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体育网络视频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 乐视体育 体育网络视频 体育视频网站 受众体验 内容营销 出处:《上海体育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乐视体育(LETV-Sports)是中国新型网络视频传播体系构建的实践者,体育新媒体产业化运营的先行者,是互联网体育平台生态化建设的领导者。乐视体育4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体育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的缩影,而其体育视频内容的传播,既有服务受众,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诸多优势,同样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对乐视体育的视频内容传播进行研究,不仅仅可以探寻乐视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同样可以为整个体育新媒体产业,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思考。本文以乐视体育的视频内容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从乐视体育视频内容的总体发展现状、传播优势、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取向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认为:(1)乐视体育是目前中国体育新媒体中,最具影响力、引导力和竞争力的互联网体育视频媒体之一,其视频内容总体上处于一个良性的传播态势,包括体育赛事的直播、转播,体育新闻资讯报道在内的多项业务,已经具备了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准,与传统媒体不分伯仲的制作水平,而其他业务上也具备一定的互联网视频传播理念。从乐视体育在2016年欧洲杯、奥运会和中超联赛的赛事转播与报道中,通过较为优质的用户服务,获得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固定受众。同时乐视体育的生态化运作,也使得其视频内容传播在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得到了有力的保障。(2)乐视体育网络视频内容在体育赛事版权争夺,体育现场报道革新,以及完善受众服务体系三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首先,乐视体育通过对体育赛事版权的购买吸引大批媒体人才加盟,保证了视频内容的资源和制作质量,同时在不具备版权的情况下合理规避侵权行为,树立了自身的品牌效益。其次,乐视体育率先开创体育漫直播,打造了体育节目、赛事直播和现场报道三位一体的新型视频内容传播模式,为乐视体育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基础。最后,乐视体育凭借科技创新和优质的视频内容,保障了受众的观看质量,通过双向互动拉近了媒体同受众的距离,让体育赛事更加贴近受众。(3)乐视体育从巅峰到低谷的发展,仅仅经历了一年的时间,这与其视频内容传播的现存问题密不可分。其中,过分依赖信息碎片化和形式娱乐化,导致乐视体育的视频内容给受众造成了理解和意识上的误差。同时,由于对于网络智能化和互联网的理解不足,导致乐视体育虽然结构庞大,但是并没有很多真正具备新媒体概念的人才,使其视频内容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而且盲目的扩张,大规模的吸纳版权,也造成了目前的产业危机。此外,乐视体育缺乏对于目标受众的针对性内容传播,并且忽视了对于用户粘性的培养,造成了自身面临危机的时候受众的大量流失,影响了媒体的正常发展。(4)依照目前乐视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本文针对性的提出:首先,依托现有的受众基础,充分认知受众的规模、需求和行为,进一步优化版权资源配置,合理构建内容传播平台。其次,充分理解体育新媒体的内涵,培养更多符合网络视频传播特质的人才,从视频内容的制作和传播上,进一步提升媒体的公信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最后,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能力,改变受众观念,特别是对于体育新媒体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来构建起以“用户+内容”为核心的新型互联网体育视频内容传播生态系统。
[Abstract]:LeTV - Sports is one of the leading playe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 s new network video communication system , the pioneer of sports new media industrialization operation ,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 leading and competitive Internet sports video media in China ' s sports new media . ( 2 ) The video content of music visual sports plays a stro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competition of sports events , the innovation of sports spot repor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udience service system . ( 4 )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and visual sports , 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the new internet sports video content transmission ecosystem with " user + content " as the core , based on the existing audience foundation , fully recognizing the audience ' s scale , needs and behaviors , further optimizing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reasonably constructing the content distribution platform .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206;G8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体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体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安连慧;论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3 ;体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体系[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4 彭先奎;体育科学概念应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对体育科学概念涵义的浅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黄力生,陈海啸;论体育科学的性质、特征及体育科学体系的分类[J];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6 钟秋;论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3期
7 冯大志,宋久存;浅谈体育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刘云民;体育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J];辽宁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9 林新利;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10 宋盛林,杨明远,杜忠杰;高校体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雁;;体育科学新视野——论适应体育学的形成与发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李俊辉;孙思哲;;体育科学发展动力机制的理性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叶永延;;撰写体育论文(自然科学范围)的方法[A];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C];1986年
4 杨小永;王健;;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微观[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静民;马新东;;研究型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考[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叶显葵;;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加强体育课程改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葛吉生;;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精品体育课程建设[A];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1年
8 张锐;王东敏;;浅析我国“体育”概念的争议与思考[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徐刚;;论体育科学的学科本质属性及学科分类的划分意义[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重庆体育科学》简介[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缪晖 叶楠;体育产业亟待调整[N];中国体育报;2000年
2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人的特征[N];中国体育报;2002年
3 方炜杭 连聪;福建体工会—— 共谋体育科学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刘敏;科学规划体育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国家基地创建[N];中国体育报;2013年
5 黄心豪邋曹_g;体育:提升大都市形象[N];中国体育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蒋玮;60年,山西体育走出特色之路[N];发展导报;2009年
7 曹_g;国际体育科学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体育报;2012年
8 记者 邹丽;湖北举行体育局长会[N];中国体育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彦;强度体育,中国需要你[N];文汇报;2013年
10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高体育学项目研究的质量[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侃侃;运动员权利保障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胡庆山;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继龙;体育标语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黄海燕;体育赛事综合影响的事前评估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5 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郭建平;创意体育产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晓龙;价值论视野中的体育哲学[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8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刘文董;我国体育博彩的规范化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若光;体育文明:建构一个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娟;论体育科学学术社团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蔡梅清;茂名市不同社会阶层体育参与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4 王哲;运城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状况调研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5 王金利;基于知识图谱的体育赛事国际研究可视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郭志波;同步小康进程中贵州省县域体育发展现状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7 郑榕榕;临沂市沂南县公务员体育健身行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玉阳;广东省城乡体育软实力差异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赵啸鹏;裕固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困境与建议[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10 钱亦舟;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对沈阳市居民体育参与意向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496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1496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