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清代秋审免死减等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6 05:37
  清代秋审免死减等机制的研究立足于秋审程序中控制死刑执行,调整人犯量刑的具体措施,聚焦程序运行过程中人犯由死化生这一变化过程,深入考察人犯免死减等即死刑免除并减等刑罚机制的程序设计、运行依据、案件类型、功能意义等内容,并着重展现这一机制在死刑人犯执行控制方面的实际效果。秋审人犯除一小部分情重应决者外,大部分人犯能够获得刑罚宽减的机会,并根据自身案情特点分别处以适当的减死之刑,这一机制对于控制清代死刑处决人数发挥了关键作用。现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并非凭空产生,秋审免死减等机制以死刑减等刑的发展、死刑罪名分类和死刑复核制度的建立为基础,在“慎刑”“天人合一”与“刑罚得中”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完善,成为一种多种途径并举的慎刑控死机制。免死减等机制包括免除死刑与减等刑罚两个阶段,区分出不需处决人犯成为机制启动的第一步。借助秋审结果的细化,筛选出情实勾决之外的多种免死类型,再根据不同类型人犯的处理方式减等刑罚。在机制开启之初,需要完备的运行依据作为支撑,以保证程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主要包括常规依据、常规之补充、非常规依据三类。条例规定、秋审条款、秋审惯例、历年成案并与衡情原则结合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确...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2.1秋审免死减等案件类型

图2.1秋审免死减等案件类型

每类案件的减等标准与程序之间存在差异,因此笔者将免死减等的类型归纳为如下三种:情实未勾、缓决与可矜。每一类型仍可细分,共为六种减等情形(如图例所示),均为已经拟定将要执行死刑的案件,因特定原因而转为生刑处置。一、情实未勾


图2.2可矜减等档案原图(《明清档案》乾隆四十二年九月A232-29(6-1))

图2.2可矜减等档案原图(《明清档案》乾隆四十二年九月A232-29(6-1))

虽同为拟死人犯,也同为免死人犯,缓决减等与可矜减等之间却存在较大区别。首先,可矜减等为例定减等,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无需其他前置条件,程序简便,减等力度更大。而缓决减等为预定减等,在可预见的条件下存在减等的可能,犯人需要历经长期多次缓决,且未被改入情实,然后有幸遇到恩减的机会才....


图2.3情实改缓决事由分析

图2.3情实改缓决事由分析

秋审案件经历由地方至中央再至皇帝的三重检验,拟断结果可能出现较大变动甚至是情实缓决之间的不断转换,但是这种情况出现概率很小,尤其是情实改为缓决之后再变为情实的情况极为少见,因此可以说能够由情实改入缓决是进入免死程序的第一步。这其中隐藏的原因以及思考的过程就是整个免死减等机制的缩影....


图3.1:康熙朝免死减等赦宥的数量与分布

图3.1:康熙朝免死减等赦宥的数量与分布

据沈家本考证,死刑减等最初始于减等之赦。《光武纪》:“建武二十二年,制诏:死罪系囚在戊辰以前减死罪一等。”《按》曰:“减等之名实始见于此,自此以后,东京遂奉为成法矣。”[6]之后多将死罪减一等降为徙边戍、从军等,殊死减为宫刑。减等赦作为统治者施展恩惠的一种手段,主要作用于死罪人犯....



本文编号:4023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023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e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