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差分光柱激光雷达的大气湍流强度廓线探测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差分光柱激光雷达的大气湍流强度廓线探测方法研究
【摘要】:折射率结构常数是表征大气湍流强度的重要物理量,其随高度的分布,即大气湍流廓线,是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设计、优化和校正性能中的关键要素,对于自由空间光通信的传输过程也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差分光柱像运动激光雷达的反演方法、降噪方法,同时提出了测量大气湍流廓线的双孔差分闪烁法,为差分光柱闪烁雷达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1.提出了基于广义HV模型的差分光柱像运动激光雷达(DCIM雷达)的大气湍流强度廓线改进反演方法。针对DCIM雷达现有Levenberg-Marquardt反演算法对高空湍流反演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了带不等式路径约束的反演新模型,并采用惩罚函数法处理该模型,通过增加高空湍流信息量,避免了非物理意义的反演解;同时为了减弱现有算法对初值和先验知识的依赖,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初值寻优策略,能够将现有算法的初值定位在全局空间内。利用改进算法和现有算法数值仿真了典型的大气湍流廓线,并对合肥地区实测激光雷达数据进行了分析。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增强了迭代过程的全局搜索能力,对测量误差有较强的稳健性,能够有效提高反演精度和高空湍流的准确性,同时也加快了收敛速度。2.提出了无先验模型的差分光柱像运动激光雷达两级正则化反演方法。从DCIM雷达球面波大气相干长度r0与折射率结构常数Cn2的积分方程出发,分析了该方程的不适定性和病态性,阐述了对方程进行正则化求解的必要性。在两级正则化反演方法中,第一级反演采用正则化的最小二乘QR分解(LSQR)方法获得大气湍流廓线的大体形状,为了得到大气湍流廓线Cn2(h)的稳定解,在第二级反演过程中提出了自适应选择算法,利用该算法对第一级反演结果中的振荡解进行自适应滤除。数值仿真和DCIM雷达实验表明,基于正则化的两级反演方法是有效的,在误差存在的情况下,仍能够获得0-15km高度范围内可靠的大气湍流廓线反演结果。3.采用了奇异值分解(SVD)、小波阈值(WT)和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CEEMD)三种方法对DCIM雷达进行去噪。为了提高大气湍流廓线反演的精度,非常有必要在反演之前先对DCIM雷达测量的大气相干长度廓线进行降噪处理。研究了三种降噪方法对原始大气相干长度廓线以及所反演的大气湍流廓线的影响,比较了三种方法的降噪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于DCIM雷达系统,三种降噪方法都能够提高大气相干长度廓线的信噪比,降低大气湍流廓线的反演误差,在这三种方法中,小波暰值去噪能力最强,而奇异值分解优于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4.提出了测量大气湍流廓线的双孔差分闪烁法,为差分光柱闪烁雷达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cross-path理论,推导出弱起伏条件下差分孔径光强起伏结构函数的精确表达式,以此为依据,从理论上提出测量大气湍流强度的双孔差分闪烁法。在Kolmogorov湍流谱条件下,分析了信标光直径和信标光高度对该方法中路径权重函数的影响。在近地面开展了 2km路径的水平光单程传输实验,将双孔差分闪烁法和单孔闪烁法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条件和大气湍流状况下,两种方法测量的折射率结构常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对折射率结构常数积分得到的球面波大气相干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达0.96;由此验证了双孔差分闪烁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够分离出主动信标双程传输的后向闪烁信息,为主动信标准确探测大气湍流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958.98;O35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鸣;论塔层风、温廓线[J];大气科学;1993年01期
2 王颖;黄勇;黄思源;;大气温湿廓线反演问题的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8年01期
3 蒋德明;董超华;;大气廓线物理反演的最优化方法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4 刘树华,张霭琛,陈重,刘和平;近地面层中通量廓线关系的适用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5 Robert J.Serafin;Walter F.Dabberdt;许继武;;美国的廓线网及其发展[J];气象科技;1991年05期
6 漆成莉;刘辉;马刚;张鹏;吴雪宝;;中国区域典型大气廓线样本库的一种选择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1期
7 叶卓佳;稳定大气近地面层的风和温度廓线[J];气象学报;1982年02期
8 潘毓学;韩守本;;凸轮实际廓线方程式的另一种求法[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9 张勇,王欣,徐祥德,卞林根;大气廓线综合探测系统及其应用技术[J];气象科技;2004年04期
10 谭永强;费建芳;;支持向量机方法反演温湿廓线[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德明;董超华;;大气廓线物理反演的最优化方法进展[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谭永强;费建芳;;支持向量机方法反演温湿廓线[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与处理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刘奇;傅云飞;刘国胜;;夏季青藏高原与东亚及热带的降水廓线差别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王小兰;王建凯;李炬;;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反演大气温、湿廓线的试验研究[A];S8 大气探测与仪器新技术、新方法[C];2012年
5 黄富祥;赵明现;杨昌军;董超华;Lawrence E.Flynn;Trevor Beck;;紫外臭氧廓线反演算法和对比模拟反演试验[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刘亚亚;毛节泰;刘钧;李峰;;地基微波辐射计遥感大气廓线的BP神经网络反演方法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7 李智峰;;邢台地区一次冷空气过境前后的廓线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周海金;刘文清;司福祺;谢品华;;基于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监测大气NO_2垂直浓度廓线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9 孙康远;阮征;魏鸣;葛润生;;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反演大气比湿廓线的初步试验[A];S9 雷达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C];2012年
10 官莉;Huang Hung-Lung;王振会;;红外高光谱资料反演有云时大气温湿廓线的模拟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贺秋瑞;FY-3C卫星微波湿温探测仪反演大气温湿廓线研究[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7年
2 程知;基于差分光柱激光雷达的大气湍流强度廓线探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黄静;利用卫星红外辐射资料反演大气温湿廓线的算法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官莉;卫星红外超光谱资料及其在云检测、晴空订正和大气廓线反演方面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冬梅;基于月亮边缘像的湍流廓线测量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亚丽;森林冠层气象要素廓线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3 周玉驰;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反演大气温湿廓线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年
4 张曦;地基微波辐射计遥感阳江大气温湿廓线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宋金暖;AIRS资料反演晴空大气廓线方法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6 曾鹏;不同初始涡廓线对涡旋自组织影响的初步研究及敏感性试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7 徐萍;NOAA卫星ATOVS资料反演大气温、湿廓线及其在中尺度气象模式中的同化试验[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范华;基于时域廓线向量积的红外弱小目标检测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06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30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