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21:15

  本文关键词: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典籍翻译 传教士 外交官 侨居地翻译 文化融合


【摘要】:19世纪是中西互识的一个世纪,也是中西文明发生激烈碰撞与交流的一个世纪。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中国农业文明做出了积极回应。在这一中西互识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外交官等英译了中国文化典籍,把中国文化传到西方。至19世纪末,国情介绍性的著作越来越少,翻译作品越来越多。从这个角度看,19世纪中西交往的历史就是一部翻译史。 本研究属于翻译史的研究范畴,但不是西方文化典籍译入史,而是中国文化典籍译出史。本文以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兼及19世纪之前和20世纪。本文分为4个板块:一、追溯19世纪前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语转译文本,目的是理清天主教传教士拉丁语、法语等译本及其与英语转译文本的关系,为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寻找源头;二、弄清了19世纪传教士、外交官等英译中国文化典籍的动机与目的、译本面貌、翻译策略、翻译思想,耶儒道之间的比较与交流、翻译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在“中学西渐”中所起的作用,等等;三、提出并厘定了“侨居地翻译”概念,对侨居地翻译的主体身份、文化心态、主客文化、中国文化传播与定位,以及与殖民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四、理出了20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走势:从世俗化翻译到学术化翻译。特点有:译者身份多样化、译本趋向电子化、翻译理论繁荣发展等。在这4个板块中,重点是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通过研究,梳理出了以译者为中心的两条主线:传教士英译中国儒道典籍和外交官英译中国文学典籍,以及两条副线:期刊上刊登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作品和汉英词典中的翻译。 新教传教士和外交官的翻译是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两条主线。由于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交流渠道不畅,新教传教士的翻译主要集中在《三字经》、“四书”等,在西方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价值和成就不大。下半期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出现高潮,儒释道三家的主要典籍都被成了英语,有些典籍还不止一种译本。翻译目的主要是为传教服务,译本有耶儒道融合的痕迹,学术研究价值巨大。同时也出现了汉学研究的苗头。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思想,译者多采用汉英对照和厚重翻译。外交官出于认识中国的目的,在19世纪上半期比较关注中国的流行作品,从中把握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等,为开展贸易和殖民中国服务。译文注重信息传递,文学性和可读性稍差。下半期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一流的作品,目的是让西方人明白,中国是-个文明国家,其文明程度处在欧洲中等水平(翟理斯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翻译的立意和文学性都高于上半期。外交官和传教士退休后都成了汉学家,其翻译与汉学研究并重,为20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奠定了基础。 期刊上的典籍英译作品和汉英词典中的翻译是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两条副线。期刊上刊登的翻译以蒙学典籍和文学典籍为主,目的是想通过这两类译著介绍中国的教育和社会现状,进而为传教和汉学研究服务。期刊分国内和国外两种,译者是侨居在中国的传教士、外交官等,他们的翻译和观点影响了英美读者对中国的看法,以及英美对华政策,在中西交往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汉英词典主要译自《康熙字典》和中国其他学者编写的字典,其中夹带有大量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译例,无形中向西方传播了中国文化。来华传教士和外交官学习汉语和英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必须借助这些汉英词典,对其翻译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 本文提出“侨居地翻译”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界定,研究了侨居地译者的文化心态、合作翻译、赞助出版、文化传播等。结果发现,译者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越能理解中国文化,殖民心态也越弱。在翻译上,强调两种文化的共性,有融合中西文化的倾向。从效果上看,融合翻译的混杂性易产生“第三空间”,并在学术上有所创新。此外,还提出了典籍翻译理论研究要以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实践为基础,以经文辩读作为方法论,借鉴西方现代译论中宽阔的视野和思辨精神,融合现有典籍翻译理论,形成有理论体系的典籍翻译理论。 