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98

发布时间:2016-11-22 19:21

  本文关键词: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98-1938),,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苏州大学》 2015年

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98-1938)

刘海涛  

【摘要】:明清时期,安徽书院数量众多,学人辈出,高等教育发达,在全国处于前列。然而,进入近代以来,安徽高等教育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清末尚能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就落后于全国发展的平均水平。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法研究1898-1938年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并探讨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受政局影响最为直接,因此,本文参照近代政局演变,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1898-1938)分为三个阶段。1898-1911年为清末安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1911-1927年为北洋政府阶段、1828-1938年为南京国民政府阶段。1898年,安徽省城安庆建立第一所官办近代高等学校——安徽求是学堂,标志着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安庆随后爆发革命并独立,安徽各高等学堂全部停办,安徽高等教育中断,此阶段为清末安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此阶段安徽建立各种高等学堂12所,高等教育能够跟上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1912年,安徽社会精英创建私立江淮大学,1914年,因经费缺乏,被政府接收,改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6年,安徽公立法政学校被军阀解散,安徽高等教育再次中断。此阶段为北洋政府时期安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此阶段安徽高等教育滑入低谷。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建立,到1938年日军占领安庆,安徽大学停办,安徽高等教育再次中断,此阶段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安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通过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徽商转型失败导致安徽近代经济发展缓慢、“皖系”军阀的黑暗统治、安徽文人的分裂和派系斗争是导致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徽商以“亦儒亦商”为特色,其好“儒”主要是为了接近官府,获得政府垄断资源,其本质是以政府为依托的红顶商帮,其经商本质是为了“儒”,赚钱从儒读书,科举从政。徽商经济上的成功更多归功于其跟官府联系密切,而非市场反应灵敏。近代安徽政局混乱、政府权威崩溃,对社会控制力下降,依赖政府的徽商发展受限,其近代化转型不利。大浪淘沙剩下的徽商大多逃离母省,到津沪等经济中心发展,导致安徽近代经济发展远不如明清时期在全国中的位置。徽商转型失利导致安徽近代经济发展缓慢,致使安徽社会贫困,政府财政枯竭,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发展缓慢以至停顿,1912年以后安徽历次高等教育发展受困事件背后都有经费限制的因素。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在中国近代史中举足轻重,但以倪嗣冲、张勋为代表的“皖系”地方军阀政治上保守,是民国三次封建复辟的核心力量。他们不关心安徽经济发展,设置层层苛捐杂税,严重抑制了安徽近代经济的发展;他们鄙视新教育、留念旧式教育,任意削减教育经费和压缩教育行政人员和编制;他们扩军备战、争夺地盘,巨额军费极大挤占了教育经费,导致高等教育发展陷于停滞,是此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安徽政局仍然动荡,社会混乱,是此阶段安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直接因素。安徽地处江淮之间,南、中、北区域差异明显,为南北政治、军事要冲;安徽省会安庆和重要经济中心芜湖位于全国中心城市南京和武汉之间,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不能提供全国性发展平台。因此,安徽文化有政治化倾向和派别冲突的特点;安徽籍知识分子分裂为国家级精英和省级精英,国家级精英如胡适、陈独秀、陶行知、朱光潜等离开安徽,选择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全国平台发展;光明甫、姚永概等省级精英在省内平台发展。国家级精英和省级精英对安徽高等教育的主导权之争、省级知识派别之间的矛盾也严重制约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9.2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乾;;民国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院系设置与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周宁;;北洋政府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筹办与纷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徐希军;;省界 业界 政治——20世纪20年代胡适与安徽省教育厅长的选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张珍珍;;教会学校与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王世华;也谈“贾而好儒”是徽商的特色——与张明富先生商榷[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6 徐希军;;1910年代安徽教师教育背景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7 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马陵合;徐希军;;抗战前十年国民党安徽地方政权中党政矛盾和派系斗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周川;中国近代大学建制发展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10 王运来;试论江苏高等教育主体的近代化[J];民国档案;200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卫兵;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结构及其角色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穆键;《皖政辑要》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陆发春;安徽建省与省域认同[D];复旦大学;2013年

4 张晓婧;清代安徽书院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丽;民国时期的安徽留学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强;1927-1937年安徽教师群体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李德尚;近代安徽手工业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江小莉;1927-1937年安徽省小学教育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5 陶媛媛;抗战时期中日在安徽的物资争夺[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标;晚清安徽财政变革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7 潘婷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安徽农村教育研究(1927-1937)[D];安徽大学;2014年

