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民政场域社会工作话语建构 ——基于“桐县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7 07:18
  社会工作发源于英国,社会工作专业化是一个世界性话题。不同国家与地区因其社会制度与文化习俗的不同,所走过的道路也各异。1920年代以来,中国学人一直寻找社会工作专业化道路。其中几经曲折,20世纪50年代被取缔,80年代恢复重建,特别自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为标志,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共十九大提出推动社会治理专业化战略目标,开拓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境界。但是,中国社会工作在过密的一体化行政设置中,其专业话语建构过程频频遇到制度性阻力。推动积极的社会工作话语建设,非常迫切。本文以“桐县模式”为分析对象,将研究事件放在民政场域来考察,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社会建构论话语建构为分析工具。试图回答“中国行政体制内如何推动社会工作话语建构”这一核心问题的内在逻辑。具体在实践中,民政场域的民政服务与社会工作作为两个最为关键的变量,其嵌合效果决定着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方向。作为“桐县模式”重要内容——民政场域社会工作话语建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中国行政体制内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一种方式。民政场域建构情境性,为社会工作话语生产提供了基础。对于社会工作服务生产来说,情境性...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社会工作专业化研究的要点
        1.2.2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研究要点
        1.2.3 简要述评
    1.3 核心概念
        1.3.1 民政场域
        1.3.2 嵌合
        1.3.3 互文性
    1.4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视角
        1.4.2 研究方法
    1.5 桐县模式
        1.5.1 创立背景
        1.5.2 形成过程
        1.5.3 主要特点
2. 民政场域社会工作话语的情境性建构
    2.1 民政场域与社会工作话语
        2.1.1 民政场域的现实语境
        2.1.2 社会工作话语是一种专业权力
        2.1.3 社会工作话语权力在民政场域的表达
    2.2 民政场域对社会工作话语的空间让渡
        2.2.1 民政场域对社会工作话语让渡的理由
        2.2.2 民政场域对社会工作话语让渡的认同
        2.2.3 民政场域对社会工作话语的“可让渡性”
    2.3 民政场域社会工作话语的意义结构
        2.3.1 民政治理内涵的优化
        2.3.2 民政治理价值的优化
        2.3.3 民政治理机制的优化
3. 民政场域社会工作话语的身份性建构
    3.1 民政场域社会工作话语的主体建构
        3.1.1 明确社会工作主体的身份层次
        3.1.2 加强社会工作主体的身份认同
        3.1.3 提升社会工作主体的职业声望
        3.1.4 建立社会工作主体的激励机制
        3.1.5 完善社会组织吸储社会工作者的机制
    3.2 民政场域社会工作话语身份的权威建构
        3.2.1 社会工作服务于小康社会建设
        3.2.2 社会工作服务于社会治理
        3.2.3 社会工作服务于民政宗旨
        3.2.4 社会工作服务于精准脱贫
    3.3 民政场域社会工作话语身份的文化敏感涵化
        3.3.1 民政价值观念的文化敏感性涵化
        3.3.2 社会求—助文化敏感性的涵化
        3.3.3 专业功利文化敏感的涵化
4. 民政场域社会工作话语的互文性建构
    4.1 民政场域社会工作话语的互文性逻辑
        4.1.1 互文性的意义
        4.1.2 水平互文性建构
        4.1.3 垂直互文性建构
        4.1.4 跨域互文性建构
    4.2 民政场域社会工作话语互文性维度
        4.2.1 “名”的互文性维度
        4.2.2 基本理论互文性维度
        4.2.3 实务方法互文性维度
    4.3 民政场域社会工作话语互文性模式建构
        4.3.1 渡济模式
        4.3.2 咨询模式
        4.3.3 调解模式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社会工作话语建构的行政立场与专业立场
        5.2.2 社会工作话语建构的经验性与专业性
        5.2.3 社会工作话语建构的“退”与“进”
        5.2.4 行政体制内社会工作话语建构的政策内涵
    5.3 研究创新与不足
        5.3.1 研究的可能创新
        5.3.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本文编号:4024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024692.html

上一篇:论《巴黎协定》遵约机制的构建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a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