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启发的多径优化传输模型与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0 12:02

  本文关键词:生物启发的多径优化传输模型与方案研究 出处:《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多路径 生物启发 multihomed网络 路径选择 流量分配


【摘要】: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增加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网络流量极速膨胀。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互联网流量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影响网络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多路径传输作为一种具有平衡网络流量、提高传输健壮性和改善网络传输效率等优势的技术,正引起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本论文借鉴生物系统中的一些生物数学模型,比如,模拟大肠杆菌在动态营养环境中新陈代谢行为的适应的吸引子选择模型和描述生态系统中物种种群数量动态平衡变化的物种竞争模型(如Lotka-Volterra模型)等,对无线传感网(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有线网和multihomed网络中的多路径传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一个受大肠杆菌新陈代谢行为启发的适应的WSN多路径选择模型。针对WSN网络多路径传输中贪婪路径选择总是引发每对源目的地传感节点之间传输路径的频繁变化,并容易导致网络不可预知的拥塞和包重排序问题,为此提出了一个WSN多路径选择模型。此模型使用重新设计的多吸引子方程来模拟WSN多路径传输中适应的路径选择过程。在此方程中,提出了表达多路径传输对动态WSN网络的适应优度公式,此优度表达参数叫做路径活跃度(path-activity)。首次为多吸引子方程推导了一个带有噪声项的吸引子解析式,以具体指明噪声对路径选择过程的随机影响。通过调整OPNET网络仿真器中的单路径路由协议AODV(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建立了多路径AODV协议。为了获取路径质量和计算路径活跃度,在多路径AODV协议中设计了一个路径质量探测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在设定的WSN仿真场景中,提出的模型比贪婪路径选择方案能更好的降低平均网络延迟和减少路径振荡率。(2)提出了一个基于适应吸引子选择模型的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路径选择方案。由于当前IP(Internet protocol)路由器仅支持等价多路径传输模式(equal cost multipath),并且其只能随机的选择传输路径或在等价路径上均匀的分配流量,所以,提出此受适应的大肠杆菌新陈代谢行为启发的OSPF路径选择方案。在IP网络层中设计了一个路径选择器,主要用于实现提出方案的实时路径选择所需的实时路径质量探测和路由更新等必要功能。通过将路径选择器嵌入到OPNET仿真器的OSPF协议中,搭建了基于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服务的IP网络仿真场景。仿真结果显示,在一定IP网络场景和仿真参数设定下,与贪婪路径选择方案和均匀随机路径选择方案相比,提出的方案可更好的降低FTP服务的文件传输时间、丢包率和吞吐量。(3)提出了一个基于Lotka-Volterra生物竞争模型的CMT(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流量分配方案,用于优化multihomed网络多路径传输中的流量适应分配。在nultihomed网络场景中,总结了两种网络资源竞争模式,一个是多个源目的地流对共享路径带宽的竞争,另一个是multihomed源目的地对之间多路径对流量的竞争。根据这两种竞争模式,重新设计了两个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网络竞争模型。为了将两个竞争模型应用到multihomed网络系统中,建立了一个用于嵌入流量分配方案的流量分布器。基于此流量分布器,在OPNET网络仿真器中对比了提出方案与其他三个方案对FTP业务的传输性能的影响,如均匀流量分配方案、贪婪路径选择方案和均匀随机路径选择方案。经测试,在配置的multihomed网络仿真场景下,提出的方案可更好的减少文件传输时间和提高吞吐量。本文尝试深入的从生物领域寻找改善多路径传输性能和效率的研究模型和技术方案,有助于缓解当前网络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动态性、生存性和异构性等,为当前网络的演进和下一代Internet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涛;有关混沌用语50例[J];红外;1994年11期

2 王建中;王忠林;王树斌;;一个四翼吸引子的超混沌系统设计与实现[J];通信技术;2012年01期

3 王胜远,刘玉怀,路轶群,马军,张玉春,高闽光;Lorenz和Rossler混沌系统的两驱动一响应同步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1998年05期

4 孔令云;樊养余;;Newton-Leipnik系统的多种吸引子及其形成机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10期

5 ;二维 Logistic 映象的吸引子演化[J];东北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6 杨凤霞,贾庆兰;浅析Lorenz吸引子生成的方法[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7 左常玲;傅廷亮;;混沌分形的计算机模拟[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7期

8 王兴元;段朝锋;;Chen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及其吸引子结构的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2007年04期

9 朱雷;武花干;;四翼蝴蝶Lü吸引子的电路设计与实现[J];电子器件;2011年01期

10 许明清;王忠林;邓斌;侯承玺;姚福安;;一个四翼混沌系统的设计与电路实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裘群海;徐超;吴斌;;基于混沌激励与吸引子几何分析的连接损伤状态识别[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崔剑锋;马忠成;朱练军;;宽带混响吸引子的重构[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3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李登辉;谢建华;;一类非定向Lorenz型映射拓扑熵的计算[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4 徐兰;赵云;;法向李雅谱诺夫指数和渐进稳定的吸引子[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5 冯剑丰;万越之;王洪礼;;捕食者干扰对浮游生态系统吸引子影响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东;徐超;;利用吸引子预测误差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7 曹庆茶;WIERCIGROCHM;PAVLOVSKAIAEE;GREBOGIC;THOMPSON JMT;;SD振子及其吸引子[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曹庆杰;M.Wiercigroch;E.E.Pavlovskaia;C.Grebogi;J.M.T.Thompson;;SD振子、SD吸引子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吕淑娟;曹海洋;陆启韶;;三维Ginzburg-Landau方程吸引子的正则性[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郭旭;孙锋;江俊;;耦合神经元模型中的混沌巡游现象及其特性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德生;基于GSTE中抽象问题的研究及其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赵璐;几类时滞动力系统的吸引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公维冰;生物启发的多径优化传输模型与方案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王仲平;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吸引子分歧问题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李嘉;随机发展方程的吸引子存在性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赵文强;几类带白噪音发展方程的随机吸引子存在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李祥;几类非自治耗散动力系统的吸引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汪永海;非自治无穷维动力系统的拉回吸引子存在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赵汇涛;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支周期解与隐藏吸引子[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10 谷安辉;三分量可逆Gray-Scott系统及随机格点动力系统的吸引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蒙露;无界区域上具记忆项的一类反应扩散方程吸引子的存在性[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郑启奔;布尔网络吸引子确定算法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3 景婵;带有非线性耗散项波方程的整体吸引子[D];山西大学;2014年

4 董超雨;粘性Cahn-Hilliard方程的吸引子[D];延安大学;2015年

5 黄松;Hanoi吸引子的若干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6 雍鸿雄;非自治基尔霍夫型吊桥方程拉回吸引子的存在性[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宋锐;基于混沌激励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王素萍;两类偏微分方程吸引子的存在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小豹;Brinkman-Forchheimer方程的吸引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许彪;吸引子的稳定性[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54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354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2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