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光学与电化学传感材料的制备与计算机模拟
本文关键词:分子印迹光学与电化学传感材料的制备与计算机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分子印迹聚合物 光学传感器 电化学传感器 计算机模拟
【摘要】: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是一种具有仿生特征的人工合成的高聚物,它是在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存在的条件下,通过加入交联剂与引发剂共同聚合而成,然后用适当的方法将模板分子去除,聚合物中就留下了与模板分子形状和尺寸相当以及官能团的固定排列相匹配的识别位点,使聚合物可以重新识别模板分子或与其结构类似的分子。将MIP应用于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引起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当目标分子与分子印迹传感器结合时,会引起传感系统的某些参数发生变化,比如荧光、电化学活性、光谱性质等等,然后传感元件把这些化学或物理信号转变为可利用的信号输出,最终实现对目标分子的检测。MIP的合成具有一定的经验性,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形成机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计算机模拟技术被广泛应用到MIP的理论设计与研究中。虽然计算机模拟不能完全取代实验,但是对于MIP某些性能的研究以及某些行为的预测,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方法。 本论文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了分子印迹聚合体系中模板分子与单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预测了某些反应中模板分子与单体之间的反应比例,为后续的实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然后我们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和电化学聚合技术,分别合成了基于分子间力相互作用的一种分子印迹光学传感器,和三种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 1.综述了分子印迹光学与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和主要研究现状。 2.以环丙沙星为模板分子,APTES为功能单体,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了表面分子印迹的理论模型,探讨了单体与模板分子的反应比例对模板-单体复合物结合能的影响,确定了实验中使用的单体与模板分子的摩尔比为2:1,并利用UV-vis光谱证实了这一反应比例的合理性。在实验的设计中,加入磁性Fe3O4纳米粒子和CdTe量子点,在TEOS的水解过程中将Fe3O4和CdTe量子点包裹进入二氧化硅球中。Fe3O4纳米粒子使MIP具有磁性,可以在外加磁场下将聚合物颗粒迅速分离;利用模板分子对聚合物中CdTe量子点的荧光淬灭作用,对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MIP对环丙沙星及其结构类似物诺氟沙星都表现出很好的识别性能,并能对人尿样中的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进行定量检测,检测限为130ng/mL。 3.以三氯生为模板分子,间苯二酚为功能单体,首先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不同比例的模板-单体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预测单体与模板分子中可能形成氢键的质子给体与质子受体位点,计算出模板-单体复合物的结合能。然后探讨了循环伏安电聚合条件(包括聚合电位区间,聚合周数)对分子印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并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于玻碳电极表面合成了三氯生分子印迹传感膜。采用间接测定方法,利用含有0.2M氯化钾的铁氰化钾溶液作为探针溶液对三氯生进行测定,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7~6.7ng/mL,检测限为1.5×10-7ng/mL。并且能对实际样品化妆品乳液中的三氯生进行检测。 4.以间苯二酚和邻苯二胺为复合功能单体,以三氯生为模板分子,对三氯生与单一单体,及复合单体形成的模板-单体复合物最稳定的构型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同时计算出这些复合物的结合能,结果表明复合单体形成的复合物具有最高的结合能。基于理论计算结果,详细研究了三氯生存在时由复合单体间苯二酚和邻苯二胺共同在玻碳电极表面聚合形成的印迹传感膜的性能。结果表明,与单一单体形成的印迹膜相比,复合单体形成的印迹膜对三氯生的识别范围更宽,为1.7~10.0ng/mL,检测限为4.1×10-7ng/mL。并且能对实际样品化妆品乳液中的三氯生进行检测。 5.以抗坏血酸为模板分子,以吡咯为单体,首先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吡咯与抗坏血酸形成复合物的最优构型,预测分子中氢键的作用位点,研究不同摩尔比的模板-单体复合物的结合能。然后,在柔性的碳布电极表面,通过循环伏安电聚合方法,合成了抗坏血酸分子印迹传感膜。讨论了模板分子浓度、单体浓度、检测介质的pH,聚合周数等实验条件对抗坏血酸分子印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于碳布电极表面合成了该分子印迹传感膜。该电化学传感器可以对抗坏血酸进行定量检测,检测范围为0.96~7.8mM,检测限为8.6×10-5M,,并能对实际样品果汁中的维生素C(即抗坏血酸)进行测定。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31.3;TP21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小木;冉国侠;吴海燕;宋启军;;2,4-二氯苯氧基乙酸的光转化化学发光机理研究[J];分析化学;2012年03期
2 张俊丽;高慧;胡霞;宋启军;;敏化光转化-化学发光法测定2,4-二氯苯酚的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0年02期
3 魏小平;吴芳;李建平;;应用门效应-分子印迹传感器测定盐酸强力霉素[J];分析试验室;2013年08期
4 胡艳云;徐慧群;姚剑;吕亚宁;宋伟;李文静;韩芳;郑平;;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果蔬中20种三唑类农药残留[J];分析化学;2014年02期
5 郑晓冬;乔显亮;肖杰;王晓晨;;水中溶解性有机质对三氯生光解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10期
6 朱丽丽;曹玉华;曹光群;;核壳结构的双酚A磁性纳米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J];分析化学;2013年11期
7 付丛;李建平;;树枝状大分子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3年11期
8 王艳玲;刘俊渤;孙佳妮;唐珊珊;靳瑞发;;恩诺沙星与甲基丙烯酸分子印迹作用的理论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3年12期
9 韩超;黄芙珍;李舟;朱振瓯;顾学峰;沈燕;;基于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纺织品中三氯生和三氯卡班的测定[J];纺织学报;2014年04期
10 陈冰;韩熠;张承明;孟霞;蒋丽红;缪明明;;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萃取富集中的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琳;马继平;要志丹;;磁性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吸附剂的制备及应用[A];第七届全国仪器分析及样品预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俊;可天宁和尼古丁分子印迹新材料及其固相萃取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胡玉斐;铜的超常氧化态配合物在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聂菲;以钙黄绿素为化学发光试剂的化学发光反应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海燕;单线态氧与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及其过氧化产物的化学发光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5 刘瑛;基于电聚合技术的新型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D];江南大学;2013年
6 杨敏;基于荧光分子印迹材料与表面增强拉曼基底对五氯酚的检测[D];山东大学;2013年
7 曾延波;新型表面分子印迹和识别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洪小平;基于碳纳米管材料的磺胺电化学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刘峥颢;烟嘧磺隆分子印迹膜的合成及其选择性吸附性能[D];河北大学;2013年
10 夏丰杰;在水热合成的纳米碳载体和非传统环境下钯的电催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少华;溶菌酶和BSA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D];西北大学;2011年
2 解小锋;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和环境分析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08年
3 魏改莉;几种常见化学发光体系研究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08年
4 郑明霞;高特异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设计、合理化组装及分子识别性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姚俊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张恩慧;非均相体系敏化光降解氯代酚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7 胡霞;氯代酚的光敏化化学发光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8 牛涛;单线态氧与氯代酚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9 张俊丽;敏化光转化—化学发光法测定氯酚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10 廖伟;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38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138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