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道法在华传播与实践研究(1874-1949)

发布时间:2017-06-09 23:00

  本文关键词:国际人道法在华传播与实践研究(1874-194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战之前,国际人道法主要由日内瓦法体系与海牙法体系组成。1864年《日内瓦公约》以在战时救助伤病兵为主要宗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日内瓦法体系。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关注于战时俘虏待遇,限制过度杀伤武器等内容的海牙法体系。 在晚清,日内瓦法体系就已在华得到传播,并于日俄战争的烽火中,催生了五国合办的万国红十字会。此后又摆脱五国合办,在清末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自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积极从事各种人道主义活动,也承担了传播日内瓦法体系的使命。日内瓦法体系的三原则,即红十字会中立地位、红十字标识擅用之禁止、伤病兵之救护,经中国红十字会加以传播,渐为国人知晓。虽然《日内瓦公约》尚未就红十字会在内战中的作用予以规定,但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于内战中进行战地救护工作,大彰人道。一战之中,中国红十字会事业刚刚起步,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均受到限制。当德国、日本在中国青岛爆发战争时,中国红十字会积极行动,救助处于德、日两国炮火之下的同胞。同时中国红会伸出援助之手,援助在海外华侨。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国红十字会先是在淞沪战争中组织力量,救助前线伤兵。后又响应南京国民政府的“三合一政策”,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自组建后,先后三迁,最后扎根于贵阳。在长期抗战中,救护总队培养医护人才,从国际上争取医药援助,组织车队输送物资与伤病兵,派遣救护队奔赴各个战区实施救护,指导前线野战部队卫生防疫,为全面抗战的胜利贡献甚巨。 于日内瓦法体系传入中国之时,海牙法体系也在近代中国得到传行。为了打开外交上的僵局,清政府先后参与了两次海牙保和会,签署了系列国际人道法公约。北京政府时期,虽然国内军阀混战,在战争中违背国际人道法的现象层出不穷,但在对外交往中,无论是哪路军阀执政,均能较好地遵守海牙法体系中的规定。全面抗战中,南京国民政府采用了多种传播手段,面向军民进行“优待俘虏”政策的传播。南京国民政府也给予日俘优待,其设在贵州镇远与陕西宝鸡的两个日俘收容所,获得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好评。在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在华的三百万日本俘侨加以收容遣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仁义宽大的精神。与此同时,对在中国犯下罪行的日本战犯,南京国民政府参考国际人道法,制定相关战犯审判条例,,对战犯做出审判。 国际人道法在华的传播与实践,对近代中国有着诸多积极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推动了国内系列军事法律规例的制定,对战时军人的胡作非为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国际人道法也促成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成长与发展,为近代中国处于各类天灾与战祸中的人们提供了援助。
【关键词】:国际人道法 海牙法体系 日内瓦法体系 中国红十字会 优待俘虏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5;D998.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30
  • 一、 研究缘起11-14
  • 二、 国际人道法概念界定14-16
  • 三、 国际人道法的基本原则16-20
  • 四、 国内研究现状20-26
  • 五、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26-28
  • 六、 创新与不足28-30
  • 第一章 国际人道法历史溯源及构成体系30-48
  • 第一节 国际人道法的历史溯源30-35
  • 一、 国际人道法西方历史溯源30-33
  • 二、 中国古代战争中的人道33-35
  • 第二节 国际人道法的构成体系35-48
  • 一、 日内瓦法体系36-40
  • 二、 海牙法体系40-43
  • 三、 日内瓦四公约及三个附加议定书43-48
  • 第二章 晚清国际人道法传入中国48-73
  • 第一节 日内瓦法体系的传入48-60
  • 一、 日内瓦公约初传中国48-52
  • 二、 万国红十字会的成立52-56
  • 三、 中国红十字会的创设56-60
  • 第二节 海牙法体系的引入60-73
  • 一、 晚清改善外交处境的努力60-63
  • 二、 参与第一次海牙保和会63-66
  • 三、 保和会各约批准工作66-67
  • 四、 参与第二次海牙保和会67-73
  • 第三章 北京政府时期国际人道法的传播与实践73-133
  •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期国际人道法的传播73-89
  • 一、 北京政府时期国际人道法传播的特点73-75
  • 二、 红十字会中立地位的传播75-82
  • 三、 伤病兵救护的传播82-85
