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可靠社会网络中多Agent系统任务合作的自适应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可靠社会网络中多Agent系统任务合作的自适应机制研究 出处:《东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非可靠社会网络 多Agent系统 任务合作 自适应机制
【摘要】:多Agent系统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Agent司如何更加有效地合作以完成单一Agent难以完成的任务,是多A gent系统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通常被称为多Agent系统任务合作问题,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网络研究的兴起,多Agent系统由于其对自治主体系统建模上的优势及便利性,逐渐衍生出社会网络中多Agent系统研究方向,其重点研究具有社会网络特征的多Agent系统中的相关问题。当前,非可靠性是社会网络逐渐凸显的一个主要特征,社会网络中存在的恶意Agent在交互中采取的恶意行为对多Age nt系统任务合作的可靠性及综合性能会产生严重的劣化作用;同时非可靠社会网络呈现出的两种新兴结构特征:网络层次多重性及单向交互性,进一步给多Agent系统任务合作可靠性的保障及综合性能的优化带来了新的难题。本文以非可靠社会网络个体行为特征到网络结构特征的思路对该环境中的多Agent系统任务合作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本文首先考虑到非可靠社会网络中恶意Agent行为特征(在任务合作中的资源虚报、违背协定等恶意行为)对多Agent系统任务合作性能的影响,分别从任务分配及任务执行(任务合作的组成阶段)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面向非可靠资源访问优化的自适应任务分配机制多Agent系统任务合作中任务的完成可以建模为任务对于资源的访问及获取过程。而恶意Age nt在任务合作中采用的资源虚报、违背协定等行为,会造成任务资源获取失败的情况,从而导致任务无法得以完成。因此考虑到该环境中由于恶意Agent导致的资源分布的可靠性异质问题,首先提出综合了社会网络连接权重调整及奖惩机制的自适应协商信誉模型;随后通过综合Agent资源可靠性评估结果及社会网络结构对多Agent系统任务合作的约束作用,对Agent的情境资源可靠性进行综合评估,完成自适应任务分配过程,从而实现对任务资源获取的可靠性及时间耗费的综合性优化。·基于非可靠资源优化重组的自适应任务执行机制在多Agent系统任务合作中,Agent可以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通过调整自身的状态,来优化任务执行的效果。因此为了提高非可靠社会网络环境中任务执行的可靠性及综合性能,提出了Agent分裂融合方法,其能够使Agent根据任务执行的情况通过分裂融合的方式自适应地调整自身的状态(资源、连接等),完成对系统中资源的优化重组;最终通过可靠资源的聚集效应,实现对多Agent系统任务执行的可靠性及收益的综合性优化。同时以上两种机制还可以融合形成综合性的多Agent系统可靠任务合作方法,能够在非可靠社会网络环境中获得更佳的任务合作成功率及综合系统性能。随后,本文在考虑恶意Agent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非可靠社会网络的新兴结构特征,网络层次多重性及单向交互性,对多Agent系统任务合作的可靠性及综合性能的影响,分别提出了:·适应非可靠多重网络环境的自适应任务分配机制网络层次多重性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在具有网络层次多重性特征的非可靠社会网络中,除了恶意Agent行为会导致任务的资源获取失败,各网络层次在对不同类型资源获取的可靠性及耗费上的差异也会极大的影响任务合作的可靠性及总体性能。因此首先提出了适应网络层次多重性特征的自适应综合信誉模型,在考虑Agent、网络层次对于资源获取可靠性的基础上,综合网络层次多重性对于资源获取耗费的影响及对任务合作的结构约束,分别提出了面向该环境中可靠性最优目标及综合性能最优目标的自适应任务分配机制。这两种机制均可以完成该环境中任务分配行为的自适应,实现该环境中资源获取可靠性及耗费的优化,同时还能适应不同的系统优化目标。·考虑单向交互非可靠性的自适应任务传递机制单向交互性是另一种近年来新兴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在具有该特征的非可靠社会网络中,Agent间的任务合作表现为任务传递的形式;而恶意Agent在任务传递中所采取的信息篡改行为,会导致任务在资源上的获取偏差,从而降低系统任务传递的综合性能。同时在该环境中,Agent间双向交互的缺失还会造成可靠性评估的难题。因此重点提出了能够适应单向交互性环境的“从路径到个体”的可靠性评估模型,其能够利用任务传递信息生成路径证据空间,并通过路径证据空间的转换,完成对个体可靠性的评估。随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适应该环境的自适应可靠任务传递机制,能够自适应地对任务传递的路径及过程进行控制,有效降低了任务传递中恶意行为的数量,从而对系统中任务合作的质量进行了有效地优化。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非可靠社会网络中多Agent系统任务合作问题,从非可靠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行为特征到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能够适应该环境各种典型特征的自适应任务合作机制,有效解决了该环境中多Agent系统任务合作的综合优化问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J];国际新闻界;2009年05期
2 王琪;;嵌入互联网中的社会网络—企业电子社会网络[J];企业经济;2011年04期
3 李春霞;;网络媒体对社会网络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阮冰;朱建冲;姜礼平;汲万锋;;基于社会网络的民意形成演化建模与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年02期
5 刘晶;张秀兰;;谈社会网络在图书馆的应用[J];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09期
6 秦红霞;陈华东;;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知识共享演化博弈分析[J];情报杂志;2009年05期
7 王煜全;;警惕互联网上的“国家模式”——再谈社会网络的进化机制[J];互联网周刊;2011年02期
