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铟基薄膜晶体管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7 21:18

  本文关键词:氧化铟基薄膜晶体管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氧化物半导体 薄膜晶体管 In_2O_3:Li InZnO:Li


【摘要】: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是平板显示技术的核心部件。随着科技的发展,平板显示技术正朝着高容量、高分辨率、高驱动、3D和大尺寸的方向发展。目前,工业中常用的非晶硅薄膜晶体管,其迁移率不足Icm2/Vs;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均匀性又差,并且硅基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透光性差,这些都制约着薄膜晶体管的发展。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由于具有较高的迁移率、开口率大等优点,已经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为了满足现代显示技术与3D显示的需求,如何进一步地提高薄膜晶体管的迁移率,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制备了In2O3:Li TF、In0.8Zn0.2O:Li TFT和In0.67Zn0.33O:Li TFT,并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得到了高性能的氧化铟基TFT器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用磁控溅射制备了底栅极结构的In203:Li TFT。研究了退火温度、有源层厚度和氧气流量对TFT器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有源层厚度为30nm,退火温度为200℃,氧气流量为2sccm时,TFT器件的性能最佳,其迁移率为14.6cm2/Vs,开关比为9.0×106,阈值电压为5.2V。(2)用磁控溅射在SiO2/Si衬底上制备了In0.8Zn0.2O:Li TFT.研究了有源层厚度、氩气流量、退火温度和退火气氛对TFT器件性能的影响,并成功制备出双有源层结构的TFT器件。实验结果表明,当有源层厚度为30nm,氩气流量为30sccm,退火温度为950℃,在氧气气氛退火时,TFT器件的性能最佳,其迁移率达到56.1cm2/Vs,开关比为5.1×106,阈值电压为2.0V;与单层结构相比,双有源层结构的TFT器件性能有所提升,其迁移率为62.1cm2/Vs.(3)用磁控溅射在石英衬底上沉积了In0.67Zri0.33O:Li薄膜,研究了退火温度对In0.67Zn0.33O:Li薄膜的影响。以SiO2/Si为衬底制备了In0.67Zn0.33O:Li TFT,研究了氧气流量、溅射功率、有源层厚度和退火温度对TFT器件性能的影响,并且探讨了TFT器件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当薄膜生长不充氧,溅射功率为100W,有源层厚度为30nnm,退火温度为950℃时,TFT器件的性能最佳,其迁移率高达80.4cm2/V s,开关比为4.0×106,阈值电压为4.1V。该TFT器件的性能在文献报道中属于最佳性能之一。对于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TFT器件,在空气中暴露90天后,其迁移率略下降到73.1cm2N/Vs,表明该TFT器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21.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薄膜晶体管专业图书介绍[J];液晶与显示;2008年04期

2 ;新型双栅薄膜晶体管研究取得进步[J];传感器世界;2011年10期

3 ;实验性的薄膜晶体管[J];电子计算机动态;1961年12期

4 吴茂林;;采用多晶硅的高压薄膜晶体管[J];电子技术;1989年11期

5 何晓阳;薄膜晶体管制作工艺的发展概况[J];半导体技术;1997年02期

6 王伟,石家纬,郭树旭,刘明大,全宝富;并五苯薄膜晶体管及其应用[J];半导体光电;2004年04期

7 林明通;余峰;张志林;;氧化锌基薄膜晶体管最新研究进展[J];光电子技术;2008年04期

8 杨小天;马仙梅;朱慧超;高文涛;金虎;齐晓薇;高博;董秀茹;付国柱;荆海;王超;常遇春;杜国同;曹健林;;氧化锌基薄膜晶体管制备与研究(英文)[J];电子器件;2008年01期

9 王雄;才玺坤;原子健;朱夏明;邱东江;吴惠桢;;氧化锌锡薄膜晶体管的研究[J];物理学报;2011年03期

10 ;宁波材料所在新型双电层薄膜晶体管领域取得新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桂芳;邱勇;;并五苯薄膜晶体管稳定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2 张群;;非晶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的研究进展[A];2013年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喜章;染谷隆夫;胡征;陈懿;;n-和p-型有机半导体涂层对五并苯薄膜晶体管性能促进效应[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焦兵兵;王东兴;刘跃;赵洪;;有机半导体酞菁铜双极薄膜晶体管制备与特性[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邱龙臻;;基于有机半导体纳米线复合材料的薄膜晶体管[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岳兰;张群;;高迁移率Al-In-Zn-O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曾祥斌;孙小卫;李俊峰;齐国钧;;电场增强金属诱导侧向晶化制备多晶硅薄膜和薄膜晶体管[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8 于爱芳;郜展;李宏宇;唐皓颖;江鹏;;湿化学法修饰的ZnO纳米结构薄膜晶体管的构造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李荣金;李洪祥;胡文平;朱道本;;一种并五苯类似物的微米晶及各向异性电荷传输[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10 蔡俊;陈伟;;基于PIC24FJ128DA210的TFT-LCD控制设计[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4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吉通;通海高科将公开发行新股[N];中国工商报;2000年

2 郑金武;国内最大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建成[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3 罗清岳;非晶硅与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技术[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姜虹;秋逸盛:大尺寸面板难题已破[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5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中国计算机报测试实验室 康健;Philips150x看过来[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6 中国计算机报测试实验室 康健;“瘦”的魅力[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7 记者 刘霞;基于新型碳纳米管的薄膜晶体管问世[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强蕾;非晶半导体薄膜晶体管模型研究及参数提取[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勇跃;氧化物电子材料及其在薄膜晶体管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于浩;基于双层结构InGaZnO/InGaZnO:N薄膜晶体管及忆阻器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武辰飞;非晶铟镓锌氧薄膜晶体管的器件物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王槐生;薄膜晶体管器件在动态应力下的退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6 肖鹏;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及其有源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卓明;基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微纳传感器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8 李彬;氧化铟基薄膜晶体管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姚绮君;基于氧化物半导体的薄膜晶体管[D];清华大学;2009年

10 袁龙炎;氧化铪/氮氧化铪栅介质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研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大祥;非晶铟镓锌氧薄膜晶体管光照稳定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晓林;隧穿效应薄膜晶体管制备与特性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3 晁晋予;InZnO双电层薄膜晶体管及其低压反相器应用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4 钱慧敏;非晶铟镓锌氧基薄膜晶体管与肖特基二极管电学稳定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蒋双鹤;低压铟锌氧双电层晶体管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6 汤兰凤;非晶IGZO薄膜晶体管的光照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郭雪凯;薄膜晶体管电容电压特性及其模型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8 彭云飞;InZnO:N薄膜晶体管的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孔曦;p型SnO薄膜晶体管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10 徐思维;机械应力下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和负栅压偏置下非晶铟镓锌氧薄膜晶体管的可靠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01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301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e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