本研究将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放到中西文明史的框架中去考察,发现翻译实际上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对它进行研究不仅可为中英或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等提供借鉴,甚至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有促进意义。此外,希望本研究对翻译学科建设、典籍复译,以及整个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史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典籍翻译 传教士 外交官 侨居地翻译 文化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目录11-16
  • 第一章 绪论16-47
  • 第一节 中国文化典籍概念及所含内容16-25
  • 1.1.1 中国文化典籍概念界定17-20
  • 1.1.2 中国文化典籍所含内容20-25
  • 第二节 选题范围和研究问题25-29
  • 1.2.1 选题范围25-28
  • 1.2.2 研究问题28-29
  • 第三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29-32
  • 1.3.1 选题的缘由29-31
  • 1.3.2 选题的意义31-32
  • 第四节 文献综述32-41
  • 1.4.1 翻译学著作32-34
  • 1.4.2 中西文明史、文化交流史和史学著作34-35
  • 1.4.3 传教士和汉学著作35-38
  • 1.4.4 博士论文38
  • 1.4.5 资料性和启发性著作38-39
  • 1.4.6 国外和海外华人的著作39-41
  • 第五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41-44
  • 1.5.1 研究思路41-43
  • 1.5.2 研究方法43
  • 1.5.3 创新点43-44
  • 第六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和各章内容44-47
  • 1.6.1 论文的结构安排44-45
  • 1.6.2 各章内容45-47
  • 第二章 序幕:19世纪之前的中国文化典籍西译47-72
  • 第一节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的翻译背景47-53
  • 2.1.1 新航路的发现促进了东西方的接触48-49
  • 2.1.2 西方的宗教改革和扩张引发了海外传教浪潮49-51
  • 2.1.3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得以交流的思想基础51-53
  • 第二节 从拉丁语、法语到英语转译53-61
  • 2.2.1 中国文化典籍西译起因与目的54-56
  • 2.2.2 《中国哲学家孔子》的翻译与影响56-58
  • 2.2.3 英语转译文本的缘起及其作用58-61
  • 第三节 《赵氏孤儿》的翻译及影响61-72
  • 2.3.1 《赵氏孤儿》的翻译与流传62-65
  • 2.3.2 伏尔泰与《中国孤儿》65-68
  • 2.3.3 中国形象的走向:从赞美到贬低68-72
  • 第三章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之发轫72-95
  • 第一节 马士曼英译《论语》和《大学》72-79
  • 3.1.1 《论语》英译动机:汉语学习及传播中国礼仪73-75
  • 3.1.2 逐字对译:扭转耶稣会士的美化翻译75-79
  • 第二节 小斯当东的英译原则:实用第一79-87
  • 3.2.1 小斯当东英译《大清律例》:开启中国法律英译的先河79-82
  • 3.2.2 小斯当东英译《异域录》:关注边疆题材和民族典籍82-85
  • 3.2.3 小斯当东对翻译的贡献与影响85-87
  • 第三节 马礼逊:传播中国文化的奠基人87-95
  • 3.3.1 马礼逊的英译作品:开启英译中国文化的大幕87-90
  • 3.3.2 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传播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90-93
  • 3.3.3 马礼逊:传教士和文化使者93-95
  • 第四章 传教士英译中国儒道经典95-131
  • 第一节 柯大卫“四书”英译:尊耶贬儒的典型代表95-101
  • 4.1.1 “四书”的第一个英语译本96-99
  • 4.1.2 柯大卫的翻译思想:译儒攻儒,传播福音99-101
  • 第二节 承前启后的翻译家麦都思101-105
  • 4.2.1 编译对话:通过翻译学习汉语并传播中国文化101-103
  • 4.2.2 《书经》英译:从历史经典中寻求资源103-105
  • 第三节 理雅各:打开中国思想的大门105-119
  • 4.3.1 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将中国的学问与知识传到西方106-110
  • 4.3.2 理雅各英译《东方圣书》:耶儒道比较、融合与补充110-113
  • 4.3.3 儒道经典术语英译:永远的难题113-116
  • 4.3.4 “以意逆志”的翻译思想116-119
  • 第四节 《道德经》最初的三个英语译本119-131
  • 4.4.1 湛约翰译本:哲学、政治诠释120-123
  • 4.4.2 巴尔富译本:道是自然123-126
  • 4.4.3 保尔·卡鲁斯译本:报怨以德126-131
  • 第五章 外交官英译中国文学典籍131-168
  • 第一节 德庇时英译中国文学典籍:通过翻译认识中国131-144
  • 5.1.1 小说英译:信息——美学原则132-136
  • 5.1.2 戏剧英译:用西方戏剧理论解读中国戏剧136-140
  • 5.1.3 《汉文诗解》:西方第一部系统介绍中国诗歌的专著140-144
  • 第二节 翟理斯的英译轨迹:从文学翻译到汉学研究144-168