8 陈萍;;社会网络中企业知识资源的互补性[J];图书与情报;2007年05期
9 黎刚;;文献信息社会网络建设新论[J];职业技术;2007年24期
10 张星;蔡淑琴;夏火松;侯德林;;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永昌;;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社会网络构筑的空间过程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2 程平;;基于社会网络的“云会计”知识流动研究[A];第十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马宗正;杨永芳;;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网络与农民发展——对宁夏固原市五个村落的调查与思考[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2期 总第16期)[C];2005年
4 陆双梅;;藏民社会网络在手机中的呈现与重构[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5 周静;;社会网络在营销实践中的研究初探[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尚意;吴莉萍;王策;;都市更新中社区社会网络变迁的结构主义分析——以北京西单南太常社区整体搬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忠卫;王志成;;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的推动作用分析[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陈典全;黄朝阳;;基于位置的社会网络(LBSN)研究及其产业化[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9 李莉;武邦涛;陈忠;;社会网络作为双刃剑:交易网络的摩擦、中介可能性与结构洞[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10 郭彦丽;;社会网络视角下组织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研究[A];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与模型研究——2009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范昕;面对巨大的社会网络,,你无法独立存在[N];文汇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蔡双喜;家政服务员如何建构社会网络[N];中国妇女报;2013年
3 ;Google对搜索人感兴趣[N];计算机世界;2004年
4 周丽萍;社会资本在保险业发展中的作用[N];中国保险报;2003年
5 席来旺;社会网络提高竞争优势[N];人民日报;2007年
6 沈慧婷 本报记者 丁秀伟;从“择偶途径”看改革30年婚恋变迁[N];中国妇女报;2008年
7 北京大学博士后 山东大学教授 博导 李春霞;家政服务员的社会网络及其城乡差异[N];中国妇女报;2013年
8 贾利强;人物研究须重视社会网络与日常生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梁捷;节点人际关系[N];经济观察报;2012年
10 ;加强理论研究 推动社会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晓林;大规模社会网络可视化若干问题及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栋;在线社会网络中信息扩散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易成岐;社会网络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4 张伯雷;社会网络信息传播与影响力最大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王万元;基于多Agent技术的异质社会网络群组形成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6 周一峰;非可靠社会网络中多Agent系统任务合作的自适应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7 李文金;创业者社会网络的演化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裴志军;社会网络与经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9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10 高红艳;社会网络与“新生存空间”的生成[D];上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洋;国有企业高管社会网络与企业创新行为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周新;建筑行业农民工社会网络对收入状况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闫晶星;基于敏感关系的社会网络隐私保护方法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王美;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5 郑淑彬;内外控、社会网络与村民抑制性进言的关系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年
6 安招;海洋渔民社会资本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严富函;个体观点影响下的非确定性可控信息传播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王宇欢;在线社会网络中基于属性的重叠社区发现算法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14年
9 郝晨;面向社会网络的移动群智感知在线激励机制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10 应加炜;社会网络的社区结构挖掘与社区影响分析[D];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49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349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