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疏水表面冷凝和振动粘着控制的微对象操作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疏水表面冷凝和振动粘着控制的微对象操作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操作 毛细力 粘着 疏水冷凝 振动控制 自校准
【摘要】:微型化、集成化的产品需求促使操作对象从宏观延伸至微观,微操作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微系统制造、生物显微操作、光学调整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面对微操作进程中的日益微型化、精细化和复杂化,微操作对象的特征尺寸更加微小,对微操作工具和操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微尺度对象质量轻、质地脆的特点,对机械式夹持方式具有严格的出力要求,否则易造成表面局部应力集中,造成微对象变形,甚至损坏。基于液滴毛细力的操作方法具有柔顺性和自校准功能,但实时获取操作液滴是实现微操作系统自动化的先决条件。同时,尺寸效应引起的粘着力主导作用常干扰微操作进程,特别是在微对象操作的终端释放环节,阻碍微对象的顺利脱落。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疏水表面冷凝液滴的生成机理,提出基于疏水表面冷凝和振动粘着控制的微对象转移方法分别作用于微对象拾取和释放进程,研制冷凝微执行器和柔顺微操作系统用于实验研究。分别对冷凝液滴生长模型、柔顺可控拾取方法、振动控制和辅助液滴释放策略以及操作实验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在微尺度粘着特性分析和疏水表面冷凝机理方面,通过典型配置分析粘着力的产生和计算方法。提出基于冷凝控制的毛细力操作液滴获取方法,分析亲疏水表面液滴冷凝特性。研究疏水端面冷凝液滴生长机理,建立冷凝液滴生长模型,包括单液滴的直接生长、液滴合并和液滴移动模型,分析过冷度和饱和温度对冷凝能力的影响。研究探针曲率半径、温度梯度和探针边缘效应对冷凝液滴移动特性的作用,获得稳定液滴形成所需的条件,解决毛细力操作液滴稳定获取的问题,并实验分析冷凝液滴的移动特性对稳定单液滴获取的影响。在微对象柔顺拾取方面,提出基于疏水表面冷凝的可控毛细力拾取方法,分析毛细力拾取控制的可行性。确立单针式毛细力微操作工具的实施方式和基于疏水表面冷凝控制的微对象拾取进程。建立疏水表面冷凝进程的液桥模型,研究冷凝各阶段液桥的变化,分析冷凝粘着滞后对毛细力的影响。建立平面-球面、凹面-球面、锥面-球面三种配置方式下的静态液桥模型,通过精确迭代求解,研究接触角、液桥体积、液桥高度和操作工具形状因子等参数对毛细力拾取能力的影响,用以指导冷凝控制的毛细力拾取进程。通过对冷凝液桥的控制,实验分析微对象拾取的可控性。在振动控制和液滴辅助的微对象释放策略方面,研究粗糙度表面的粘着作用,提出表面改性和振动粘着控制相结合的主动释放策略,建立基于惯性释放的动态模型。研究具有自校准功能的液滴辅助释放策略,分析辅助释放的双液桥模型和自校准模型,利用自校准能力解决释放后的偏移问题。研究基于冷凝控制的辅助液滴动态分配方法,建立动态仿真模型,研究分离速度、接触角、基底曲率半径等因素对基底辅助液滴获取率和断裂距离的影响。并实验研究各参数对辅助液滴获取能力的影响,调控不同的参数配置可实现辅助液滴的动态分配控制。在基于疏水表面冷凝和振动粘着控制的微对象操作实验方面,首先研制了冷凝微执行器,对影响冷凝液滴形成能力的结构和控制参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测量毛细拾取力,以微球和微平板元件作为测试对象,完成柔顺拾取实验。研制具有振动释放功能的真空吸附微操作工具,实验分析操作工具的主动释放性能。在辅助液滴分配的基础上,实验研究液滴辅助释放进程,分析辅助液滴体积和接触角参数对自校准能力的影响。最后在冷凝微执行器上集成振动控制模块,基于建立的柔顺微操作实验系统开展微对象的三维操作实验(拾取 转移 释放),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和研制工具的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42;TB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规;彭晓峰;王晓东;;核化沸腾液滴的铺展实验观察[J];热科学与技术;2006年03期
2 林志勇;彭晓峰;;振荡液滴内部流态[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3 邢淑敏;廖强;朱恂;王宏;;倾斜均质表面上非等径液滴的聚合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4 殷金英;刘林华;;深空环境下液滴辐射相变过程分析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9期
5 胡媛;单彦广;;溶液液滴在热等离子体射流中的运动和蒸发[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6 刘红;解茂昭;贾明;刘宏升;王淑春;;单液滴碰撞不同尺寸等温壁面过程[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梁坤峰;高春艳;王林;;液-液直接接触式制取流体冰的液滴形成特性[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8 王四芳;兰忠;彭本利;白涛;马学虎;;超疏水表面液滴合并诱导弹跳现象分析[J];化工学报;2012年S1期
9 马超;薄涵亮;;一种新型的液滴分布测量方法[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S2期
10 张谨奕;薄涵亮;孙玉良;王大中;;三维空间液滴运动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子文;王军锋;霍元平;谢立宇;胡维维;;气流中荷电液滴演化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贺丽萍;夏振炎;;低流量微管末端液滴形成及破碎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熊燃华;许明;李耀发;杨基明;罗喜胜;于勇波;赵铁柱;;液-液两相介质中液滴在冲击作用下演变模式[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华敏;刘赵淼;;液滴形成与下落过程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哲敏;;液滴与液面碰撞时发生环形穿入的条件[A];郑哲敏文集[C];2004年
6 刘伟民;毕勤成;张林华;孟凡湃;薛梅;;液滴低压闪蒸形态和温度变化的研究[A];山东省暖通空调制冷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吕存景;;微尺度下的液滴黏附力学[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陈雪;朱志强;刘秋生;;固体表面液滴热毛细迁移的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郭加宏;胡雷;戴世强;;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的实验和数值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魏明锐;赵卫东;孔亮;沃敖波;;液滴修正零维蒸发模型的推导与分析[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小龙;新法可让液滴按需形成任意形状[N];科技日报;2014年
2 孙文德;液滴透镜[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栋;液滴碰撞及其融合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周源;蒸汽爆炸中熔融金属液滴热碎化机理及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张璜;多液滴运动和碰撞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王志超;基于SPH-DEM耦合方法的液滴冲击散粒体运动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5 霍元平;荷电液滴破碎机理及电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6 范增华;基于疏水表面冷凝和振动粘着控制的微对象操作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马玉龙;液滴辐射器辐射与蒸发特性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古淑青;微流控液滴单细胞分析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马理强;介观尺度液滴动力学特性的光滑粒子动力学模拟[D];中北大学;2013年
10 毕菲菲;液滴撞击弯曲壁面的动力学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艳艳;液滴撞击倾斜壁面动力学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方;微流控系统的高通量液滴检测[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龚翔;电场作用下液滴的聚结特性及高压静电破乳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4 李艳斌;工业厂房中敞口槽散发纯水液滴的蒸发和运动规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慧;液滴在随机粗糙表面的铺展动力学仿真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苏凤婷;基于单探针和液滴辅助的微构件转移方法和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雷庆;液滴与疏水和超疏水固体表面作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伍福璋;微米级别因素对动态接触角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李德伟;液滴碰壁铺展与振荡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志江;基于液滴喷射技术的塑料增材制造系统研究与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73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273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