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虚拟生存方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17-10-23 05:06

  本文关键词:人的虚拟生存方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虚拟生存 现实生存 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虚拟生存状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空间已由传统的现实世界延展至当下的虚拟世界(网络信息社会意义上),给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带来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也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更新、更多的危机与挑战。人类生存方式在经历巨大变革的大形势、大趋向之下,如何使人获得更为自由、全面的发展,如何使社会平衡有序、协调、和谐地发展,如何思考人在虚拟世界中的真实存在,如何引导人不断前行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真实世界之中,如何给予现实的人以人文精神、核心价值的引领,如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思想视域与研究空间,需要对当下现实的虚拟生存方式进行理性思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虚拟生存方式作为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必要的理论支持,更有其重要的哲学基础与人学底蕴。虚拟生存方式带来了人的生存上的巨大变革,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实践方式,也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人的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使虚拟生存既以现实生存为前提与基础,又是现实生存的拓展与深化,实现对现实生存方式的虚拟性超越。同时虚拟生存作为科学技术成果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面对虚拟生存对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理性的判断必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未来走向抱有充分的信心与盼望,积极反思并重塑人文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不断趋善避恶、扬长避短,使人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使人际交往关系更见温情,使人的个性发展继续张扬,使人的存在意义更加真实。虚拟形式、网络信息、数字符合不仅是人际交往的中介,更是人类交往的直接对象。如何强化网络安全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虚实与现实的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指导,以人的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的关系为理论核心,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再思考为价值取向,以虚拟存在的人的生存问题为问题意识,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相关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探讨虚拟生存以及虚拟生存方式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实现途径。按照这一思路,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必要性——虚拟生存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崭新形态。虚拟生存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现实生存的延伸与补充,是人类技术化生存的当代体现,是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当代展现,是人的超越性本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虚拟生存不仅打破了现实生存的时空限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拓展了空间,也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为人类提供新的生存体验的同时,也为人类的到理想生存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挑战性——虚拟生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带来诸多挑战性课题。虚拟生存被称为当今人类生存方式上的“哥白尼革命”,它以现实生存为基础,又突破现实生存方式的时空观以及物理时空上对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限制,实现虚拟性的超越,将人类的生存活动由现实层面向虚拟层面延伸、拓展,从而为人类生存场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天地。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两种形态,两者之间的彼此互动、相互塑造,不仅为人类本质力量的张扬获得前所未有的空间,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带来诸多的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呼唤人类本质力量的超越性创造。表现性——虚拟生存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的生存表征着人类现实的生命活动,体现着人类创造性、超越性本质的生成、实现的过程。人的发展只有在有利于人的生存和本质的实现才称得上是发展。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虚拟生存,源于人类的超越性创造,将利于人新的生存背景下实现完整的、自由的、全面的本质。但是技术的两面性难题,在给人类生存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为人类的发展造成单面性。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扬长避短,如何理性面对现代生存悖论,解决现代技术对人类生存的困扰,充分发挥虚拟生存的长处为人类全面发展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内在性——虚拟生存方式与思想政治之间内在的深度契合。虚拟生存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以及自由度的扩大,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人的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有目共睹的,过度虚拟造成人道德失范、法律缺失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当代性的挑战,也为网络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必要。因此,普遍而全面,有效而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便成为合理化虚拟生存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成为虚拟生存的被动方面,而应成为虚拟生存的主动方面,积极引导人在新的生存体验活动中实现人的最大价值,在对虚拟生存主体进行生存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引导并促进虚拟生存主体在双重生存方式下如何有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实践性——虚拟生存方式下如何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虚拟生存方式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条崭新的实现途径,人们称之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虚拟生存方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一方面可以确保虚拟生存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不至于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方向和文化建设方向,另一方面,虚拟生存方式的良性运行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向深度与广度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虚拟生存根底处是“人为”与“为人”的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是这一过程的表现,两者的结合点都在于“人”。