  • 5.2.1 《聊斋志异》英译:让中国人自己说话145-148
  • 5.2.2 《古文选珍》:传递中国思想148-152
  • 5.2.3 《古今诗选》:韵译中国古诗152-155
  • 5.2.4 《庄子英译》:以庄解庄155-158
  • 5.2.5 《中国文学史》:让中国文学和中国思想融入世界158-162
  • 5.2.6 汉英词典编纂:从马礼逊到翟理斯162-168
  • 第六章 期刊上刊登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作品168-194
  • 第一节 《中国丛报》和《中国评论》168-183
  • 6.1.1 中国英文期刊的历史轨迹:从《中国丛报》到《中国评论》169-172
  • 6.1.2 蒙学典籍英译:否定中国的基础教育172-176
  • 6.1.3 文学典籍英译:追寻中国的现实176-179
  • 6.1.4 《南京条约》中英文版:传教士与政治的密切联系179-183
  • 第二节 其他期刊上刊登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作品183-194
  • 6.2.1 期刊典籍英译的广泛性: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84-187
  • 6.2.2 期刊英译长篇小说的轨迹:以《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为例187-194
  • 第七章 殖民视阈中的“侨居地翻译”194-220
  • 第一节 殖民主义和“侨居地翻译”194-202
  • 7.1.1 殖民与中国文化典籍英译195-198
  • 7.1.2 “侨居地翻译”198-202
  • 第二节 “侨居地翻译”中的合作翻译与译作出版202-209
  • 7.2.1 “侨居地翻译”的优势:合作翻译203-205
  • 7.2.2 “侨居地翻译”中的出版商、赞助人和读者205-209
  • 第三节 “侨居地翻译”中的译者思想和中国文化209-220
  • 7.3.1 译者思想演变轨迹:从对立到宽容210-213
  • 7.3.2 主客文化或强弱文化对翻译的影响213-216
  • 7.3.3 中国文化的西传与接受216-220
  • 第八章 结语:20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走势220-242
  • 第一节 译者身份变迁:海外汉学家与中国翻译家220-227
  • 8.1.1 海外译者:从世俗化翻译到学术化翻译221-224
  • 8.1.2 中国译者:关注中国文化传递224-227
  • 第二节 汉英词典编纂与刊登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期刊227-233
  • 8.2.1 从普通汉英词典到专业词典228-230
  • 8.2.2 中国人的翻译期刊:从《天下》到《中国文学》230-233
  • 第三节 典籍翻译研究逐渐繁荣233-242
  • 8.3.1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33-236
  • 8.3.2 西方现代译论和方法论给典籍翻译理论构建带来的启示236-242
  • 附录242-250
  • 附录1 17、18世纪主要中国文化典籍西译本242-243
  • 附录2 与第三章有关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语译本243-244
  • 附录3 与第四章有关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语译本244-246
  • 附录4 与第五章有关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语译本246-248
  • 附录5 与第六章有关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语译本248-250
  • 参考文献250-262
  • 致谢262-263
  • 个人简历及读博期间主要成果2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群;王韬与近代东学西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徐式谷;历史上的汉英词典(上)[J];辞书研究;2002年01期

3 徐式谷;历史上的汉英词典(下)[J];辞书研究;2002年02期

4 李新庭;;明清传教士与冯梦龙“三言”在西方的传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李倩;;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J];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03期

6 段怀清;;理雅各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汉学——评吉瑞德教授的《维多利亚时代中国古代经典英译:理雅各的东方朝圣之旅》[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李海军;彭劲松;;翟理斯与《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袁进;;从新教传教士的译诗看新诗形式的发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周祚绍;图理琛和《异域录》[J];东岳论丛;1994年05期

10 洪涛;《红楼梦》英译与东西方文化、语言[J];红楼梦学刊;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80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780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2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