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两相流相含率电学测量新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9 21:26

  本文关键词:气液两相流相含率电学测量新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气液两相流 相含率 测量 电容耦合式非接触电导测量 电学


【摘要】: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能源、动力和制药等众多工业过程,相含率的准确测量对两相流系统的状态监测、过程控制及安全运行等均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气液两相流体特性复杂,相含率测量难度大,一直是科研和工业领域中长期没能得以很好解决的难题。电容耦合式非接触电导测量(Capacitively Coupled Contactless Conductivity Detection, C4D)是一种新型非接触式电学测量技术,为解决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测量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本学位论文拟在C4D技术的基础上,从获取和利用气液两相流的等效电导或完整电阻抗信息两条不同的途径出发,提出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测量的新方法。本学位论文中的主要创新点和贡献如下:1、研发了一种适用于常规管道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测量的六电极C4D传感器。所研发的六电极C4D传感器以获取气液两相流的等效电导为测量模式。传感器采用相敏解调(PSD)技术测量气液两相流的等效电导,可获得反映气液两相流相含率的15个电导信号。电导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研发的六电极C4D传感器是成功的,传感器的电导率测量精度令人满意。在四种管径(内径分别为22.0mm、29.0 mm、36.5 mm 和 47.0 mm)下,电导率测量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5%(电导率范围:0.1mS/cm-10mS/cm).2、利用六电极C4D传感器获得的等效电导信号,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了一种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测量新方法。该方法针对各种典型流型分别建立相应的相含率测量模型。实际测量时,首先利用六电极C4D传感器获得气液两相流体的电导信号,然后依据流型分类器进行流型辨识,最后根据流型辨识结果选择相对应的相含率测量模型来计算相含率值。其中,流型分类器通过LS-SVM分类技术建立,相含率测量模型通过PLS特征提取和LS-SVM回归技术建立。3、相含率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测量新方法是有效的。在四种不同管径(内径分别为22.0 mm、29.0 mm、36.5 mm 和 47.0 mm)的静态相含率测量实验中,典型泡状流、层状流和环状流流型下的相含率测量最大绝对误差均小于3.76%。动态相含率测量实验中,在三种不同管径(内径分别为17.0 mm、22.0 mm和36.5 mm)下四种典型流型(泡状流、段塞流、层状流和环状流)的相含率测量最大绝对误差均小于9.47%。4、结合串联谐振原理和PSD技术,研发了一种适用于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测量的新型径向两电极非接触电阻抗传感器。串联谐振原理用于克服耦合电容存在的不利影响(耦合电容的容抗被引入电感模块的感抗消除)。PSD技术用于获得气液两相流的完整电阻抗信息(包括电阻抗的幅值、实部和虚部)。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发的径向两电极非接触电阻抗传感器是成功的。与传统接触式电导传感器相比,径向两电极非接触电阻抗传感器可以避免电极极化和电化学腐蚀等问题,且能够成功获得两相流的完整电阻抗信患。5、研究了应用径向两电极非接触电阻抗传感器获得的完整电阻抗信息进行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测量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径向两电极非接触电阻抗传感器应用于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测量是可行的。对于典型流型(泡状流和层状流),电阻抗幅值、实部和虚部与相含率之间是有不同的关联关系。气液两相流电阻抗的各个部分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相含率信息。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气液两相流电阻抗的虚部信息对相含率测量非常有用。充分利用气液两相流的完整电阻抗信息能有效地提高相含率测量精度。在研制的两个径向两电极非接触电阻抗传感器(内径分别为17.0 mm和22.0mm)下,典型流型下的静态相含率测量最大绝对误差均小于4.8%。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359.1;TP212.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宁;郝点;龙媛静;;水平气液两相流管道振动实验研究[J];山东化工;2011年09期

2 周云龙;刘博;李书芳;;T型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相分离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2年12期

3 朱云翔,郭日修;气液两相流理论与气幕降噪[J];力学与实践;1994年06期

4 郑铭,陈春云,袁寿其;气液两相瞬变流数值计算及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3期

5 苏新军,牛冬梅,林宗虎;气液两相流中错列管束上脉动升力的试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11期

6 冀海峰,黄志尧,王保良,李海青;气液两相流系统的小波软测量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2001年S1期

7 宋洪鹏,周屈兰,惠世恩,徐通模;液幕状气液两相流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浦兴国,浦世亮,袁镇福,岑可法;激光干涉气液两相流颗粒速度矢量测量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11期

9 陈文义;姜楠;时剑;王振东;;子波分析提取气液两相流中气泡结构的相位平均波形[J];煤炭学报;2005年06期

10 陈鸥,杨献勇,徐光捷;气液两相流中液相局部速度测量实验[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立;赵实;王素华;;气液两相流压力波在弯管中的传播[A];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0年

2 程文;村井一;木俊男;山本富士夫;;气液两相流不稳定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上册)[C];2005年

3 周云龙;徐驰;周红娟;;高阶统计量在气液两相流压力与压差信号对比分析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邓斌;蒋昌波;汤寒松;隆院男;王刚;;基于气液两相流的冲泻区水动力数值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C];2013年

5 郭盈;李永光;李崇详;陈亮;马立新;;误差反传神经网络的气液两相流漩涡信号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4年

6 张志强;董峰;许聪;;一种用于气液两相流测量的正弦电流激励源[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9年

7 吴春亮;詹杰民;;鼓泡塔内气液两相流的离散气泡数值模拟[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张立伟;冀海峰;黄志尧;王保良;李海青;;小通道小流量气液两相流热式测量方法的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池恒;金宁德;;气液两相流流型分形标度表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池恒;金宁德;;气液两相流流型分形标度表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锦芳;气液两相流在微小三通内的相分配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侯其立;批料流/气液两相流下科氏质量流量计信号处理和数字驱动方法研究与实现[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常亚;气液两相流相含率电学测量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傅春;气液两相流动结构复杂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5年

5 周颖;电容耦合式非接触电导测量技术在气液两相流参数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方立德;基于狭缝文丘里的气液两相流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龙军;基于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小通道气液两相流参数测量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王磊;基于电容耦合式非接触电导检测的气液两相流参数测量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许燕斌;基于电阻成像技术的水平管气液两相流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李洪伟;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气液两相流型识别与演化规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振;湿天然气管道低含液率气液两相流压降特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赵滨;高压高产气井油管气液两相流特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粟紫葳;湿天然气管道积液特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林,

本文编号:1271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271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0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