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5 00:14

  本文关键词:1980年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与政治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相互呼应,文化思想领域发动了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将其称之为“新启蒙运动”。作为“新启蒙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变革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文化思想“启蒙”作用。本文以中国当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为考察对象,以中西方启蒙主义运动为历史语境,以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转型为历史背景,“重返八十年代”的历史现场,彰显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所凸显的启蒙主义精神,描述分析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精神实质、思维方式、价值诉求及艺术表达,进而揭橥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与“新启蒙运动”之间的内在关联。绪论,通过国内外研究状况的梳理分析,确定本文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纵观学术界关于启蒙与文学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侧重于思想史论的研究;二是侧重于文化史论的研究;三是侧重于文学史论的研究。本文尝试将启蒙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有机的社会文化运动,在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研究的视界融合中,考察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探寻思想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关联,并以此为历史语境和社会背景分析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以拓展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视界与方法。第二章,重点梳理启蒙精神的内涵。研究启蒙主义文学思潮首先需要真正把握和理解启蒙精神。本章将启蒙理念置于现代性历史视野中加以分析研究,进而梳理启蒙精神的思想谱系,并阐明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的把握。由于启蒙内涵的复杂性与广博性,本文不追求一个确定性的启蒙概念,尝试从多层面梳理启蒙的思想谱系。在本文看来,启蒙精神主要可概括为人道精神、自由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进步精神等多个相互交织的层面,由此构成“启蒙现代性”。第三章,本章追溯中国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尤其强调晚清现代性对于中国现代性的重要意义,改变以往忽视晚清以来的中国现代性历程因而忽略晚清的现代性问题的传统思想模式。从中国近现代文学历史发展看,启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同样十分紧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学就是启蒙文学的孕育、发端、高涨、回落历史,这无疑构成中国走向现代、高扬启蒙精神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启蒙的历史语境,我们就难以真正把握和理解近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精神实质及其历史意义。因而,回到近现代以来中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语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第四章,重点考察“思想解放运动”与“新启蒙运动”之间的复杂关联。本章认为,政治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文化上的“新启蒙运动”之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关系。一方面,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同构性或共通性;而另一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不同,以至于相互抵牾与冲突。这种文化启蒙话语与政治思想话语之间的双重变奏,表征着社会变革转型时期各种思潮观念的错综复杂性。重返八十年代文化思想的历史现场,重新回顾与审视“新启蒙运动”所留下的精神遗产,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思想嬗变。第五章,通过新时期社会转型中的哲学理论论争,探讨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产生的哲学思想基础。本章以重返80年代哲学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论争为切入点,分析人道主义理论对于新启蒙运动以及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产生发展的重要理论意义。本章认为,以人为出发点的哲学思想冲破长久禁锢的理论禁区,成为新时期美学的重要哲学基础,对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具有理论奠基重要意义。第六章,着重探讨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在文学理论方面所取得的理论建树。与哲学领域对人的问题的关注一样,文学理论观念变革更新的主题同样凸显的是人的主题:人的发现、人的觉醒、人性的复归成为新时期新启蒙运动的核心议题,“人的主体性”成为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与精神实质。新时期文学理论重新恢复“文学是人学”的理论传统,并赋予其崭新的当代意义,以“文学主体性”为核心建构了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的理论核心。第七章,梳理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方法创新与价值转换。本章以艺术自律原则的建立为基本线索,在审美现代性视域中探究启蒙主义文学在美学观念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突破发展。本章认为,在新时期启蒙话语范式转换的过程中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政治批判性的文学批评范式逐渐得以形成。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批评话语强调文学自律、自我表现、向内转、形式探索以及理性反思等新的批评观念和方法创新,展现出新启蒙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与发展。在本文看来,作为一个整体化的文化思想运动,启蒙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社会运动、思想运动与文学运动互动融合的产物,因此,只有认清文学艺术思潮在启蒙现代性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性作用,进而审视启蒙思想的历史限度及其意义价值,才有可能而有效地实现重申启蒙主义文学的启蒙精神。文学作为时代精神的感性表征,不可能脱离社会历史语境而孤立绝缘的存在,尤其是在重大历史变革时期,文学艺术向来以其特有的审美敏锐性表达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因此,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研究必须摆脱狭小的学科视野限制,摆脱单一的文学研究模式的限制,因为,不论启蒙的思想运动也好,还是启蒙的文学艺术运动,启蒙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社会改造工程,也就是说,启蒙不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局部的变化和革命,而是整体的社会历史运动过程。