  • 四、 禁止擅用红十字会标识的传播85-89
  • 第二节 保和会准备会及国际人道法公约补签89-101
  • 一、 保和会准备会的成立89-91
  • 二、 国际人道法在华内化91-98
  • 三、 补签国际人道法各约98-101
  • 第三节 一战中中国红会的人道主义行动101-111
  • 一、 德日青岛战事中的救护101-104
  • 二、 救助被困在俄华侨104-108
  • 三、 援助在德奥华侨归国108-111
  • 第四节 一战中经华接济德奥俘虏的交涉111-121
  • 一、 中国处中立地位时接济俘虏的交涉111-114
  • 二、 中国对德奥宣战后接济俘虏的交涉114-118
  • 三、 德俄媾和后经华接济俘虏的交涉118-121
  • 第五节 收容及遣回德奥俘虏121-133
  • 一、 中国收容德奥俘虏的由来121-126
  • 二、 在华德奥俘虏管理与待遇126-129
  • 三、 德奥俘虏遣返与收容费用129-133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际人道法的传播与实践133-226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际人道法的传播133-147
  • 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际人道法传播的特点133-135
  • 二、 俘虏问题相关军事立法135-141
  • 三、 抗战时俘虏政策传播的必要141-144
  • 四、 俘虏政策对军民传播的开展144-147
  • 第二节 抗战时日俘的收容与人道待遇147-170
  • 一、 前线俘获日军的处置147-150
  • 二、 宝鸡第一俘虏收容所150-157
  • 三、 镇远第二俘虏收容所157-165
  • 四、 抗战时期中共的俘虏政策165-170
  • 第三节 抗战中的中国红会救护总队170-194
  • 一、 抗战初期国军战地救护的不足170-172
  • 二、 红会淞沪战地救护的经验172-176
  • 三、 中国红会救护总队的成立及组织176-184
  • 四、 救护总队战地医护工作的几个断面184-189
  • 五、 救护总队战地卫生防疫工作的几个断面189-194
  • 第四节 抗战胜利后在华日俘侨收容与遣返194-204
  • 一、 抗战胜利后在华日俘侨状况194-196
  • 二、 日俘侨收容与管理196-199
  • 三、 日俘侨集中遣返归国199-204
  • 第五节 审判侵华日军乙、丙级战犯204-226
  • 一、 战犯审判国际法的发展204-207
  • 二、 乙、丙级战犯审判相关法规207-209
  • 三、 审判乙、丙级战犯国际人道法的援用209-214
  • 四、 个案考察:审判虐待在华外侨战犯214-221
  • 五、 个案考察:审判丙级战犯米村正喜221-226
  • 第五章 国际人道法在华传行评析226-242
  • 第一节 国际人道法在华传行的影响226-233
  • 一、 带动了法律体系的建设226-228
  • 二、 改善了外交环境228-231
  • 三、 促进了人道主义事业231-233
  • 第二节 国际人道法在华传行相关问题的思考233-242
  • 一、 国家视阈下的中国红会233-236
  • 二、 内外有别的俘虏政策236-239
  • 三、 人道视野下的“杀身成仁”239-242
  • 结语242-244
  • 参考文献244-25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255-256
  • 后记256-2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闵宗殿;关于清代农业自然灾害的一些统计——以《清实录》记载为根据[J];古今农业;2001年01期

2 ;陆征祥出席海牙保和会奏折两件[J];民国档案;2000年02期

3 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辛亥战时救护行动[J];民国档案;2004年01期

4 池子华;;略论孙中山对中国红十字运动的贡献[J];民国档案;2006年04期

5 李朝贵;;镇远和平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九[J];当代贵州;2005年21期

6 王瑛;;从国际人道法看中日战争遗留爆炸物问题的解决[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戴斌武;;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与战时三合一政策[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8 朱之江;仲华;;履行国际人道主义的重大尝试——战后中国政府处理日俘问题述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9 王玉贵;;论中国共产党的日本战俘改造工作[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10 池子华;抗战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战事救护[J];江海学刊;2003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国际人道法在华传播与实践研究(1874-194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6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36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3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