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稳定度干涉式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6 11:04

  本文关键词:高稳定度干涉式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干涉式综合孔径辐射计 高稳定度辐射计 实时定标辐射计 海洋盐度


【摘要】:随着微波遥感应用需求的提高,对星载辐射计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的技术要求,要求辐射计同时实现高灵敏度、高稳定度、高空间分辨率、大视场范围等多项指标。与传统体制辐射计相比,新体制的干涉式综合孔径辐射计在同时实现高空间分辨率及大视场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成为近年来被动微波遥感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干涉式综合孔径辐射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系统复杂,需要通过复杂的定标方法减小各种误差,需要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才能保证定标措施的有效性。综合孔径辐射计目前在实现高灵敏度和高稳定度方面与人们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被动联合微波成像仪(Microwave imager combined active and passive,MICAP)MICAP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提出的一种星载海洋盐度微波遥感载荷方案,采用共用抛物柱形反射面天线,利用L波段一维综合孔径辐射计观测海洋盐度分布;L波段数字波束形成散射计探测海面粗糙度,改进盐度测量精度。该体制保证了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及较宽的刈幅,又避免了系统过于复杂,还可以集成更多频率的辐射计,实现海表温度等辅助数据的同步获取。MICAP的核心仪器是一台L波段一维综合孔径辐射计,采用了一种高稳定度实时定标综合孔径辐射计设计方案,将高灵敏度、高稳定度辐射计接收机技术与实时定标综合孔径辐射计系统架构相结合,可以同时实现高灵敏度、高稳定度、高空间分辨率、大视场范围指标。本文基于MICAP的L波段一维综合孔径辐射计原理样机,对这种高稳定度干涉式综合孔径辐射计系统展开研究。首先,对高稳定度干涉式综合孔径辐射计的基础:高灵敏度、高稳定度辐射计接收机技术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研究了一种兼顾灵敏度和稳定性的噪声注入实时定标体制的辐射计接收机,适用于高稳定度综合孔径辐射计的辐射计单元。推导了噪声注入实时定标式辐射计的灵敏度与稳定度计算公式。通过实时定标实现高稳定度指标,并研究了一种定标数据平均技术以抑制定标噪声,提高灵敏度指标。通过频域分析得到最优定标数据平均时间,并完成辐射计实时定标时序与注入噪声的优化。完成了高灵敏度、高稳定度辐射计接收机的研制并完成了长时间稳定度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可以同时实现高灵敏度和高稳定度指标。然后,将实时定标技术引入干涉式综合孔径辐射计领域,研究了采用实时定标技术的高稳定度综合孔径辐射计体系架构。该架构将高灵敏度、高稳定度辐射计接收机技术与综合孔径辐射计实时定标技术相结合,使综合孔径辐射计同时达到较高的灵敏度和稳定度。开展了综合孔径辐射计实时定标技术研究,及共抛物柱面天线反射面的一维综合孔径辐射计成像技术研究;推导了一种在数字相关到模拟相关转换中使用三阶量化均值进行AD偏置校正的方法并应用于定标中;研究了一种在综合孔径辐射计中应用直接采样数字相关技术测量零基线可见度函数的方法,简化了综合孔径辐射计系统结构。再后,研究了实时定标综合孔径辐射计灵敏度与稳定度指标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定标数据平均技术在实时定标综合孔径辐射计中的应用,及其对系统灵敏度改善的效果。最后,介绍了MICAP的L波段综合孔径辐射计原理样机的研制过程与验证试验。原理样机采用了抛物柱形反射面天线、高稳定度辐射计接收机、三阶量化数字相关、高精度温控、综合孔径辐射计实时定标技术、G矩阵成像技术等。通过试验验证了高稳定度干涉式综合孔径辐射计的实时定标技术与定标数据平均技术的应用效果;验证了原理样机的成像能力和灵敏度、稳定度等技术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P72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洁青;欧乃铭;张新宇;白明;;用于电磁检测的综合孔径辐射计成像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13年01期

2 陈粉宁;许峰;刘朝晖;折文集;;综合孔径光瞳结构的成像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07期

3 何方敏;李青侠;刘茁;黄全亮;朱耀庭;;基于先验信息的综合孔径辐射计误差校正方法[J];微波学报;2009年06期

4 徐慨;朱光喜;黄全亮;何方敏;;一种新的综合孔径辐射计误差校正方法[J];微波学报;2010年01期

5 赵锋;万国龙;胡岸勇;苗俊刚;;综合孔径辐射计中幅度误差校正方法研究[J];微波学报;2009年05期

6 杨晓城;阎敬业;吴季;;全极化综合孔径辐射计的极化模式[J];空间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7 董健;施荣华;郭迎;雷文太;;基于量子微粒群的综合孔径圆环阵排列方法[J];电波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8 何云涛;江月松;李小路;;毫米波综合孔径近场成像研究[J];兵工学报;2008年08期

9 张澄波;综合孔径雷达[J];中国科学院院刊;1987年04期

10 陈海亭;江月松;钟宇;;二维圆周光综合孔径阵的优化排列及其成像特性研究[J];光学学报;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长伟;江月松;姜英才;何云涛;;用于综合孔径成像的冗余基线校正方法[A];高精度几何量光电测量与校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柯;郭伟;何方敏;桂良启;郎量;;8mm双通道综合孔径辐射计原理样机及成像实验[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李青侠;郭伟;胡飞;陈柯;郎量;张靖;桂良启;黄全亮;谭萍;陈萍;何方敏;董健;陈良兵;熊祖彪;倪炜;吴露露;靳榕;张祖荫;朱耀庭;;毫米波综合孔径辐射计仿真和实验[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胡岸勇;苗俊刚;;二维综合孔径辐射计中的稀疏天线布局[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5 王海涛;周必方;;光学综合孔径的模拟[A];第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吴琼;吴季;;一维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的定标方法[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李博;周f^;孙厚军;;DBF技术在综合孔径辐射计中的应用[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陈柯;郭伟;李青侠;桂良启;靳荣;;Ku波段毫米波综合孔径辐射计成像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9 王海涛;周必方;;光学综合孔径干涉成像的关键技术及多光束干涉仿真[A];新世纪天文发展方向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赵锋;苗俊刚;万国龙;胡岸勇;薛永;;二维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接收机误差模型与校正方法研究[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牛立杰;高稳定度干涉式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7年

2 陈良兵;镜像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柯;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熊祖彪;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探测的统计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丰励;非均匀采样综合孔径辐射计亮温反演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易观理;镜像综合孔径辐射计阵列排布和图像重构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靳榕;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星上外部校正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焦;亳米波综合孔径辐射计反演成像方法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金梦彤;星载L波段一维综合孔径辐射计海洋盐度探测任务仿真[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6年

3 胡孔勇;镜像综合孔径辐射计的统计反演算法与仿真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陈粉宁;综合孔径动态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8年

5 孙春芳;超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赖利;非均匀样本的综合孔径辐射计反演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汪小孟;综合孔径辐射计探测空中场景辐射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朱松;综合孔径辐射计接收通道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黄成丽;毫米波综合孔径辐射计图像反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易亮亮;基于集群的综合孔径辐射计信号级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95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295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9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