学体系对文学翻译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到文学翻译活动的反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文学翻译是推动整个译入语文学系统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中国的民族文学为例,文学翻译是滋养现代作家成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对我国文学的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成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加快了中国民族文学融入世界文学潮流的步伐。本部分主要考察译入语文学系统中的诗学规范是如何操纵清末民初的译者在译介过程中对原语文学体系中的诗学规范进行误读从而造成了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并分析这一时期的文学翻译对译入语文学系统现代化所起到的作用。第四章考察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中国文学由古典到现代的嬗变正是在清末民初开始而到五四时期基本实现的。清末民初文学翻译活动的勃兴对这一转型过程不可能是毫无影响的。事实上,该时期文学翻译活动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以及融合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文学在文学观念、文体格局以及文学规范方面带来了异质因子,进而拉开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序幕。结论部分总结了清末民初文学翻译极富时代气息的三个主要特征,分别归纳了受意识形态和诗学操纵下创造性叛逆的类型和意义,并从文学观念、文体格局和文学规范三个方面分析了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肯定了该时期文学翻译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清末民初 文学翻译 创造性叛逆 意识形态 诗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059;I046
【目录】:
  • 中文摘要9-12
  • ABSTRACT12-15
  • 绪论15-30
  • 一、研究综述15-20
  • 二、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20-27
  • 三、选题意义和创新点27-30
  • 第一章 清末民初文学翻译活动30-55
  • 一、清末民初文学翻译活动30-35
  • 1、清末民初文学翻译活动起步阶段(1840-1898)30-31
  • 2、1898年清末民初文学翻译活动的转折点31-33
  • 3、清末民初文学翻译高潮的形成33-35
  • 二、清末民初文学翻译高潮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35-42
  • 1、西学冲击下“华夏中心观”的破灭及“天下”观的转变35-37
  • 2、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中的“西学”话语策略37-40
  • 3、译以致用思想的影响40-42
  • 三、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的特点42-55
  • 1、翻译文本选择上表现出的实用功利倾向43-45
  • 2、普遍接受“达旨”与“译意”的翻译策略45-48
  • 3、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的语言规范特点48-55
  • 第二章 意识形态与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55-102
  • 一、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创造性叛逆56-70
  • 1、意识形态影响下创造性叛逆形态上的多样性56-59
  • 2、文学形象的创造性叛逆59-65
  • 3、文化参与视角下的创造性叛逆65-70
  • 二、“林译小说”中基于意识形态操纵的创造性叛逆70-89
  • 1、正文本中的创造性叛逆70-76
  • 2、副文本中的创造性叛逆——体现在译作序、跋、引文等副文本中的创造性叛逆76-81
  • 3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林纾译本与张谷若译本的对比分析81-89
  • 三、《哀希腊》早期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89-102
  • 1、梁启超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90-94
  • 2、马君武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94-97
  • 3、苏曼殊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97-102
  • 第三章 诗学与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102-140
  • 一、译入语文学系统中的诗学形态与文学翻译102-110
  • 1、诗学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102-107
  • 2、文学翻译对译入语文学系统的反作用107-110
  • 二、清末民初文学翻译语言的演变及其创造性叛逆110-127
  • 1、清末民初文学翻译语言的演变111-115
  • 2、文学翻译语言的归化及其中的创造性叛逆115-122
  • 3、文学翻译语言对中国文学语言的欧化122-127
  • 三、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叙事模式中的创造性叛逆及其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127-140
  • 1、文学翻译对中国小说叙事时间转变的影响及其中的创造性叛逆127-133
  • 2、文学翻译对中国小说叙事视角转变的影响及其中的创造性叛逆133-136
  • 3、文学翻译对中国小说叙事结构转变的影响及其中的创造性叛逆136-140
  • 第四章 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影响140-175
  • 一、文学翻译对中国文学观念的整合与重塑140-150
  • 1、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促使现代思想的萌芽140-143
  • 2、现代作家群体与主导性的“新民”文学观的生成143-146
  • 3、文学翻译催生了中国文学现代性发生的转换空间146-150
  • 二、文学翻译对中国文学格局现代转型的影响150-163
  • 1、对小说在文学系统中地位的提升150-155
  • 2、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作用155-159
  • 3、对中国现代文体格局总体建构的影响159-163
  • 三、文学翻译对中国文学规范现代转型的影响163-175
  • 1、文学创作语言的现代转型163-167
  • 2、文学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167-171
  • 3、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型171-175
  • 结论175-182
  • 参考文献182-194
  • 致谢194-19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95-196
  • 附件1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肖琦;;近十年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综述[J];东岳论丛;2009年09期

3 胡杰;晚清末年和五四运动后期中国文学翻译的差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郝岚;;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期

5 袁荻涌;苏曼殊文学翻译思想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6 李兆国;;梁启超文学翻译作品的翻译策略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7 陈燕;从《黑奴吁天录》看林纾翻译的文化改写[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李兆国;;梁启超翻译作品概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4期

9 韩洪举;;“林译小说”对中国文学语言演变的贡献[J];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04期

10 倪进;;苏曼殊的文学翻译与英国浪漫主义[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羽;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上海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7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07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0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