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鲍曼之“流动的现代性”

发布时间:2017-09-28 01:35

  本文关键词:论鲍曼之“流动的现代性”


  更多相关文章: 鲍曼 现代性 后现代性 流动的现代性


【摘要】: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的视野来审视流动的现代性理论,旨在阐明鲍曼对“现代性之当前阶段”的深刻反思如何真切地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境况,以及由此种境况带来的全新挑战和开启未来的可能性。就实际内容言,本文先从流动的现代性被“发现”谈起,接着展开对流动的现代性所揭露的基本状况的分析,然后批判性地讨论流动的现代性引发的严重后果,进而论及鲍曼给出的应对流动的现代性问题之方案,最后则是对该思想之理论实质和有益启示所做的必要说明。在全面考察流动的现代性理论之基础上,并对鲍曼研究中如下几个理论问题做出判断和证明:一是鲍曼并不像流行的观点认为的那样,是后现代理论家,而是现代的理论家。二是鲍曼的论述主题固然多变,其思想前后也有不少变动,但显然称不上“断裂”或重大转向。三是不存在鲍曼对马克思的背离。作为典型的波兰新马克思主义者,他从来没有远离过马克思,流动的现代性理论乃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一个延续。为此,文章具体分作五个部分:第一章“‘发现’流动的现代性”,意在厘清鲍曼思想发展中的一个关节,即鲍曼是如何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现代性的。促使鲍曼得出这一结论有三个原因。首先是知识分子从立法者到阐释者这一角色的变化;其次是社会控制手段从全景监控转向了市场诱惑;最后,根本重要的是人类生命策略的当前转变,亦即时间观念或时间性质上的转变。第二章讨论流动现代性的基本状况。流动的现代社会首先是消费者社会,消费者已取代生产者成为当代居民的基础身份。其次是个体化社会,个体化源于社会控制方式的转变,又得到消费生活的支持,个体化的结果并非普遍自由,而是“个体应对和解决系统矛盾”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再有就是全球化,全球化实质上只是经济的全球化,它的另一面是政治的地方化,资本流动得越快越广,政治就越是无力,政治越是无力,资本就越是不受限制。最后是道德的混乱。时间的“当下性”,多元文化和意义的泛滥,致使道德处于一种失序状态中。然而,有效标准的缺乏,不仅是道德的最大陷阱,也是道德重生的契机。第三章名为流动的现代性之生存境遇,主要探讨当前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况,是前章所述之基本现实的后果。这些后果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类不平等的加剧。两极分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新穷人彻底变得多余。二是人际关系的破败,作为孤独的消费者,又深陷个体化的骗局当中,加之虚拟关系的盛行,当代人类的共处关系被彻底摧毁了。三是普遍的恐惧和不安。作为流动的现代性之本质特征的unsicherheit(不稳定、不安全、不可靠),乃是产生恐惧和焦虑之根源,因此,流动的现代社会就是恐惧和焦虑无处不在的世界。第四章流动的现代性之出路,是对鲍曼为流动的现代世界所提供的应对和解决方案的讨论。要改善人类当前的生存状况,首要的一点就在于重建道德,呼吁对他人负责的道德,修复人类之间的关系,再造人类团结。其次是对政治解决方案的寻求,再造agora(公共空间)、构建世界政治和保障基本收入,就是鲍曼给予当今世界的建议。第五章流动的现代性之评价及启示。对流动的现代性的定位和评价,是通过与现代性的诸话语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得出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是关于“现代性之当前阶段”的本质性理论,因而其理论属性也完全是现代的;鲍曼从未真正转到后现代立场,其思想亦未发生过“断裂”,他也没有背离马克思,流动的现代性理论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延续。流动的现代性思想提供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宜加强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保障和加强道德建设。
【关键词】:鲍曼 现代性 后现代性 流动的现代性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0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导论9-21
  • 一、鲍曼简介10-11
  • 二、研究现状11-15
  • 三、意义及方法15
  • 四、主旨和思路15-18
  • 五、补充说明18-20
  • 注释20-21
  • 第一章 发现流动的现代性21-61
  • 第一节 知识分子角色之变化24-33
  • 一、鲍曼眼中的知识分子24-27
  • 二、作为立法者的知识分子之命运27-30
  • 三、阐释者的兴起与后现代性的到来30-33
  • 第二节 社会控制方式之改变33-44