此方面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以往关于启蒙文学研究的局限。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启蒙运动”的推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理想诉求,是现代化工程的一项预设方案,它不仅为社会转型提供理论准备与思想支持,还对单一追求物质经济增长而带来的人文价值精神缺失的社会生活带来理性指引。因此,将“新启蒙运动”的人文价值追求置于当代语境加以重新检视,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构,对中国现代化理想蓝图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穗文以“新启蒙”的价值诉求与人文精神追求为内在旨趣,以期在当代社会转型中,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与理论支持。回顾启蒙,反思启蒙,重申启蒙,张扬启蒙,坚定地确立启蒙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依然是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启蒙精神 新启蒙运动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重返八十年代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7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5
  • 第1章 绪论15-24
  • 1.1 问题的提出15-1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7-20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20-24
  • 1.3.1 研究意义20-21
  • 1.3.2 研究方法21-24
  • 第2章 何谓启蒙:启蒙的精神实质与理论内涵24-47
  • 2.1 人道主义精神的高扬25-32
  • 2.1.1 人道主义的内涵及特征26-28
  • 2.1.2 人道主义的历史流变28-32
  • 2.2 自由与民主精神的追求32-37
  • 2.2.1 自由与民主的内涵及特征32-33
  • 2.2.2 自由与民主的历史流变33-37
  • 2.3 科学与理性精神的确立37-43
  • 2.3.1 科学与理性的内涵及特征37-40
  • 2.3.2 科学与理性的历史流变40-43
  • 2.4 历史进步意识的凸显43-47
  • 2.4.1 历史进步意识的内涵及特征43-44
  • 2.4.2 历史进步意识的历史流变44-47
  • 第3章 历史语境:中国近现代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47-58
  • 3.1 启蒙的先声:晚清以来文学观念的变革47-52
  • 3.1.1 被迫的现代性与主动的启蒙维新47-48
  • 3.1.2 社会改良与文界革命48-50
  • 3.1.3 启蒙思想的译介与接受50-52
  • 3.2 启蒙的高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诉求52-58
  • 3.2.1 民主、科学与人道主义精神52-55
  • 3.2.2 启蒙主体的自我认同危机55-58
  • 第4章 重申启蒙:新时期思想状况与新启蒙运动58-76
  • 4.1 祛除蒙昧的新启蒙运动58-66
  • 4.1.1 对极左主义思想的反思批判58-64
  • 4.1.2 革命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的历史纠葛64-66
  • 4.2 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双重变奏66-76
  • 4.2.1 “新启蒙运动”与“思想解放运动”之间的同构性67-71
  • 4.2.2 “文化启蒙”与“社会改革”之间的异质性71-76
  • 第5章 人学本体:新启蒙运动对理论禁区的突破76-90
  • 5.1 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人为本”的思想历程76-80
  • 5.1.1 “阶级论”对“人性论”的批判76-78
  • 5.1.2 人性、人情与共同美的复苏78-80
  • 5.2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80-90
  • 5.2.1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人道主义问题80-82
  • 5.2.2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论争82-86
  • 5.2.3 作为美学哲学基础的人类学本体论86-90
  • 第6章 文学主体: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文学理论建构90-106
  • 6.1 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主体性90-96
  • 6.1.1 人类学本体论与文学主体论90-92
  • 6.1.2 文学主体性的理论建构92-96
  • 6.2 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战96-100
  • 6.2.1 唯物反映论与文学主体性的论争97-98
  • 6.2.2 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学主体性论争98-100
  • 6.3 回归主体性哲学的学理深度100-106
  • 6.3.1 人道主义论争与文化政治100-103
  • 6.3.2 文学主体性的哲学反思103-106
  • 第7章 文的自觉: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批评话语建构106-124
  • 7.1 审美现代性:内宇宙世界的探索107-113
  • 7.1.1 新美学原则的崛起107-109
  • 7.1.2 向内转的审美追求109-112
  • 7.1.3 审美政治化与政治审美化112-113
  • 7.2 形式探索:现实主义的艰难突围113-119
  • 7.2.1 无边的现实主义114-117
  • 7.2.2 纯文学与形式的革命117-119
  • 7.3 哲理言说:理性反思的文学主题119-124
  • 7.3.1 自我的发现与生存欲能的肯定119-121
  • 7.3.2 科学与理性的回归121-124
  • 结束语124-127
  • 参考文献127-133
  • 致谢133-13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J];诗刊;1981年03期

2 程代熙;对一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述评——与刘再复同志商榷[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年01期

3 严学胜;文学主体性问题讨论会纪要[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01期

4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年06期

5 ;自由地讨论,深入地探索——关于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的讨论[J];文学评论;1986年03期

6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J];文艺研究;1980年03期

7 陆梅林;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J];文艺研究;1981年03期

8 胡景敏;;“新启蒙”与新时期的知识生产[J];粤海风;2009年01期

9 刘再复;黄平;;回望八十年代——刘再复教授访谈录[J];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05期

10 李希凡;从五四“启蒙”中继承什么?——重读《新民主主义论》兼评《新启蒙》的某些观点[J];文艺研究;1991年06期


  本文关键词:1980年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0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50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2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