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浅谈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关注劳动力流动问题始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民工荒”的现象由季节性逐渐演变为常态化,雇工难由局部性短缺蔓延至全国性抢夺,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争论此起彼伏。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对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更是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已无法再依赖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力素质已成为共识。如何跨越发展中的障碍,突破现有的“瓶颈”,使劳动力的流动更加自由而和谐,从而在实现人类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需要面对并必须解决的问题。现有的二元经济理论对于中国现实问题未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在二元经济理论基础上,如何实现新的突破,并能有效解释现实,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所在。
本文以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异质性劳动力的视角解读我国劳动力流动现象及其本质。笔者在对异质性劳动力概念做出清晰界定的基础上,明确了异质性劳动力的内涵与外延、属性与特征,并对异质性劳动力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为整个分析确立了研究前提。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数理模型,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异质性劳动力作为劳动力流动和空间分布的内生因素,对整个空间经济存在分散作用,从而使空间经济集聚弱化,模型的结论还表明,随着异质性劳动力的不断增强,这种分散力会随之增大,异质性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建立为整个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笔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阶段进行了分析和判定,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异质性劳动力的自主性流动阶段,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变量。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分析表明,异质性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双资本驱动型”的流动模式,即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作为内在驱动力,促使我国劳动力流动进入自主性流动阶段,同时指出我国双资本驱动型的劳动力流动模式的三种表现:空间上从集中流向东南沿海转变为分散流向各个区域,产业分布上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转变为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流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第三产业;职业上从传统职业转变为新兴职业的不断兴起。论文利用我国2010年31个省份人口(劳动力)集中度与生产集中度指标,测度了异质性劳动力对空间经济的分散力,对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人口与生产的空间分布一致性进行了 研究,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导致人口空间分布与生产空间分布不一致。笔者认为,解决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的核心在于不断推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通过提升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协调人口与生产的空间布局、完善制度环境、基于人口发展功能区完善政绩综合评价体系等政策,促进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的和谐,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人的城镇化和人类发展的目标。
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为三点:第一,选取异质性劳动力研究视角,既实现了对异质性劳动力概念的丰富和完善,也开拓了二元经济劳动力流动问题的
本文关键词: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6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86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