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动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7 13:14

  本文关键词:《国语》动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类文献,它保存了上古汉语的真实面貌,是研究上古汉语不可多得的语料,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以《国语》动词为研究对象,在词类划分上坚持语法功能、语义关系、组合关系相结合的观点,将《国语》中的动词分为比类动词、存在动词、使役动词、状态动词、关系动词、感知动词、趋止动词、能愿动词、行为动词九大类,我们只讨论前四种动词。 在语法分析中结合配价语法理论,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对各类动词在句法结构中的结构类型、组合关系进行考察,试图通过对四类动词的研究,为《国语》词类系统的建立做出努力,从而为先秦汉语词类和句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研究方法上,对《国语》动词的考察,注重三种关系的结合,即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整篇论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国语》研究概况,本文选题的意义,动词研究概况,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将比类动词分为表比较和表比喻两大类型。描写了表比较时,比较双方、比较视点和谓语动词之间在组合方式上产生的各种句法格式;比较了《国语》弱比式示异中的“如2”、“若2”与《左传》用法上的差异。描写了表比喻时比类动词所在的句法格式;比较了表相似性关系的“如1”、“若1”、“犹”,在表比较与表比喻时所带宾语功能类型上的差异并阐释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国语》中比类动词系统完备,但在使用中分布不平衡,表异同关系的主要有“异”、“同”;表相似关系的主要是“如1”、“若1”、“犹”;表差比关系的主要是“若2”、“如2”。 第三章将存在动词分为“多少”、“无有”、“在”、“有无”四种类别,重点考察了“有”字句式。对《国语》中“有”字句的前、中、后三项,分别作了分类、描写和统计,发现了“有”表存在、表领有的语义特征与句子前项成分间的关系,以及“有”字句句法格式的复杂多样性。 第四章将使役动词分为使令和致使两大类别,分别考察并比较了两类在句法结构、语义类型上的不同;详细描写并解释了《国语》使令动词“命”、“令1”、“请”、“使1”、“教”、“俾”,致使动词“使2”的句法分布特点。 第五章首先介绍了《国语》中状态动词所在的NP+VP,NP+VP+O,NP+VP+C,,NP+VP+O+C四种基本句法格式;然后,以《国语》中的状态动词“死”作为个案式的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定性的考察,发现其句法功能多样,语义结构复杂,并探讨了“死”在《国语》有关句子中语义理解上的问题。 第六章指出论文的主要观点以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国语》 动词 句法 语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选题缘由10-13
  • 1.1.1 汉语历时研究离不开断代专书语言的研究10-11
  • 1.1.2 专书动词研究在语法研究中地位举足轻重11
  • 1.1.3 《国语》在先秦历史语法研究中的独特地位11-13
  • 1.2 《国语》语言及其动词研究现状13-16
  • 1.2.1 《国语》语言研究13-15
  • 1.2.2 《国语》动词研究现状15-16
  • 1.3 《国语》动词的分类16-19
  • 1.3.1 词类划分标准与动词的分类16-19
  • 1.3.2 《国语》动词的分类19
  • 1.4 研究方法19-21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21-22
  • 第二章 《国语》中的比类动词22-66
  • 2.1. 比类动词概述22-25
  • 2.1.1 比类动词研究概况22-23
  • 2.1.2 比类动词分类23-24
  • 2.1.3 比类动词的特点24-25
  • 2.2 《.国语》比类动词的分类描写25-64
  • 2.2.1 《国语》表比较的比类动词25-52
  • 2.2.2 《国语》表比喻的比类动词52-62
  • 2.2.3 《国语》表比较与表比喻“如1”、“若1”、“犹”的比较分析62-64
  • 2.3 小结64-66
  • 第三章 《国语》中的存在动词66-131
  • 3.1. 概说66-67
  • 3.2. 《国语》存在动词的分类描写67-81
  • 3.2.1 “多少”类67-70
  • 3.2.2 “无有”类70-73
  • 3.2.3 “在”73-81
  • 3.2.4 “有无”类81
  • 3.3 《国语》中“有”字句的构成81-125
  • 3.3.1 前项的分类描写81-95
  • 3.3.2 中项的分类描写95-106
  • 3.3.3 后项的分类描写106-125
  • 3.4 《国语》中的特殊“有”字句125-129
  • 3.4.1 连动句125
  • 3.4.2 兼语句125-126
  • 3.4.3 兼语与连动融合句126
  • 3.4.4 有·宾·补126-127
  • 3.4.5 NP1有之曰、NP1有言曰、有 N曰127-129
  • 3.5 小结129-131
  • 第四章 《国语》中的使役动词131-194
  • 4.1 概说131-134
  • 4.1.1 使役动词131
  • 4.1.2 使役动词的类型及语义结构131-133
  • 4.1.3 《国语》中的使役动词分类133-134
  • 4.2 《国语》使役动词的分类描写134-192
  • 4.2.1 《国语》中的使令动词134-178
  • 4.2.2 《国语》中的致使动词178-192
  • 4.3 小结192-194
  • 第五章 《国语》中的状态动词194-233
  • 5.1 概述194
  • 5.2 状态动词的语法特征194-197
  • 5.3 《国语》中状态动词的句法格式197-211
  • 5.3.1 NP+VP197-204
  • 5.3.2 NP+VP+O204-209
  • 5.3.3 NP+VP+O+C209
  • 5.3.4 NP+VP+C209-211
  • 5.4 《国语》中状态动词“死”的句法语义考察211-232
  • 5.4.1 《国语》状态动词“死”的句法功能及语义关系212-229
  • 5.4.2 与《国语》状态动词“死”相关的几个问题229-232
  • 5.5 小结232-233
  • 第六章 余论233-236
  • 6.1 基本结论233-235
  • 6.2 不足之处235-236
  • 参考文献236-24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242-243
  • 致谢2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利;从历史语法角度看《国语》的语料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黎楠;;《论衡》中的比类动词的用法分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冯志伟;;特思尼耶尔的从属关系语法[J];国外语言学;1983年01期

4 徐朝晖;《国语》韦昭注语法得失[J];古汉语研究;2000年04期

5 刘利;《国语》中的“为之名”结构及其他[J];古汉语研究;1995年02期

6 陈坤德,曹国安;试论古汉语双宾语的鉴别[J];古汉语研究;1998年02期

7 白兆麟;《国语》与《左传》之假设句比较[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齐社祥;《国语·越语》“礼先壹饭”正诂[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何乐士;专书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刘宋川;先秦双宾语结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国语》动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8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58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d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