虚拟生存方式下更好地实现并把握人的本质性存在,重要的关结点在于“人”,能否在超越性的虚拟生存方式下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新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做好育人的工作,实现教育面向实现,面向未来,面向人本身,把教育的焦点凝聚在新的存在方式下人的本质不断生成的上,努力实现虚拟生存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上有机契合,使虚拟生存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人的本质的生成在深度与广度上敞开。这既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本文的核心、重点与难点。由于人的本质生成与实现是一个不断变化与生成的过程,虚拟生存方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复杂而多变的世界,虚拟生存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内在性上更好地体现深与广的关联与契合,更好地为人的本质的生成服务,一个人的力量恐怕力不从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与探索,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
【关键词】:虚拟生存 现实生存 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G206
【目录】:
  • 中文摘要3-6
  • 英文摘要6-12
  • 引言12-35
  • 一、虚拟生存:人类生存方式的新样态35-56
  • (一)虚拟生存的概念厘定35-39
  • 1.虚拟生存的概念辩证35-36
  • 2.虚拟生存的基本特征36-39
  • (二)虚拟生存的存在基础39-46
  • 1.人的个性化生存40-41
  • 2.人的技术化生存41-43
  • 3.现代生存论转向43-46
  • (三)生存方式的重大变革46-56
  • 1.虚拟生存:引发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46-47
  • 2.虚拟生存:实现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47-54
  • 3.虚拟生存:人类生存方式变革的实质54-56
  • 二、虚拟生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56-71
  • (一)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内在关联56-61
  • 1.现实生存:虚拟生存的基础56-58
  • 2.虚拟生存:现实生存的拓展58-59
  • 3.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互塑59-61
  • (二)人的虚拟生存状态下的双重境遇61-67
  • 1.主体生存能力的消解与提升61-62
  • 2.人际交往关系的冷漠与温情62-64
  • 3.人的个性发展的异化与张扬64-65
  • 4.个体存在意义的失落与丰富65-67
  • (三)虚拟生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67-71
  • 1.虚拟生存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影响67-69
  • 2.虚拟生存对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重要影响69
  • 3.虚拟生存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影响69-71
  • 三、虚拟生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71-87
  • (一)虚拟生存实现对现实生存的虚拟性超越71-76
  • 1.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矛盾71-73
  • 2.虚拟生存对现实生存的超越73-75
  • 3.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统一75-76
  •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生存悖论的洞见与反思76-81
  • 1.数字化时代的生存方式悖论76-78
  • 2.虚拟生存与人文精神的迷失78-79
  • 3.虚拟生存与人文精神的重建79-81
  • (三)虚拟生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81-87
  • 1.虚拟生存促进人的个性发展81-84
  • 2.虚拟生存促进人的本质实现84-87
  • 四、虚拟生存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87-100
  • (一)从占有到共生:人的生存思维的转换87-92
  • 1.占有作为人的生存思维的历史意义与现实际遇88-89
  • 2.共生的思维方式催生的现实背景及其合理内核89-91
  • 3.从占有到共生是人的生存思维创新的历史必然91-92
  • (二)虚拟生存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内在关联92-95
  • 1.虚拟生存方式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变革92-94
  • 2.虚拟生存方式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94
  • 3.虚拟生存方式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载体的创新94-95
  • (三)虚拟生存的交互主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互通95-100
  • 1.虚拟生存方式的交互主体性96-97
  •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97-98
  • 3.虚拟生存方式的交互主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相互影响98-100
  • 五、虚拟生存方式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100-122
  • (一)教育实现中遵循的规律100-110
  • 1.适应超越律101-104
  • 2.双向互动律104-107
  • 3.协调控制律107-110
  • (二)教育实现的途径与目标110-122
  • 1.虚实和谐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实现110-113
  • 2.文化建设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113-116
  • 3.网络监管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实现116-119
  • 4.道德自律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实现119-122
  • 结语122-124
  • 参考文献124-127
  • 后记127-128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2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吉锋;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及其对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02期

2 韦吉锋;浅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4 戚继颖;;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创新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5 万光侠;;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几个理论问题[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辨析[J];理论月刊;2005年01期

7 赵大宇;;虚拟生存中的人性特征与人文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8 冯春芳,成长春;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4年06期

9 李娟芬,茹宁;“虚拟社会”伦理初探[J];求是学刊;2000年02期

10 曹润生;张澍军;;论作为人类教育之根本的世界观教育[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81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081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4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