  • 一、神圣之链的断裂34-36
  • 二、固态现代性的全景监控36-40
  • 三、流动的现代性的诱惑机制40-44
  • 第三节 人类生命策略之转变44-57
  • 一、必死、时间和历史46-49
  • 二、解构死亡与固态现代性49-52
  • 三、解构不朽与流动的现代性52-57
  • 注释57-61
  • 第二章 流动的现代性之基本状况61-112
  • 第一节 消费者社会61-74
  • 一、消费者社会的实质62-66
  • 二、消费者社会的根源66-71
  • 三、消费者社会的原则71-74
  • 第二节 个体化社会74-86
  • 一、何谓个体化?75-79
  • 二、因何个体化?79-83
  • 三、何种个体化?83-86
  • 第三节 全球化世界86-97
  • 一、时/空压缩的世界87-89
  • 二、资本的逃逸89-92
  • 三、政治的失势92-95
  • 四、新的世界无序95-97
  • 第四节 无伦理的道德97-108
  • 一、大屠杀揭示的(固态)现代性道德困境98-102
  • 二、流动的现代性的去伦理化102-105
  • 三、无伦理的道德之窘境105-108
  • 注释108-112
  • 第三章 流动的现代性之生存境遇112-152
  • 第一节 不平等的加剧112-124
  • 一、流动性与社会分层114-118
  • 二、观光者与流浪者118-121
  • 三、完全多余的新穷人121-124
  • 第二节 人类纽带的破败124-137
  • 一、孤独的消费者126-129
  • 二、个体化的骗局129-132
  • 三、删除键症患者132-137
  • 第三节 普遍的恐惧137-149
  • 一、不确定的世界138-142
  • 二、无所不在的恐惧142-146
  • 三、猎人式的生活146-149
  • 注释149-152
  • 第四章 流动的现代性之出路152-184
  • 第一节 呼唤道德153-168
  • 一、道德的重要性154-159
  • 二、后现代伦理学的性质159-162
  • 三、如何重建道德?162-168
  • 第二节 寻找政治168-182
  • 一、再造agora170-174
  • 二、构建世界政治174-178
  • 三、保障基本收入178-182
  • 注释182-184
  • 第五章 流动的现代性之评价及启示184-226
  • 第一节 流动的现代性与“现代性的诸话语”184-201
  • 一、同鲍曼所用的“后现代性”概念之比较184-187
  • 二、同福柯、利奥塔、鲍德里亚的“后现代性”之比较187-191
  • 三、同吉登斯的“晚期现代性”、贝克的“自反性现代性”之比较191-194
  • 四、理论定位194-201
  • 第二节 流动的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201-216
  • 一、鲍曼没有背离马克思201-209
  • 二、鲍曼是典型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209-212
  • 三、流动的现代性理论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延续212-216
  • 第三节 流动的现代性与当代中国216-223
  • 一、流动的现代性在中国217-221
  • 二、流动的现代性的启示221-223
  • 注释223-226
  • 参考文献226-231
  • 后记231-2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王建民;;空间与等级秩序——齐格蒙特·鲍曼的全球化思想[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3 汪冬冬;;现代性与理性主义的亲和性关系研究——论齐格蒙特·鲍曼的理性主义观[J];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03期

4 陶志刚;孙宇伟;;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社会探析——读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郇建立;;现代性的两种形态——解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J];社会学研究;2006年01期

6 盛国荣;;技术的道德化:现代技术问题的后现代解决之道——齐格蒙特·鲍曼技术哲学思想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11期

7 A.沙夫;张伯霖;;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J];哲学译丛;198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日贵;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33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933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c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