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战后台湾技职教育发展与变革

发布时间:2016-11-14 09:54

  本文关键词:战后台湾技职教育发展与变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学术前沿 X U E S H U Q I A N Y A N

生产方式发展与职业台湾空中教育办学大学模式变迁 唐智彬、石伟平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2 0 1 3年第 5期中撰文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的特 征,探讨了各阶段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内容与特征 . 并呈现了生产方式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影响手工业阶段生产方式的特征有: 1 .生产规模较小; 2 .围绕核心手工技术而存在: 3 .随着经济的发 展,手工业生产逐渐分化,分工特征明显。因此 .为了寻求有效的技术传承方式 .实现技术的传递与扩散,学徒制成为此阶段最为普遍的方式在前期工业经济时代 .其生产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 .人的主要生产与工作对象转变为操作机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部分行业的消失: 2 .劳动日益单一化 .技能不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学习过 程; 3 .大机器的出现,导致了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 因此。为适应前期工业经济阶段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公共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逐渐出现: 2 .出现了班级教学方式的职业教育: 3 .社会组织与团体开始介入职业教育; 4 .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广泛出现。 发达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体现在: 1 .工业生产与服务业取代了农业生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 .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应用成为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潮流: 3 .“福特主义”生产方式成为这一阶段前期工业生产的主流方式发 达的工业经济使得职业教育的层次开始提升 .企业培训也大规模进人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此外 .在福特主义工作组织下 .职业教育以培养能胜任一种岗位工作的工人为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趋向简单,办学模式单一。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体现在: 1 . 劳动内容以知识为中心: 2 .生产形式以“柔化性”生产方式和分散生产为主; 3 .“后工业社会”到来 .经济上以服务性经济为主 .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层处于

主导地位: 4 .“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适应了这一阶段后期的工业生产方式在办学模式创 新特征上,首先是学徒制重新焕发活力:其次是工作场所学习越来越普遍:再次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更加灵活、多元。

华东张枝实在《中国电化教育 ) 2 01 3 师范大学 2 0 1 3届博士陈玟晔在其学位论文中 . 甩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勾勒出了战年第 5期中撰文有针对性地总结了采 台湾空中大学办学的有关情况 .然后后 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轨迹 .分析了台湾技职教育发展面的问题对其校务转型发展、内部外部 S WO T临 与成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 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电大转战后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按照时间维度可以型发展、开放大学建设的启示。 分为四个时期: 1 .战后台湾技职教育萌芽时期 ( 1 9 4 5— 空大是台湾第一所 t t Z是最大一 1 9 6 0)。1 9 4 5年战争结束后,百废待兴,为复苏经济,技职所采用视听传播媒体教学的公立开教育应运而生。该时期技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具备高度放大学。其高标准的培养质量 .保证关联性。 2 .台湾技职教育成长期 ( 1 9 6 1 - 1 9 9 0)。1 9 6 8年实 了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皆有杰出表现 .施九年国民教育,以职业及科学为主轴重建教育体系: 参加研究所和高普考试。录取率高 . 1 9 7 4年增设技术学院 .为技职教育学生升学与提升技能屡创佳绩。空大的办学特点主要有:提供机会 该时期技职教育的发展与创造台湾地区经济奇迹的空间背景相关联。3 .台湾技职教育成熟期 ( 1 9 9 1— 2 0 0 6 )。为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趋势 . 1 9 9 7年其普及技 职教育升学管道,完成技职教育一贯体系升学系统。该时期台湾技职教育发展达到巅峰 4 .台湾技职教育改革期 ( 2 0 0 7一现在)。9 0年代技职院校不断升格改制,造成人才质与量供需产生结构性失调 .“教育部”开始反恩技职教育基础

定位,并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1 .制度层面,推动五专一贯人才培养、强化实务能力选才机制; 2 .师资层面, 强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引进产业资源协调教学: 3 .在课程与教学方面 .扩展产学紧密结合培育模式、落实学生校外实习课程; 4 .资源方面。改善高级职业学校设备提升质量、建立技职特色发展领域; 5 .质量监控方面。建立符合技专特色评鉴机制、落实专业证照制度。 技职教育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充沛且优质的基层技术人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具体如:升格改制,过分激进;定位模糊,区隔不易;技职院校招生困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分流筛选,学生素质差距;偏重研究,缺乏实务; 实务师资仍显不足:次等教育观念遍存。上述问题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在教育结构层面,主要是社会价值观的偏见、 少子女化效应和学生就业信心与竞争力下降:在教育政策层 面,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低度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技职教育由市场需求导向;在产业发层面,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与重组、 传统产业大量外移。 为应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了如下建议:技职教育精致化, 以提升技职教育地位:技职教育特色化,以明确地位发展;教育经费均等化,以共享教育资源;产学合作全面化,以落实致用目标;技职师资多样化,以强化实务课程;学习机会多元化,,已建

战后台湾技职教育发展与变革

立终身学习;技职课程市场化,以顺应产业需求;技职学校整合化,以降低招收问题;学习内容同步化,以推展全人教育;评鉴制度弹性化 .以选择合适师资;证照制度实用化,以彰显证照功 能:教育制度严谨化,以提高人才质量;职业生涯辅导系统化以辅助学生就业:技职教育国际化,以发展宏观教育。 6 2职教论坛/ 2 0 1 3 . 2 2

战后台湾技职教育发展与变革


  本文关键词:战后台湾技职教育发展与变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40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740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9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