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GIS的生态城市智能节点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4 13:02
本文关键词:基于三维GIS的生态城市智能节点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城市 地理信息系统 智能节点 层次分析法 新加坡
【摘要】: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程度。本论文是关于人类发展与城市进化(还是净化?)的议题,交通接驳点。在交通建设和发展的今天,由于社会、人、交通工具、生态环境、交通设施、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的非平衡式发展,当今的城市出现了普遍的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消耗恶竭、安全事故高发、人类生活不便,生活在这世界上的700800个小时(当然,寿命如果能够延续到80岁的情况下),32670个小时都浪费在了堵车和换乘上。(工作学习45年,工作日每天浪费2小时计)。就现在来看,自然仍然是人类生活的唯一承载体。如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及人类生活发展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如何在追寻建设生态城市为前提的大背景下,发展高效、节能、经济、生态的交通。本文分为四个主题:现状研究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理论分析部分(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实践操作部分(第六章)。以及总结展望部分(第七章)。通过现状的研究和发现,城市交通与生态的恶化程度、范围及恶化先兆都令人触目惊心。简单通过扩展道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能源消耗类交通工具在平衡城市生长和城市内外生态环境破坏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改变公共交通而改变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在保持生态性甚至恢复用地生态性的前提下,如何优化交通结构成为了现在势必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研究,文章对生态城市的概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批判性认识。对其生态的出发点和以人为本的生态追求进行了归纳总结和继承。通过学习和继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Paolo Genovese教授所提出的智能节点概念,文章通过不同交通方式的交通接驳需求出发,对世界范围的交通接驳点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范围是在城市尺度的生态区域内,建立生态的交通接驳点系统即智能节点,以建立起智能节点交通系统的理论框架。文章通过分析将智能节能按照其服务半径、服务吞吐量、服务时效等将智能节点自上而下分为四个层级:对外智能节点;中心智能节点;组团智能节点及区域智能节点。文章通过对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及现状,通过多准侧评价的AHP方法,由上至下建立多层级的影响因子体系,其中第一准则层分为生态影响因素,社会人文影响因素和经济指标印象因素。其下共总结出了地形、地质、自然灾害与灾害、人类生态足迹、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方式、水资源、绿地森林、土地使用类型等13个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工作、日常、旅行出行需求、疏散面积、等数个社会影响因素;服务面积、轨道或道路长度、交通基础设施强度、既有站点、既有建筑和既有交通路线、私人汽车占有率、技术支撑等经济影响因子。结合两两比较法建立出不同层级的构造矩阵,并邀请专家打分,运用和积法计算出各层级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从而建立出极具科学性、有机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全文主旨在运用指标体系评价智能节点的用地生态适宜性。将评价体系进行实际的操作实践是在本文的最后第六章。通过分析选定最贴合生态城市各标准的城市之一:新加坡。针对智能节点选址,对其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并通过两两比较法和专家打分法对指标体系中的影响因子进行权重计算。利用ArcGIS软件,将收集到的GIS数据地图利用软件进行带权重的叠加。以此得到智能节点建设位置的适宜性结果数据地图。通过实践章节,对文章的方法论和逻辑性进行了检验,也根据软件的计算得到了四层次的智能节点体系分布的用地适宜性图。这个结果是根据真实数据的计算叠加而得出的。与以往交通规划的专家意见性、规划者经验性为主的规划结果不同。本论文成果更具有科学性、更具数据支持,因分析时的侧重而更具生态导向,也因为自上而上的体系建构方法使得其结果更具逻辑性,而体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也让计算结果更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如同理查德瑞吉斯特先生几十年前所开始的那样,本研究旨在为未来的更加健康、美好、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活,提出自己的想象和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91;P208
,
本文编号:1287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287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