8 张一;清末民初安徽报刊与新思潮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飞;吴汝纶与京师大学堂[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王荣科,段华洽,吴元其;安徽人才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王天根;评点老子与严复对立宪的检视[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宋淑玉;民初尊孔读经问题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周乾;;胡适与民国时期安徽大学的初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周宁;;北洋政府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筹办与纷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刘超;;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陆发春;;新文化与新生活:以胡适及《新生活》周刊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王春芳;;稻米贸易与近代安徽长江流域市镇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王荣科;安徽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黄凯南;;秩序扩展与停滞: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的交互作用[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许娟;;举报成本资源的有效配置——举报的经济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4 徐改平;;作为共产党同路人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詹向红;;弥足珍贵的教育史料——关于桐城学堂的《办学公文稿》[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戈;储小平;;差序制度结构与中国管理革命——以李宁公司的发展变革为例[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7 别敦荣;郝进仕;;论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和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易全勇;辛竹叶;;课程知识选择与社会控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49-1956)课程运营为个案[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崔波;吴彤;;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洋务派的翻译出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10 李忠;;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目标定位及其发展走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谢名一;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丽雪;东省特别行政区教育研究(1896-193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谢维杰;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赵驰;明代徽州茶业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凯;由人格化到体制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瑞宁;;论安徽省的地名[J];安徽大学学报;1981年01期

2 周乾;;胡适与民国时期安徽大学的初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陈瑞;;元代徽州路的手工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周宁;;北洋政府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筹办与纷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王春芳;;清末至抗战前安徽稻米加工业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傅林祥;;晚明清初督抚辖区的“两属”与“兼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张小坡;;民国时期旅外徽州人所办刊物与改造徽州社会的舆论动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汤华泉;清代安徽对纂修《四库全书》的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9 沈寂;安徽新型高等教育的开端[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10 冯卫斌;民国时期小学课程改革浅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晓林;中国近代农民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东杰;政治、社会与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国立化”:以四川大学为例(1925—1939)[D];四川大学;2002年

4 何宗旺;蒋维乔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林涓;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李霞;清前期督抚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汪志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周宁;地缘与学缘:一九二○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刘晓喆;清代陕西书院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疏义梅;明清庐州府志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刘强;1927-1937年安徽教师群体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李垚甫;晚清警政及其反腐法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李自华;融贯中西,因地制宜:对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点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大伟;近代湖南报刊述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光梅红;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村手工业[D];河北大学;2003年

7 黄佳蓉;民国时期广东初等教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琳;民初社会与教育近代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秀霞;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徐文勇;邹鲁与国立广东大学(1924-1925)[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恒森;安徽经济跨入全国前十强的六项措施[J];安徽决策咨询;2000年05期

2 本刊编辑部 ,孙东海,张道刚;增幅回落:当前安徽经济的新问题[J];安徽决策咨询;2000年06期

3 贺海峰;“白马模式”对安徽意味着什么[J];决策;2005年11期

4 高淮成;;安徽经济跨越新思路[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崔志坤;;促进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J];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方焱松;钟华勇;;加强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结合 服务安徽经济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Z1期

7 罗法宽;;呼吁支援安庆大学及早批准建立——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叶尚志在第四届第五次会员(理事)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人才开发;2011年05期

8 穆键;朱寅;;《皖政辑要》中所见清末安徽经济[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徐承华 ,张世平;谈谈同振兴安徽经济有关的几个关系问题[J];江淮论坛;1987年03期

10 张勤;;一部颇具特色的地方断代史专著——读《安徽近代史》[J];学术界;199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效昭;;寻求发展安徽经济之策的几点理性思考[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傲兰;;安徽应强化实施大开放战略[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蒋云龙;;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安徽经济的崛起[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红兵;;安徽:经济塌陷到崛起的路径思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武云亮;刘坤;;现代服务业拉动安徽经济增长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赵良庆;;安徽经济结构调整若干问题探讨[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加快安徽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洪永平;;提高安徽历史文化影响力的思考[A];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3年

9 朱云鹃;;安徽区位经济优势分析[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平;;要把发展作为我省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代序言)——在“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显钰;[N];安徽日报;2007年

2 记者 王磊;[N];芜湖日报;2010年

3 记者 许根宏 通讯员 尚实;[N];安徽日报;2010年

4 记者 张逸潇 赵丹丹;[N];芜湖日报;2010年

5 记者 方佳金;[N];芜湖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王永群 孟歌;[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7 ;[N];安徽经济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永群;[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张文连;[N];安徽经济报;2014年

10 袁维海 吴波;[N];安徽经济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章建;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D];苏州大学;2013年

2 刘海涛;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98-1938)[D];苏州大学;2015年

3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煦;安徽各地市产业转移承接力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张一;清末民初安徽报刊与新思潮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3 李德尚;近代安徽手工业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李标;晚清安徽财政变革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5 刘强;1927-1937年安徽教师群体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兰新;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安徽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夏利飞;安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8 王光锐;民国时期安徽棉产改良与推广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陈敬宇;清代安徽集镇经济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光辉;安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D];安徽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98-1938),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6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86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c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