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层大气测温测风激光雷达研制及重力波观测

发布时间:2017-12-19 03:21

  本文关键词:中高层大气测温测风激光雷达研制及重力波观测


  更多相关文章: 中高层大气 激光雷达 测温 测风 重力波 2D-FFT


【摘要】:中高层大气20-120 km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复杂的区域,它包含了很多重要的地球物理学现象,例如地球最冷的地方-中间层顶、极区中层云(PMC)、夜光云(NLC)、大气金属层(Na,K,Ca,Li,Fe)、气辉层(OH,O,O2)、以及行星波、潮汐波和重力波等对大气环流有重要作用的大气动力学现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激光雷达对温度和密度的探测,时常被用于中高层大气重力波的研究中;如果要对内重力波的特征进行更详尽的研究,风场波动数据必不可少。然而,就目前而言,在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中,能够实现风速和温度同时测量的激光雷达系统非常稀少。迄今为止,仅有ALOMAR观测站的RMR雷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车载瑞利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Chu教授课题组基于Na双边缘技术的测风激光雷达具备平流层风场和温度同时进行持续观测能力。本文正是从研究测温测风激光雷达的技术出发,主要内容可以概括成以下三部分:首先,参与研制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车载瑞利多普勒激光雷达系统。为了提高系统频率锁定的精度和稳定性,给出了在法布里-珀罗标准具的前置光学里引入积分球的技术解决方案;在对系统零点进行校准时,利用一个非偏振分束棱镜代替光纤分束器,使得每一个出射激光脉冲相对于法布里-珀罗标准具信号通道的位置可以精确确定;针对由激光器和法布里-珀罗标准具引起的系统频谱漂移问题,进行了实验验证,最终得到当系统温控精度达到0.1 K时,系统测风误差可以达到0.6 m/s。其次,参与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STAR雷达的系统升级。针对系统光学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消除望远镜像差的实验方案,并通过ZEMAX对后光纤光路进行追踪,使得雷达信号提高了5-10倍;设计了法拉第反常色散滤光器,实现了白天观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法拉第反常色散滤光器的等效噪声带宽,并通过改变工作温度和磁场,对法拉第反常色散滤光器的性能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对两套激光雷达观测数据的分析,从温度和风场同时进行重力波的分析和个例研究。采用2D-FFT分析了风场和温度扰动的频谱特性,在用矩形窗口进行滤波后,通过IFFT对波的特征进行重构。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车载瑞利多普勒激光雷达的水平风场数据,我们还采用了速度矢量分析来确定其水平传播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58.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肖瑞泉;王春香;小川雄二郎;;重力波的检测与真空技术[J];真空与低温;1992年03期

2 丁锋,万卫星;背景风场和温度梯度对重力波传播的影响[J];电波科学学报;1998年02期

3 王桂芳;;日本正在研究未来的通信手段[J];电信科学;1987年01期

4 谢金来;杨训仁;李启泰;;日环食大气内重力波的探测和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1990年01期

5 易帆;中高层大气重力波的研究——辨明近地空间环境扰动的关键过程[J];中国科学基金;1997年03期

6 陈刚毅 ,卢敬华;地形对南北低空气流重力惯性波稳定度的影响[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7 高建中;今天的爱因斯坦 时空中的波[J];新电脑;2005年11期

8 赵平,万军,饶智;风速切变线上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发展[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锋;万卫星;袁洪;;重力波风场滤波现象的射线跟踪研究[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何裕金;易帆;;大气重力波观测的运动学检验[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安英玉;;重力波特征的雷达观测与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安英玉;张云峰;张剑侠;;初春一次具有明显重力波特征的雷达观测与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马兰梦;张绍东;;对流层及低平流层重力波源谱的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岳显昌;易帆;;有限振幅重力波在可压大气中的非线性传播[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黄春明;张绍东;易帆;;波状扰动激发重力波波包的能量转换特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徐寄遥;;二维大气光化学-动力学耦合的重力波模式[A];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刘晓;徐寄遥;马瑞平;;时间分裂法在重力波非线性传播数值模拟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涂翠;胡雄;;大气重力波成像观测事件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单久;当心气象官能症[N];人民政协报;2002年

2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姜允申;气象官能症[N];健康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锋;背景风场影响下大气重力波的传播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1年

2 丁霞;对流激发重力波及波流相互作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吴建飞;热带气旋重力波的激发和传播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韩於利;中高层大气测温测风激光雷达研制及重力波观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吴少平;中高层大气中三维重力波非线性传播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2年

6 刘晓;重力波非线性传播及其与背景风场和潮汐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7 涂翠;全天空大气重力波成像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8 马兰梦;低层大气重力波源谱的无线电探空仪观测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王咏梅;气辉的非线性重力波研究及臭氧总量探测仪的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3年

10 唐怡环;基于全天空OH气辉成像的中间层顶大气重力波动量通量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亚冲;辨明大洋海啸于中性粘滞大气层的扰动响应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魏栋;重力波过程中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宫明晓;夏季华南地区深对流活动对平流层大气重力波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余文宝;大气重力波的数值模拟和波谱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王永;重力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暴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6 李晓青;渤海南部次重力波混合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王雪莲;利用高分辨探空资料分析热带下平流层重力波活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张灵杰;青藏高原上空重力波的观测和模拟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9 陈薇;中层风切变对海啸所引发的大气重力波之传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10 陈操;中层大气重力波的瑞利激光雷达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06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306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3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