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02:17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先秦儒家 礼乐文化 德育价值 和谐 德育困境


【摘要】:礼乐作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范畴,几千年来以自己独特的教化育人功能规范和引导着古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通过礼与乐的紧密联系而构成的礼乐典章制度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不仅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化,而且将传统中国社会的制度规范和内在精神生活融为一体,铸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礼乐所构成的文化内核培育了中国人的理性精神、和合精神、仁爱精神与审美情趣。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是指以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大师为了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以“礼乐”为核心而在政治层面、社会层面和人生层面所阐发的价值目标、政治秩序、社会理想、人格追求、行为准则等思想综合。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教化性文化,其中蕴含丰富的、有价值的德育资源,,对华夏民族子孙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今天,用现代意识挖掘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弘扬中华民族崇礼义、尚和合、讲仁爱、美善相乐的礼乐传统,建构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构建符合社会主义伦理观念和现代人文精神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对于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挖掘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中优良德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时代的需要,探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的当代实现,对于改进和加强当前我国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论述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渊源、内容及核心价值。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源于原始社会的礼乐风俗、夏商时期的宗教性礼乐及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在总结、反思和借鉴夏商周三代礼乐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从哲学、社会历史观及人生观的角度对礼乐作了理性阐释,揭示了蕴涵于礼乐之中的精神实质以及它们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的生命本质与价值的基本理念。此后,经过孟子、荀子等儒家大师的继承发扬,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日益兴盛,使“礼乐”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价值观念,并使礼乐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仁义是精神内核,和谐是价值目标,中庸是实践标准,礼乐教化是实现方式。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别异、适中、相称、和同;别异、适中、相称是价值体现,和同是价值目标;别异、适中、相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同。 其次,在分析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容及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阐发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蕴含的德育资源,主要包括丰厚的德育意蕴,超越时代的德育精神,独具特色的德育特征。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意蕴是指其中蕴含的天地人和的德育理念、完善人格与有序社会统一的德育目标、丰富具体的德育内容及礼乐相合的德育方式。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精神主要包涵仁爱精神、恭敬精神、谦让精神及理性精神。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特征集中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内修与外修的统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在阐释先秦儒家礼乐文化蕴含的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先秦儒家礼文化和乐文化的德育价值,进而评析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在分析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内容的基础上,系统概括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之于个人的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为人处事及安身立命等德育价值,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敦睦亲和、融洽关系、敦厚教化、明达伦理等德育价值,对于社会的风气净化、移风易俗、消除矛盾、维系和谐秩序等德育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思想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予以评析。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形成中国人反省内求的修身为本理念,有利于养成中国人谦恭礼让的性格特征,有利于培养中国人追求道德价值的自觉意识。消极影响表现为:过分强调等级差异,障蔽了人与人的平等权利;过分强调社会秩序,压抑个人的主体性人格,抑制了人的生命力。 最后,分析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基础,重点论述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意义,并阐述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路径。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的当代转换是以其历史实现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本部分首先探究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历史德育价值实现的依据,主要表现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与道德有天然的联系;同时,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注重实践养成的教化方式,并强调礼乐刑政相互为用。在分析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意义,主要包括:有利于促进当代人的身心和谐,有利于促进当代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实现当代社会秩序的和谐;有助于构建知性德育、生活德育与信仰德育相融合的德育体系;有助于在树立新的德育理念、重塑德育目标、充实德育内容、拓展德育途径的基础上,突破当前我国的德育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性转化,即将先秦儒家优秀礼乐文化转化为现代礼仪制度和规范;二是创新性发展,即在传承弘扬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优良的传统礼典仪式和礼仪风俗;三是创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即建立健全先秦儒家优秀礼乐文化和现代礼仪规范教育体系。
【关键词】:先秦儒家 礼乐文化 德育价值 和谐 德育困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8;B222
【目录】:
  • 摘要7-10
  • Abstract10-13
  • 绪论13-31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13-27
  • 一、 研究背景13-17
  • 二、 研究现状17-27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7-25
  • (二) 国外研究现状25-27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27-31
  • 一、 研究内容27-29
  • 二、 研究方法29
  • 三、 创新之处29-31
  • 第一章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渊源、内容与核心价值31-78
