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光波长转换及全光信号处理集成器件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全光波长转换及全光信号处理集成器件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速 全光波长转换 半导体光放大器 集成光学 硅基光电子
【摘要】: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蓬勃发展,人们对网络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波分复用(WDM)等技术,光纤中可以传输极大的数据量。然而,在路由节点或光网络数据中心,光纤中的光信号将被解复用、同步、整形、再生、提取头信息、转换波长后再路由到下一链路,这一过程中还有很多功能依赖于电域处理。光-电-光(O-E-O)转换成为制约通信带宽的重要因素。全光通信是指将光信号的处理更多实现在光层面,跨越电子瓶颈,在更低功耗、更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得更大带宽。这是通信网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的交叉调制和半导体激光器的注入锁定原理,提出了全光波长转换和触发式光缓存的实现方式。V型耦合腔激光器(VCL)是一种基于半波耦合器选模,通过两个有微小光程差的谐振腔的游标效应实现大范围波长调谐并有很高的边模抑制比(SMSR)的激光器。它不需要光栅,制作工艺简单,十分便于集成。本文基于Ⅲ-Ⅴ位移量子阱集成平台(Offset Quantum Well Integration Platform),优化了量子阱结构设计,结合V型耦合腔激光器,提出了延时马赫曾德干涉型(DI-MZI)的SOA交叉相位调制(XPM)波长转换结构,包括延时波导、多模干涉耦合器(MMI)、SOA、有源无源耦合器等器件,可实现10 Gb/s归零码型全光波长转换,获得10 dB以上消光比。将此结构进行扩展与级联,我们提出了一种光纤间信道的全光路由体系。凭借成熟的CMOS工艺、低廉的价格及高折射率差,Si成为理想的光路集成平台。然而Si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并不适用于做发光器件,因此,Ⅲ-Ⅴ/Si是实现超紧凑光子集成系统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结合Ⅲ-Ⅴ材料的高发光效率,可以实现有源无源器件的片上集成。本文基于聚合物BCB辅助晶片键合(DVS-BCB Adhesive Layer Bonding),完成了混合集成平台的非归零码(NRZ) 12.5 Gb/s单SOA的全光波长转换,并在40 Gb/s下获得清晰眼图。SOA有源长度仅为500 μm。在40 Gb/s时,10-5误码率下,功率代价小于3dB,转换波长覆盖1545 nm到1560 nm,功耗小于250 mW。除了光纤通信领域,在微波无线通讯中,也可以用光学方法得到更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双波长激光器可以通过拍频获得太赫兹(THz)信号载波,并把此信号通过光纤传输,以极低损耗,覆盖更大范围,消除无线信号盲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OI混合集成平台的双波长激光器,通过微环上覆盖光栅,达到对称单模劈裂,通过调节光栅反射系数及微环与波导的耦合系数,可以获得0~1 nm波长间隔可变的双波长激光。SOA在用于交叉调制时,需要工作在饱和区,伴以高功率的光信号注入。并且,为了获得更快的载流子回复时间,需要有大电流注入,这就伴随而来高功耗及芯片散热问题。在器件紧密集成的时候,热串扰是影响芯片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能使芯片更为紧凑,功耗更低,基于VCL,我们实现了2.5 Gb/s 200 GHz信道间隔的NRZ波长转换,消光比(ER)达4 dB以上,边模抑制比(SMSR)达36 dB。通过对VCL的优化设计,我们发现了其波长切换的双稳态效应。通过将VCL偏置在调谐回线的中间点,注入波长与激光器双稳态的一对波长之一相符的一个控制信号,即可达到激光器触发式工作状态切换。在WDM系统中,可用于光信号头信息的提取和存储。触发脉冲光信号只需1 pJ,激光器存储和擦除的响应时间仅为150 ps左右。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云;全光波长转换器件开发现状[J];今日电子;2003年08期
2 张荣康;;用于短波长转换的无畸变硼酸钡单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7年01期
3 许建慧;;基于非线性光纤四波混频的波长转换[J];科技视界;2013年22期
4 马军山,耿建新;双波长光纤光栅外腔半导体激光器中波长转换[J];光电子·激光;2002年05期
5 何军,刘德明,李蔚,杨春勇;混合光波长转换在波分复用光网络中的应用[J];中国激光;2004年08期
6 刘雪明,刘琳,孙小菡,张明德;石英光纤中二次非线性级联波长转换的理论分析[J];物理学报;2000年09期
7 谢光,张新亮,龚威,傅焰烽,孙军强,李同宁;基于交叉增益调制的全光波长转换实验研究[J];光通信研究;2001年03期
8 王健;孙军强;孙琪真;;单到单和单到双信道皮秒脉冲全光波长转换的实验研究[J];光子学报;2007年06期
9 赵同刚,任建华,赵荣华,王丽丽,林金桐;饱和吸收体实现波长转换的理论模型分析[J];光学技术;2005年05期
10 李艳春;刘方爱;;一种稀疏波长转换光网络中的波长分配算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丁燕青;王云才;;混沌光通信中全光波长转换和信号提取[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闫东斌;邵子瑜;李正斌;吴德明;徐安士;;基于有限范围波长转换的多纤网阻塞率的新型模型分析[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3 李艳春;;一种稀疏有限波长转换WDM光网络的启发式波长分配算法[A];山东省计算机学会2005年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5年
4 项鹏;王荣;;基于四波混频的全光波长转换技术[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陈君;乐孜纯;付明磊;;OBS核心节点中的OXC系统设计方案[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光网络中的高速节点设备[N];人民邮电;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晋博源;硅基参量波长转换与集成全光时域微分器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李超;超大容量光纤传输实验与OFDM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武英晨;全光波长转换及全光信号处理集成器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秦浩;波长转换条件下波长路由光网络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5 胡哲峰;基于波长转换和色散的全光可调延时线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韩柳燕;新型调制格式全光波长转换技术和全光逻辑门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7 罗传红;基于PPLN波导的光脉冲波长转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赵晓凡;光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廷廷;基于XGM的QD-SOA全光波长转换特性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2 邹瑶;基于高非线性光纤四波混频效应的频谱整合技术及其性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3 张国;QD-SOA波长转换及逻辑运算特性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4 施伟伟;全光波长转换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5 龚明军;基于周期极化掺镁铌酸锂的宽带通道可调全光波长转换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杨盈家;硅基微环谐振腔在波长转换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张祖兴;基于光纤非线性效应的波长转换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郭桦;基于非线性光纤四波混频的全光波长转换[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王莹;基于硅基波导的全光波长转换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刘平;基于SOA的全光波长转换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60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260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