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严宗发展研究(1840-1949)

发布时间:2017-07-07 13:12

  本文关键词:近代华严宗发展研究(1840-1949)


  更多相关文章: 近代佛教 华严宗 僧教育 华严义学 宗教实践


【摘要】:华严宗作为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宗派之一,其自初祖杜顺法师创立至今已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雨历程,这期间华严宗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唐初、中期是其发展的鼎盛期,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等五位祖师都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华严义学亦成为当时的显学,同时后世华严学僧所尊奉的华严论典也大多出于此时。然而,唐晚期的“会昌法难”却迫使不断发展中的华严宗从此停滞不前,宋以降虽亦有华严门人出来振兴宗门,但此时禅门大兴且儒学兴盛,作为佛教义学的华严宗更因思想体系的繁杂而渐渐为当时学佛之人所放弃,难以再现盛唐气象。元、明、清三朝佛教发展整体衰微,尤其是明清两朝对佛教的发展基本采取限制的政策,这使得本来在佛教中势微的华严宗更加的衰败,而那些承载着华严宗义理的论典也不断的流失海外。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统治逐渐衰亡,佛教此时得以逐渐摆脱政权的限制而不断发展。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大量的佛教经典得以从海外回流并刊印流通,佛教义学蓬勃发展,各宗派之间也由原来的对立而逐渐转变为互相融合与吸收,居士佛教更成为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典型特色。在近代佛教发展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内,华严宗也由原来的几近衰绝而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优秀的华严僧人在此时涌现,他们纷纷以讲习经论、探讨义学、校勘经典、创办僧学等方式来实现复兴宗门的理想。如月霞、应慈、常惺、慈舟、持松、可端、智光、霭亭、南亭等法师在近代华严宗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月霞法师作为近代华严宗复兴的领军人物,他于1900年在安徽迎江寺创办了“安徽省佛教会”,开近代佛教新式僧伽教育的先河。此后,,他又在上海创办了华严大学,近代华严宗复兴的代表人物大都毕业于该校。“华严座主”应慈法师则以讲解华严经典著称,其一生共讲《四十华严经》四次,《八十华严经》三次,《六十华严经》一次,八十卷《华严悬谈》三次,二十卷《华严探玄记》一次,等等。此外,应慈法师还和蒋维乔等居士校勘发行了华严宗的重要论典——《华严经疏钞》,这部集华严思想于大成的《疏钞》对华严门人系统研究《华严经》意义十分重大。慈舟、持松、可端等三位法师则在会通华严义学与其他宗派的义理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其中,慈舟法师融会净土念佛法门与华严义理提出“圆解念佛”法门,持松法师则融会华严与真言二宗而创“贤密”真言宗,而可端法师则以“贤台圆融”作为自己毕生的修学归宿;常惺、智光、霭亭、南亭等四位法师以创办僧学而为后世所敬仰,其中常惺法师辅助太虚法师创办闽南佛学院,并同南亭法师一起创办了光孝佛学社培育僧材无数。智光法师的焦山佛学院人才辈出,近代高僧星云法师也曾于此求学。霭亭法师、南亭二位法师分别创办了竹林佛学院与泰县光孝佛学社,解放后南亭法师赴台湾创办了华严莲社,至今该学社依然培育着大量优秀的华严人才。 由此可见,以月霞法师为代表的这些优秀的近代华严僧人使衰微的华严义学得以重新流传开布,更使得沉寂已久的华严宗逐渐发展壮大,近代华严宗似有重现盛世繁荣的景象。然而,好景不长正当近代华严宗处于其发展的巅峰期时,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打断了其发展进程,并致使其再次踏上衰败的命运而从此一蹶不振。尽管如此,近代华严僧人们还是在复兴宗门的同时为近代佛教的复兴培养了大量僧材,其宗门圆融的教义也为近代佛教宗派之间的融合提供了义理上的支持,因此近代华严宗虽然最终走向衰败,但是其在推动近代佛教的发展中功不可没。
