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东天山地区聚落遗址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东天山地区聚落遗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 东天山 半农半牧 游牧 聚落遗址
【摘要】:公元前二千纪开始,在我国新疆东天山地区开始出现以经营农业为主的人群,这些人群同时兼营一定程度的畜牧业、狩猎业和采集业,属于半农半牧经济模式。这一时期,哈密盆地绿洲地带和巴里坤的河湖地带都分布着许多农业聚落遗址。在公元前一千纪左右,欧亚大陆大部分区域进入了青铜时代晚期和早期铁器时代,随着气候的剧变,经济模式的改变,游牧经济和游牧民族开始逐渐出现。东天山地区作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地带,也在同时期逐渐进入游牧经济时代,出现了游牧民族,在东天山两麓出现了大量的游牧聚落遗址。这个时期这种经济模式的转变,给古代东天山地区的文化面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目前对于这一时期东天山地区从半农半牧经济向游牧经济转变的过程和游牧聚落遗址特征的研究很少。作者希望通过自身从2005年以来在东天山地区所做的调查、发掘工作掌握的基础资料出发,结合以往历年来的工作成果,对东天山地区公元前二千纪以来聚落遗址的变迁进行初步的研究。 本文共分八章。在第一章绪论部分,作者首先划定了文章研究的时空范围,总结了以往对东天山地区古代遗存的相关研究情况,分析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论文中使用的理论研究方法。在第二章,详细描述了东天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以及全新世以来气候变迁的环境背景。第三章针根据已有的考古发掘、调查资料,对东天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进行了文化因素分析,并根据其考古学文化特征,结合年代学分析结果把这些遗存划分为五组不同类别的文化遗存,在此基础上将东天山地区的半农半牧经济模式向游牧经济模式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认为该地区在公元前1800~前1600年之间部分人群因气候、人口压力或绿洲承载能力的原因越过东天山到达巴里坤湖湖畔开始定居。公元前1200年左右气候的又一次干冷化时期,东天山地区开始出现早期的游牧活动,并一直延续到公元前一千纪晚期。第四章对分布于哈密盆地绿洲地区和巴里坤湖畔的两种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经济模式的聚落遗址选址、等级、聚落形态、经济形态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分布于东天山南北两麓的游牧聚落遗址因不同功能造成的选址、布局特征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比。东天山北麓以大中型聚落遗址为主,少见小型聚落遗址,反映了这种大型中心聚落遗址是古代游牧民族在夏季牧场的统治中心。南麓同样分布有少量大型聚落遗址,但以中小型聚落遗址为主,其选址布局都是以保证人畜度过酷寒的冬季为前提的,是游牧民族的冬季营地。此外还对大中型遗址周边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遗址进行了分析研究。第六章对公元前一千纪的农业聚落遗址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的农业聚落遗址延续了前期的传统,其分布、布局和等级等特征变化不大,体现了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在第七章限于资料的缺乏,对公元元年左右进入东天山地区的外来草原游牧文化进行了简单的探讨。这一时期的聚落遗址中居住遗迹比较少见,主要为墓葬遗存,说明此时已经完全进入了游牧文化时代。第八章在前文各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东天山地区分布的农业聚落遗址和游牧聚落遗址进行了对比分析,推演了从半农半牧经济向游牧经济演变的过程,最后分析了东天山地区聚落形态变化与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关系。
【关键词】: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 东天山 半农半牧 游牧 聚落遗址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7
- 1.1 研究的时空范围11-12
- 1.2 研究简史12-24
- 1.2.1 萌芽期12-13
- 1.2.2 初始期13-14
- 1.2.3 积累期14-15
- 1.2.4 恢复期15-20
- 1.2.5 发展期20-24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24-25
- 1.4 研究方法与目标25-27
- 第二章 东天山地区的自然环境27-38
- 2.1 自然环境概况27-34
- 2.1.1 地形地貌28-29
- 2.1.2 河湖水系29-31
- 2.1.3 气候特征31-32
- 2.1.4 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32-34
- 2.2 东天山地区全新世气候演变34-38
- 第三章 东天山地区的文化谱系38-145
- 3.1 东天山地区古代遗存分布概况38-41
- 3.1.1 遗址分布概况38-39
- 3.1.2 墓葬分布概况39-40
- 3.1.3 岩画分布概况40-41
- 3.2 东天山地区古代遗存概况41-126
- 3.2.1 哈密盆地绿洲区域41-58
- 3.2.2 巴里坤—伊吾盆地区域58-66
- 3.2.3 东天山两麓区域66-126
- 3.3 东天山地区的文化谱系126-145
- 3.3.1 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分析126-138
- 3.3.2 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划分138-143
- 3.3.3 东天山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经济模式的发展阶段143-145
