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不平等、劳动力流动及其空间优化
本文关键词:机会不平等、劳动力流动及其空间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年
机会不平等、劳动力流动及其空间优化
孙三百
【摘要】: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机会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迁移是劳动者获取公平机会、改善自身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户籍等制度障碍,中国劳动力空间流动未必增进自身福利,迁移者在地理空间选择上也有待优化。因此,本文首先在分析劳动力流动理论、中国户籍政策和空间态势的背景下,运用三类方法测度中国机会不平等程度,并考察劳动力流动是否改变机会不平等程度。其次,从福利(收入、幸福感、福利指数)角度,论证劳动力流动对居民福利的影响。再次,考察城市规模对机会不平等、居民福利水平的影响,进而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中国优化劳动力空间选择、城市体系重构的路径。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近十年,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态势,未发生明显变化。2000年和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基本上维持着西部地区低低集聚、东部地区高高集聚的总体特征。中西部地区作为主要的人口净流出地,2010年比2000年流动人口低低集聚的区域有所扩大。 第二,中国的机会不平等程度较高。从主观机会不平等指数的频数分布来看,认为机会平等者较多。在成功可控视角下,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机会不平等程度不是特别高。然而,代际收入弹性估计结果表明,中国机会不平等程度较高,约为0.6。城市绝对机会不平等程度均值较低,相对机会不平等程度均值则较高。相比而言,省级层面的绝对机会不平等程度和相对机会不平等程度均值都更高。全国层面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占收入不平等程度的40%左右。 第三,相对而言,劳动力流动降低机会不平等程度。迁移者的收入获取感知机会不平等指数低于未迁移者。迁移者认为半可控因素对成功的重要性,低于未迁移者的判断。与其他群体相比,未获得户籍迁移者认为不可控因素对成功的重要性更强。迁移者的代际收入弹性,不到未迁移者的一半;当前中国代际收入流动的主要问题在于部分人群面临“代际低收入传承陷阱”;教育在可识别的代际收入传递路径中贡献最大,而迁移强化了这一影响。 第四,不同类型迁移对迁移者福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市外迁移促进迁移者收入的增长,但是市内迁移对迁移者的收入并无影响;迁移者收入增长的源泉主要来自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增强。获取户籍迁移并未降低迁移者主观幸福感,未获取户籍迁移者的主观幸福感降低。市外迁移显著降低迁移者的福利指数,而市内迁移显著增加迁移者的福利指数。 第五,中国可以通过移民空间优化,实现居民福利的帕累托改进。绝对机会不平等、相对机会不平等与城市规模呈现倒U型关系。绝对机会不平等与城市规模倒U型曲线的极值点处,人口规模约为659万人;城市规模与相对机会不平等倒U型曲线极值点处,人口规模约为702万人。个体幸福感与城市规模呈现U型关系,U型曲线极值点处市辖区人口规模为300万。城市规模与福利指数呈倒U型关系,倒U型曲线极值点处,城市市辖区常住人口规模为700万人。从福利的客观理性角度来看,中国城市新移民在空间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客观非理性现象。因此,中国城市体系重构过程中,市辖区人口超过300万、城市常住人口低于700万的城市适宜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以优化重构城市体系;迁移者则可以选择前往对自身和原居民均福利均有利的城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4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管晓明;;劳动者技能、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再分配[J];财经科学;2006年02期
3 蒲艳萍;;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西部289个自然村的调查[J];财经科学;2010年12期
4 贺秋硕;;劳动力流动与收入收敛——一个改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及对中国的启示[J];财经研究;2005年10期
5 俞路;蒋元涛;;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基于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3期
6 罗楚亮;;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城乡住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11期
7 倪鹏飞;李清彬;李超;;中国城市幸福感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财贸经济;2012年05期
8 林江;周少君;魏万青;;城市房价、住房产权与主观幸福感[J];财贸经济;2012年05期
9 丁成日;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高吗?[J];城市规划;2004年08期
10 张浩然;衣保中;;地理距离与城市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丽;农地城市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潘春阳;中国的机会不平等与居民幸福感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高进云;农地城市流转中农民福利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张影强;我国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ESDA-GIS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Disparity i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xi[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2 ;Preven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Immiserizing Growth in Expanding Economies" in China's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9期
3 周苑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成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江先蓉;邓晓宇;;高校贫困生现象:效率与道德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6 廖楚晖,薛刚;关于税收腐败有关问题的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柴盈;何自力;;刍议现代经济学的理性假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赵曙明;;泛长三角人才培养、开发和流动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邱福林;穆兰;;广东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董利民;吕连菊;丁文斌;;小农经济下的农业产业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俊武;卢现祥;;公共支出、政府治理、部门效应与共享式增长——基于中国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陈会广;刘忠原;;土地承包权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合托达罗模型的修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王燕武;郑建清;;我国不同部门间的工资传递效应—基于省际面板VAR模型的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何凌云;鲁元平;;所属领域:制度经济学腐败、社会信任与居民主观幸福感[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5 萧衡锺;;中国大陆于社会转型期的户籍改革——管理、制度与治理[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6 肖周燕;;对特大城市人口调控问题的反思——基于公共政策与管理视角[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7 邹薇;周浩;;中国省际间收入动态研究:1978-2002——基于反事实条件收入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8 龙云;;城市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迁移的形式及其比较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谢舜茂;;家庭规模的选择的经济学分析——以贵阳市为例[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徐连章;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尚海涛;陕西省地方财政风险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袁晖光;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10 李慧;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市场机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海;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熊成喜;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规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凌雪冰;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户耕地投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雄;土地使用权征用法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玉兰;健身气功国际交流比赛运作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关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枫华;;探析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与农民权益保护——以丽水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2 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林原;林玳玳;;经济转型期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灰色关联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王春萍;;福利与贫困——贫困的内涵及其概念基础的演变[J];商业研究;2007年04期
5 张文秀,李冬梅,邢殊媛,张颖聪;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江海潮;陈虹英;王海云;;中国居民竞争力与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李京文;;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发展趋势:城市群(圈)的出现及对投资的需求[J];创新;2008年03期
8 程衍方;中国人居住小康标准解读[J];小康;2005年03期
9 陈惠雄;;快乐理论的跨学科演绎:一个研究综述[J];财经论丛;2008年01期
10 孙琳;潘春阳;;“利维坦假说”、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规模膨胀——来自1998-2006年的省级证据[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进云;乔荣锋;;国外关于福利计量的研究述评及其对我国资源环境政策的启示[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边立新;[N];光明日报;2007年
2 张红宇;[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3 周诚;[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4 王政;[N];农民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于猛;[N];人民日报;2011年
6 徐冠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大昌;公平与效率均衡及路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珂;中国经济福利的动态及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改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雷寰;北京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赵兴罗;中国转型期居民收入差距调节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诸培新;农地非农化配置:公平、效率与公共福利[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田侃;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
7 姜海;转型时期农地非农化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李晓云;农地城市流转参与者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9 高进云;农地城市流转中农民福利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彭开丽;农地城市流转的社会福利效应[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机会不平等、劳动力流动及其空间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2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9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