  • 第一节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31-43
  • 一.礼文化的内涵31-36
  • 二、 乐文化的内涵36-41
  • 三、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41-43
  • 第二节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渊源43-51
  • 一、 原始社会的礼乐风俗43-45
  • 二、 夏商时期的宗教性礼乐45-47
  • 三、 西周的礼乐制度47-49
  • 四、 春秋初期的人本思想49-51
  • 第三节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容及核心价值51-78
  • 一、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容51-69
  • (一) 仁义是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51-55
  • (二) 和谐是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价值目标55-61
  • (三) 中庸是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实践标准61-64
  • (四) 礼乐教化是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实现方式64-69
  • 二、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核心价值69-78
  • (一) 别异69-71
  • (二) 适中71-73
  • (三) 相称73-75
  • (四) 和同75-78
  • 第二章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资源阐析78-103
  • 第一节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意蕴78-88
  • 一、 天地人和的德育理念78-81
  • 二、 完善人格与有序社会统一的德育目标81-83
  • 三、 丰富具体的德育内容83-86
  • 四、 礼乐相合的教化方式86-88
  • 第二节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精神88-95
  • 一、 仁爱精神88-89
  • 二、 恭敬精神89-91
  • 三、 谦让精神91-93
  • 四、 理性精神93-95
  • 第三节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特征95-103
  • 一、 天道与人道的统一95-97
  • 二、 情感与理性的统一97-98
  • 三、 外修与内修的统一98-101
  • 四、 自律与他律的统一101-103
  • 第三章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分析103-139
  • 第一节 先秦儒家礼文化的德育价值103-122
  • 一、 礼之于人的存在价值103-106
  • 二、 礼之于人的修身价值106-113
  • 三、 礼之于人的情感表达的价值113-116
  • 四、 礼之于人际关系及社会秩序的价值116-122
  • 第二节 先秦儒家乐文化的德育价值122-129
  • 一、 陶冶性情,修养身心123-124
  • 二、 敦睦亲和,融洽关系124-126
  • 三、 敦厚教化,明达伦理126-127
  • 四、 净化风气,移风易俗127-129
  • 第三节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评析129-139
  • 一、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思想的积极影响129-136
  • (一) 有利于形成中国人反省内求的修身理念129-132
  • (二) 有利于养成中国人谦恭礼让的性格特征132-134
  • (三) 有利于培养中国人追求道德价值的自觉意识134-136
  • 二、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思想的消极影响136-139
  • (一) 过分强调等级差异,障蔽了人与人的平等权利136-137
  • (二) 过分强调社会秩序,压抑个人的主体性人格137-139
  • 第四章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的当代转换139-205
  • 第一节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基础139-154
  • 一、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历史德育价值实现的依据139-150
  • (一)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40-144
  • (二)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道德密不可分144-147
  • (三)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注重实践养成的教化方式147-149
  • (四)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重视礼乐刑政相互为用149-150
  • 二、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必要性150-154
  • (一) 当今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150-151
  • (二) 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151-153
  • (三) 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构建的需要153-154
  • 第二节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意义154-184
  • 一、 有利于促进当代人的身心和谐154-158
  • 二、 有利于促进当代人际关系的和谐158-161
  • 三、 有利于实现当代社会秩序的和谐161-163
  • 四、 有助于构建新的德育体系163-170
  • 五、 有助于突破当前的德育困境170-184
  • (一) 树立新的德育理念170-172
  • (二) 重塑德育目标172-175
  • (三) 充实德育内容175-177
  • (四) 拓展德育途径与方式177-184
  • 第三节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路径184-205
  • 一、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的当代转换应遵循的原则185-190
  • 二、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路径选择190-205
  • (一) 创造性转化:将先秦儒家优秀礼乐文化转化为现代礼仪制度和规范190-195
  • (二) 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优良的传统礼典仪式和礼仪风俗195-201
  • (三) 创建现代教育体系:加强先秦儒家优秀礼乐文化和现代礼仪规范教育201-205
  • 结语205-207
  • 参考文献207-21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13-214
  • 致谢214-21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德民;论荀子的礼乐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王武;郭振香;;和谐文化资源中的中国古代礼乐文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郭晓东;荀子思想的社会学阐释[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陈峗;;先秦礼文化与语言的雅化[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5 秦红岭;;认知式德育与信仰式德育的失衡——兼论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J];高教探索;2006年06期

6 杨扬;;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道德价值及其实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年06期

7 王晓虹;;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契合[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罗翔;;荀子礼乐思想中的修身义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刘晓琳;;论儒家“礼”文化对当代高校行政管理的启示[J];读书文摘;2014年22期

10 兰岚;;中国礼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长春大学学报;2014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贺兰;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97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597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d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