- 第四章 公元前二千纪的农业聚落遗址145-155
- 4.1 聚落遗址分布与等级145-148
- 4.1.1 聚落分布与选址145-147
- 4.1.2 聚落的等级与规模147-148
- 4.2 哈密绿洲地区的聚落遗址148-149
- 4.2.1 聚落形态148
- 4.2.2 经济形态148-149
- 4.3 巴里坤—伊吾盆地地区的聚落遗址149-154
- 4.3.1 聚落形态149-153
- 4.3.2 经济形态153-154
- 4.4 小结154-155
- 第五章 公元前一千纪的游牧聚落遗址155-210
- 5.1 聚落分布与等级155-161
- 5.1.1 游牧聚落的分布特征155-160
- 5.1.2 聚落规模与等级160-161
- 5.2 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两麓中小型遗址161-175
- 5.2.1 小型遗址161-167
- 5.2.2 中型聚落遗址167-174
- 5.2.3 小结174-175
- 5.3 统治中心的聚落遗址175-201
- 5.3.1 东天山北麓的大型聚落遗址175-194
- 5.3.2 东天山南麓的大型聚落遗址194-198
- 5.3.3 小结198-201
- 5.4 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聚落遗址的经济形态201-205
- 5.4.1 东天山北麓地区聚落遗址的经济形态201-203
- 5.4.2 东天山南麓地区聚落遗址的经济形态203-204
- 5.4.3 伊吾河流域中小型聚落遗址的经济形态204
- 5.4.4 小结204-205
- 5.5 军事类的聚落遗址205-210
- 5.5.1 军事性质聚落遗址的分布205-208
- 5.5.2 军事性质聚落遗址的特征208-210
- 第六章 公元前一千纪的农业聚落遗址210-217
- 6.1 聚落分布与等级210-211
- 6.1.1 聚落分布与选址210-211
- 6.1.2 聚落规模与等级211
- 6.2 哈密绿洲地区的农业聚落遗址211-215
- 6.2.1 聚落形态211-214
- 6.2.2 经济形态214-215
- 6.3 小结215-217
- 第七章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前后的游牧聚落遗址217-224
- 7.1 聚落分布与等级217-219
- 7.1.1 聚落分布与选址217-218
- 7.1.2 聚落的等级与规模218-219
- 7.2 公元元年前后的游牧聚落遗址219-223
- 7.2.1 聚落形态219-221
- 7.2.2 经济形态221-223
- 7.3 小结223-224
- 第八章 东天山地区古代聚落遗址综合研究224-231
- 8.1 东天山地区古代农业聚落与游牧聚落的对比224-227
- 8.1.1 聚落分布选址的区别224-225
- 8.1.2 聚落布局的区别225-226
- 8.1.3 经济模式的差别226
- 8.1.4 社会组织结构的区别226-227
- 8.2 两者之间的关系227-228
- 8.2.1 经济交流227-228
- 8.2.2 掠夺与战争228
- 8.3 定居的半农半牧向游牧的演变228-229
- 8.3.1 公元前二千纪农业地区畜牧业的发展228
- 8.3.2 公元前一千纪左右游牧经济的出现与发展228-229
- 8.4 东天山地区聚落形态变化与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关系229-231
- 8.4.1 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229-230
- 8.4.2 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230-231
- 结论231-232
- 参考文献232-239
- 附录239-252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252-253
- 致谢253-254
- 作者简介2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东;曾雯;托乎提·吐拉洪;;新疆哈密拜其尔墓地出土古代人类体质特征初步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2 薛积彬;钟巍;;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粒度组分记录的区域沙尘活动历史:以新疆巴里坤湖为例[J];沉积学报;2008年04期
3 蔡颖;钟巍;薛积彬;徐华君;;干旱区湖泊沉积物腐殖化度的古气候指示意义——以新疆巴里坤湖为例[J];湖泊科学;2009年01期
4 胡汝骥,王亚俊,姜逢清,杨发相,赵兴有;哈密——一个典型的地下水补给型荒漠绿洲区[J];干旱区地理;2003年02期
5 潜伟;新疆哈密及其邻近地区史前时期铜器的检验与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张光直,胡鸿保,周燕;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J];华夏考古;2002年01期
7 李遇春;;新疆现发的彩陶[J];考古;1959年03期
8 ;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0年01期
9 陈戈;;关于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J];考古;1990年04期
10 ;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三)[J];考古;1996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诗珠;中国西北地区三个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魏东;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人种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4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76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