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现代派”论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09:33

  本文关键词:1980年代“现代派”论争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1980年代 新时期文学理论 现代主义 现代派论争 现代派在中国


【摘要】:论文采取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方式,以80年代的主流期刊与杂志,诸如《外国文学报道》、《外国文学动态》、《文艺报》、《外国文学》等杂志中发表的关于现代派论争的文章为依托,通过生存哲学、美学追求、阶级意识、创作原则、形式探索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对80年代文学观念的变革与博弈进行全面分析与阐释。一般来说,20世纪80年代,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这除旧布新的年代到处充满着论争,包括人道主义论争、文学主体性论争在内的诸多论争,为不同文学观念的对峙与碰撞提供了宽广的平台,无疑论争也成为了研究文学观念变革的绝佳切入口。通常而言,一种文学经由80年代的“祛政治化”的挣扎进入90年代的“消费文学”时代等常识性的认识为学界所普遍认同,同时对大多论争的理解也基本停留于变革与守成、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对立之间。然而这种“祛政治化”的艰难以及在二元对立之外的更多的可能性是论文关注的重点。论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主要阐述该选题的缘起、围绕1980年现代派论争所展开的研究综述,本文将研究成果主要划分为三类进行总结论述,指出了现代派论争研究的缺陷与不足。第二章,重点围绕概念的重新梳理与历史描述展开。该章将对与论文相关的概念进一步梳理,其中包括西方现代派、现代主义等基本概念的梳理,现代主义在西方与中国的历史沿革以及80年代现代派论争发生之前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派的论争阶段。第三章,围绕80年代现代派论争过程展开。本文将论争过程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1979—1982年的论争、1982—1985年的论争以及1988年之后的现代派与“伪现代派”的论争。正是论争的持续深入推动了1985年文学创作领域的变革,大量的具有现代派性质的作品得以发表并进入主流文学界。而1988“伪现代派”论争的出现则标志着论争开始进入到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内部,由原来的文学摆脱政治的强制性进入到文学本体问题的探讨。第四章,主要阐释现代派文学发生的历史语境、思想语境、文学语境。同时,将80年代特有的时代背景、思想语境与文学论争相联系,将历史与理论相结合,力图回到“历史现场”,为更详细的展开具体理论问题的论争做好铺垫是本章的主要目的。第五章,从具体的理论问题展开论争的研究。该章围绕生存哲学这一理论问题,从非理性主义与传统理性主义之间的对峙入手进行现代派论争的内部研究。首先,该章梳理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思潮与现代派文学之间的联系,非理性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过程等,以此作为研究80年代现代派论争中非理性主义与传统理性主义对峙与纠葛的历史语境与理论基础。其次,该章探讨80年代现代派论争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峙,探究不同立场的学者在传统与现代、守成与变革之间的犹豫与徘徊。第六章,从美学原则这一具体理论问题展开研究。分别围绕历史上关于美学论争的重要问题、1980现代派论争中的美学原则的对峙以及美学原则经由现代派论争之后的多元并存的发展趋势论述。第七章,主要围绕阶级意识这一理论问题深入探讨。该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梳理20世纪阶级论压制人性论的重要问题,试图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式为80年代的现代派论争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峙研究打下基础。其次,围绕论争过程,通过大量的论争观点的分析从阶级性这一角度深入展开关于传统与现代、变革与守成的交锋与对峙。第八章,由创作原则角度切入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原则的对峙,主要从“真实观”问题以及现实主义“过时论”等论争焦点展开论述,探究论争背后所隐含的复杂关系。第九章,围绕文学传统中的形式主义的研究情况概述、80年代现代派论争中的“形式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峙以及形式主义的“终结”等三个章节展开。总的来说,通过整理大量的现代派论争资料,一些潜隐于二元对立背后的因素开始浮出水面。也就是说,在论争中,无论是支持现代派一方还是反对一方,其言语中都蕴含了诸多的深意与内涵。诸如支持者并非旗帜鲜明的支持,其中蕴含着或前进或后退的犹疑与徘徊,而反对者也在是否承担“落后者”的指责中小心的选择表达立场的方式。总之,在80年代的现代派论争场域中,在传统与现代、守成与变革之间演绎着一场不动声色却针锋相对的争斗。与一些“重返80年代”的研究者试图将80年代文学场域中文学与政治的对峙简单化、平面化不同,本文通过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审美与审丑等基本问题的对峙,试图采用逻辑与历史相统-的方式,论述对峙背后的复杂纠葛以及对峙双方趋于合流的原因与意义。而此时无论是非理性主义、审丑主义,抑或是现代主义与资产阶级,它们为主流所接受的过程,或者叫做“突围”的过程都异常艰难,呈现出与80年代的文学与政治的“蜜月期”完成不同的图景。另外,经由论争之后,一些指向现代与后现代的因素也逐渐融入主流文学界并对文学界影响深远。同时论争对于打破现实主义僵化格局以及莫言、余华等作家的创作意义极大。
【关键词】:1980年代 新时期文学理论 现代主义 现代派论争 现代派在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1章 绪论14-28
  • 1.1 问题提出14-16
  • 1.2 研究现状16-25
  • 1.3 研究内容25-27
  • 1.4 研究的方法与意义27-28
  • 第2章 概念梳理与历史描述28-46
  • 2.1 对“现代派”、“西方现代派”、“现代主义”等概念梳理28-33
  • 2.2 现代主义在西方的历史流变33-38
  • 2.2.1 以《恶之花》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开端34-35
  • 2.2.2 现代主义在西方的三个发展阶段35-38
  • 2.3 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流变38-42
  • 2.3.1 现代主义在中国流变的过程38-41
  • 2.3.2 现代主义在中国流变的特点41-42
  • 2.4 “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前的现代派文学论争42-46
  • 2.4.1 建国之前的现代派论争42-44
  • 2.4.2 建国之后的现代派批判44-46
  • 第3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现代派论争46-68
  • 3.1 论争的酝酿——大量的译介与引入46-50
  • 3.1.1 译介的概况47-49
  • 3.1.2 译介过程中的几个特征49-50
  • 3.2 论争的高潮—“马克思主义现代派”与“初探”50-62
  • 3.2.1 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所涉及的问题51-57
  • 3.2.2 高行健的《初探》以及“空战”57-62
  • 3.3 论争的转折——现代派与“伪现代派”62-65
