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心理道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4 05:10

  本文关键词:《坛经》心理道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心是最隐私、最深奥及其运行亦特别复杂。若是能够了解人内心的思路,人能够认识自己,那是人生最大的追求。研究《坛经》心理道路提供一个了解人内心的结构、运行及其外在的语言、行为的关系。从了解内心的本来面目,到实际生活中迷失本性的以我为中心的日常生活,到明心见性的自我意识确立,最后打破自我局限性,开发佛性潜能回归人性本来面目。《坛经》在般若性空与如来藏清净思想的基础上尊定了《坛经》的心理道路。从心性论着手,确立心性理论基于自性空性、自性清净与自性即佛性的佛性本有及其本觉的关系。《坛经》认为,人性超越二元论的对待性。在二元论的对待性的无生之处去参究及显出清净性之本然。这种本然之性人人皆具有,不待修而得,是反躬自求即当下呈现的,是无善无恶、超越善恶的绝对清净。 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众生因为后天烦恼、妄想的习染,而不从内心去培养一种独立的祥和及快乐,反而试着从物质取得快乐。这种观念让众生找错了方向,走错了路。找出迷失本性的原因及其了解烦恼的毒性是本文第二章的重点。我执控制了众生精神上、情绪上、语言上以及生理上所有的行为。它让人的眼识、耳识、意识、知识、思想、语言等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导致心理失调最重要的原因。从此,陷入自我局限的判断与自我重要感,固执于我所见、所想、所为、所说、所悟而起分别心。因而,迷失了本性,活在黑暗里,活在自我局限判断里,陷入幻觉,天天烦恼、时时不顺心、刻刻哭泣难安、甚至寻死以解脱。 明心见性,开悟法门是本文第三章的核心。《坛经》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舞台被幕布分为了前台和后台,前台是一个人的世俗心,这里的人处于迷惑愚昧的状态;后台是一个人本来清净无污染的自性,也就是佛性。迷与悟之间的距离就是一格幕布的阻碍,一念之差,挑开蒙蔽自性的幕布,回归自性,就能够成佛了。六祖相信,人若是能够揭开自性的般若智,了解一切法的缘合假性,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明悟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那是明心见性,回归本性的开悟方法。 《坛经》最后一步是打破自我局限性,开发佛性潜能,达到无我的境界。它在“凡夫即佛”、“即心即佛”的人之价位而实现。其境界也不在西方极乐某一种远处,而是“不离世间觉”的实际生活之行住坐卧之中。那是一种艺术的生活模式,以般若智,换一种角度,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无我,不是让我们去否定生活的一切,而是要告诉我们不要被物质、现象所迷惑、舍本逐末。智者,不希望永远活在顺境中,而是不管满意、不满意、顺、逆、困难面前都要能从容不迫,一切困难都能拿得下放得起。那才是真正的无我境界。
【关键词】:《坛经》 心性 迷失 开悟 境界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0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引言9-12
  • 2 《坛经》简介12-17
  • 2.1 《坛经》作者12-13
  • 2.2 《坛经》版本13-15
  • 2.3 《坛经》思想系统15-17
  • 3 《坛经》的心性论17-52
  • 3.1 印度佛教心性论的形成与发展17-26
  • 3.1.1 无我说17-19
  • 3.1.2 心性本净与心性非本净19-21
  • 3.1.3 般若21-23
  • 3.1.4 如来藏23-26
  • 3.2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概述26-35
  • 3.2.1 佛性26-28
  • 3.2.2 本觉28-31
  • 3.2.3 禅宗的概述31-35
  • 3.3 《坛经》心性论的理论基础35-49
  • 3.3.1 心性的概述35-39
  • 3.3.2 自性空性39-42
  • 3.3.3 自性清净42-45
  • 3.3.4 自性即佛性45-49
  • 3.4 《坛经》的心性论的心理学价值49-52
  • 4 《坛经》的迷失论52-75
  • 4.1 迷失的概念52
  • 4.2 迷失的原因52-54
  • 4.3 迷失及其烦恼54-62
  • 4.3.1 烦恼的内涵及其类别54-57
  • 4.3.2 三毒57-58
  • 4.3.3 邪见58-62
  • 4.4 迷失及其自我表现62-71
  • 4.4.1 口念心不行62-64
  • 4.4.2 舍本逐末64-68
  • 4.4.3 执迷不悟——我、法二执68-71
  • 4.5 《坛经》的迷失论与心理学71-75
  • 5 《坛经》的开悟论75-113
  • 5.1 悟的内涵及其类别75-78
  • 5.1.1 艺术的悟75
  • 5.1.2 科学的悟75
  • 5.1.3 哲学的悟75-76
  • 5.1.4 宗教的悟76
  • 5.1.5 禅的悟76-78
  • 5.2 中国佛教顿、渐思想之形成与发展78-91
  • 5.2.1 小顿悟说78-80
  • 5.2.2 大顿悟说80-83
  • 5.2.3 神秀一系的顿渐观念83-85
  • 5.2.4 惠能一系的顿渐观念85-91
  • 5.3 《坛经》开悟论的理论基础91-104
  • 5.3.1 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妄心见清净之性也91-94
  • 5.3.2 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94-97
  • 5.3.3 明悟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也97-101
  • 5.3.4 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101-104
  • 5.4 《坛经》开悟论之革新104-108
  • 5.5 顿悟与脑108-113
  • 6 《坛经》的境界论论113-143
  • 6.1 六凡的境界113-122
  • 6.1.1 天道113-114
  • 6.1.2 人道114-116
  • 6.1.3 阿修罗道116-117
  • 6.1.4 畜生道117-118
  • 6.1.5 饿鬼道118-120
  • 6.1.6 地狱道120-122
  • 6.2 四圣的境界122-137
  • 6.2.1 声闻122-126
  • 6.2.2 缘觉126-128
  • 6.2.3 菩萨128-132
  • 6.2.4 佛132-137
  • 6.3 无我的境界137-143
  • 6.3.1 凡夫即佛的境界137-139
  • 6.3.2 平等的境界139-141
  • 6.3.3 无我的境界141-143
  • 7 结论143-146
  • 参考文献146-154

  本文关键词:《坛经》心理道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7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77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4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