【关键词】:近代佛教 华严宗 僧教育 华严义学 宗教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46.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4
  • 导言14-20
  • 第1章 近代华严宗复兴的时代背景20-34
  • 1.1 时代巨变下的佛教复兴20-26
  • 1.1.1 近代佛教复兴的时代根源20-22
  • 1.1.2 近代佛教的复兴与居士佛教的兴起22-23
  • 1.1.3 居士印经与华严经典的流通23-26
  • 1.1.3.1 杨文会与华严经典的刊印24-25
  • 1.1.3.2 徐蔚如居士对华严义学发展的贡献25-26
  • 1.2 “机遇与挑战并行”——坎坷的佛教复兴之路26-31
  • 1.2.1 庙产兴学运动26-28
  • 1.2.2 基督教的传入28-31
  • 1.2.2.1 赔还教堂,霸占寺产29-30
  • 1.2.2.2 兴办公益事业,争取信众30-31
  • 1.3 近代华严宗在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调适31-34
  • 第2章 近代华严义学的发展34-68
  • 2.1 讲释经典,弘传华严古德法义34-38
  • 2.1.1 月霞与应慈的讲经弘法活动34-36
  • 2.1.1.1 月霞法师的讲经活动34-35
  • 2.1.1.2 应慈法师的讲经活动35-36
  • 2.1.2 月霞门人及其他华严僧人的讲经弘法活动36-38
  • 2.1.2.1 月霞法脉弘法僧众36-37
  • 2.1.2.2 其他华严僧人的弘法活动37-38
  • 2.2 推陈出新,太虚法师的华严开新之路38-51
  • 2.2.1 立“三法界”,圆通如来圣教38-44
  • 2.2.1.1 太虚“三法界”内容解析39-40
  • 2.2.1.2 “三法界”与佛教诸学的圆融统摄40-44
  • 2.2.2 为慧苑正名,推清凉为宗主44-51
  • 2.2.2.1 倡慧苑四教,立内外十一宗44-49
  • 2.2.2.2 置澄观于法藏之上,改贤首宗为清凉宗49-51
  • 2.3 与时俱进,首创华严修习新法51-68
  • 2.3.1 弘一与周叔迦的修习次第法52-56
  • 2.3.1.1 弘一的《华严经》入门次第52-55
  • 2.3.1.2 周叔迦居士的《华严经》研修次第55-56
  • 2.3.2 释恒宝与方东美的哲理解析法56-68
  • 2.3.2.1 释恒宝的三段论分析56-59
  • 2.3.2.2 方东美的华严义学哲学解读法59-68
  • 第3章 近代华严宗与其他宗派的义理互摄68-92
  • 3.1 华严义僧对其他宗派义理的摄受68-77
  • 3.1.1 摄唯识教义入华严法界性海的常惺法师68-70
  • 3.1.2 圆融贤台二宗的可端法师70-73
  • 3.1.3 以“圆解心”修“念佛行”的慈舟法师73-77
  • 3.1.3.1 念阿弥陀佛即是普贤十大愿行73-75
  • 3.1.3.2 极乐与华藏不二,弥陀与法界同一75-76
  • 3.1.3.3 圆解念佛之境界76-77
  • 3.2 显密缁素对华严教义的新解77-92
  • 3.2.1 能海上师的《华严》雪山传承77-82
  • 3.2.1.1 《华严经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品)讲录》78-79
  • 3.2.1.2 《普贤行愿品颂解》79-82
  • 3.2.2 印光法师与华严义理的提振82-84
  • 3.2.3 黎端甫与江易园居士的华严净土观84-92
  • 3.2.3.1 黎端甫的华严净土观84-88
  • 3.2.3.2 江易园的华严念佛三昧观88-92
  • 第4章 近代华严僧人的宗教实践92-122
  • 4.1 兴办僧学,培育正轨人才93-112
  • 4.1.1 华严专宗佛学院的创办93-102
  • 4.1.1.1 近代华严宗僧教育的创始——上海华严大学的兴办93-96
  • 4.1.1.2 薪火相传的近代华严专宗学院96-100