  • 3.3.1 “伪现代派”论争的开始62-63
  • 3.3.2 现代派与“伪现代派”论争的焦点63-65
  • 3.4 论争的终结——没有结局的结局65-68
  • 第4章 新时期现代派文学论争的时代语境68-81
  • 4.1 新时期社会转型中的历史语境68-74
  • 4.1.1 新时期历史语境的演进过程69-70
  • 4.1.2 新时期历史语境的特征70-74
  • 4.2 新时期的思想语境74-79
  • 4.2.1 新时期思想语境中的当代西方思潮75-77
  • 4.2.2 新时期思想语境的主要特征77-79
  • 4.3 新时期的文学语境79-81
  • 第5章 生存哲学——传统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峙81-97
  • 5.1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与现代派文学81-83
  • 5.2 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涵83-86
  • 5.2.1 弗洛伊德与尼采等对生命哲学的解读83-84
  • 5.2.2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84-86
  • 5.3 非理性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过程86-89
  • 5.3.1 建国之前非理性主义哲学的译介87-89
  • 5.3.2 “文革”期间的“内部读物”对非理性主义的译介89
  • 5.4 非理性主义与传统理性主义的对峙89-97
  • 5.4.1 现代派论争中的非理性主义哲学90-96
  • 5.4.2 非理性主义与传统理性主义交融的可能性96-97
  • 第6章 美学原则冲突——审美主义与审丑主义97-114
  • 6.1 溯源关于美学论争的重要问题97-101
  • 6.2 1980年代的现代派论争中的美学冲突101-112
  • 6.2.1 由“表现自我”引发的对峙102-108
  • 6.2.2 审美还是审丑108-112
  • 6.3 论争后美学原则的多元并存112-114
  • 第7章 阶级意识的对峙——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114-129
  • 7.1 阶级与阶级意识114-121
  • 7.1.1 “阶级”概念概述以及在中国的演变115-118
  • 7.1.2 阶级论对人性论的压制118-121
  • 7.2 “现代派”文学论争中的阶级意识对峙121-126
  • 7.2.1 现代派论争中阶级意识的凸显122-124
  • 7.2.2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峙的高潮124-126
  • 7.3 现代派论争中阶级意识的淡化趋势126-129
  • 7.3.1 80年代现代派论争中阶级意识的独特性127-128
  • 7.3.2 80年代末阶级意识的淡化及影响128-129
  • 第8章 创作原则——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对峙129-144
  • 8.1 探究现实主义原则主流位置的形成130-134
  • 8.1.1 “以人民为本位”的现实主义130-132
  • 8.1.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流位置132-134
  • 8.2 80年代现代派论争中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134-141
  • 8.2.1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真实观”的差异134-139
  • 8.2.2 “进化论”维度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博弈139-141
  • 8.3 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论争的意义与“融合”的可能141-144
  • 8.3.1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论争的意义141-142
  • 8.3.2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的可能142-144
  • 第9章 形式探索——于理性主义传统中突围的形式主义144-157
  • 9.1 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形式主义”文艺思想概述144-150
  • 9.1.1 文学批评角度中的“理性主义”与“形式主义”145-149
  • 9.1.2 文学实践角度中的“理性主义”与“形式主义”149-150
  • 9.2 形式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峙150-156
  • 9.2.1 围绕“艺术探索”展开的对峙151-154
  • 9.2.2 围绕“艺术技巧与民族问题”展开的对峙154-156
  • 9.3 “形式主义”的“终结”156-157
  • 结束语157-164
  • 附录164-184
  • 参考文献184-195
  • 致谢195-19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怡;;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重新审视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李大春;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论争的历史沉思[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李建立;;1980年代“西方现代派”知识形态简论——以袁可嘉的译介为例[J];当代文坛;2010年01期

4 孟繁华;面对今日中国的关怀与忧患──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土门》[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1期

5 赵凌河;论施蛰存文学思想的现代性[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1期

6 赵凌河;;新文学现代主义思想理论解读[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5期

7 赵凌河;;从“内在现实”走向“不确定的叙述”——余华与施蛰存文学观比较[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5期

8 柳鸣九;;给萨特以历史地位[J];读书;1980年07期

9 袁可嘉;关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三个问题[J];外国文学;1983年12期

10 侯福河;;乱花怎能迷人眼——思考当前的文学批评多元化[J];高校社科信息;199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方贤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王芳;80年代小说与西方荒诞思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李洪华;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彭海云;突破与局限:1980年代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60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660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1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