  • 4.1.1.3 月霞系以外的华严专宗学院100-102
  • 4.1.2 综合性佛学研究院的创办102-109
  • 4.1.2.1 常惺法师创办的闽南佛学院与光孝佛学研究社102-104
  • 4.1.2.2 智光法师的焦山佛学院104-106
  • 4.1.2.3 霭亭法师的竹林佛学院与东莲觉苑106-109
  • 4.1.3 近代华严宗僧教育的特色109-112
  • 4.1.3.1 主弘华严,融会诸家109-110
  • 4.1.3.2 分科教育,因材施教110
  • 4.1.3.3 以戒为本,解行相应110-111
  • 4.1.3.4 儒释圆融,中西兼顾111-112
  • 4.2 矢志复兴,践行人间佛教112-122
  • 4.2.1 常惺法师的“人间佛教”实践112-117
  • 4.2.2 复兴河南佛教的慕西与净严法师117-122
  • 4.2.2.1 释慕西117-119
  • 4.2.2.2 释净严119-122
  • 第5章 近代华严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佛学思想122-150
  • 5.1 释月霞及其佛学思想122-132
  • 5.1.1 法脉传承122-124
  • 5.1.2 佛学思想124-132
  • 5.1.2.1 《法源论》125-127
  • 5.1.2.2 《维摩诘经讲义录》127-132
  • 5.2 释持松及其佛学思想132-144
  • 5.2.1 教判思想134-140
  • 5.2.1.1 对空海与安然二位祖师教判思想的批判134-136
  • 5.2.1.2 持松法师的显密圆融之教判136-140
  • 5.2.2 “贤密”思想140-144
  • 5.2.2.1 贤密相通140-142
  • 5.2.2.2 贤密互补142-144
  • 5.3 释南亭及其佛学思想144-150
  • 5.3.1 引儒入释,方便教化146-148
  • 5.3.2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圆融不二148-150
  • 第6章 结论150-158
  • 6.1 近代华严宗发展的时间阶段150-153
  • 6.1.1 发生期(1840-1898)150-151
  • 6.1.2 发展期(1914 -1916)151
  • 6.1.3 兴盛期(1920-1937)151-152
  • 6.1.4 衰退期(1937-1945)152-153
  • 6.2 近代华严宗传播的地域特色153-155
  • 6.2.1 历史文化的因素153-154
  • 6.2.2 子孙丛林制的约束154-155
  • 6.3 近代华严宗由兴转衰的根源155-158
  • 6.3.1 外因——抗日战争的爆发155
  • 6.3.2 内因——华严僧众的自我局限性155-158
  • 参考文献158-166
  • 附录166-167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67-168
  • 致谢1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子美;20世纪中国佛教教育事业之回顾[J];佛教文化;1999年06期

2 铂净;;20世纪的华严学研究[J];佛学研究;2005年00期

3 李虎群;太虚大师的僧教育思想[J];法音;2005年07期

4 黄夏年;;近代中国佛教教育[J];法音;2007年04期

5 吕建福;金陵刻经处与近代佛教教育[J];法音;1998年05期

6 李守静;近现代江苏僧教育概观[J];法音;1998年05期

7 吴成国;;持松法师与民国时期唐密的复兴——以武汉宝通寺为例[J];民国档案;2012年02期

8 许效正;;中华佛教总会(1912-1915)述评[J];法音;2013年04期

9 许效正;;试析民国初年(1912-1915)的佛教保护政策[J];法音;2013年07期

10 赵朴初;;金陵刻经处重印经书因缘略记[J];法音;1981年04期



本文编号:530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530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6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