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酸钡系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无铅化研究及性能优化

发布时间:2018-01-04 01:15

  本文关键词:钛酸钡系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无铅化研究及性能优化 出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钛酸钡 无铅化 K_(0.5)Bi_(0.5)TiO_3 低室温电阻率 晶界应力


【摘要】:本文主要进行了钛酸钡系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元件无铅化的研究,并总结了实验过程中对元件除居里温度之外其它性能的优化。我们的研究目的在于响应环境保护的呼声,寻找合适的铅替代物以减小它对环境和人类带来的危害,并提高元件的性能指标。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加深对钛酸钡系元件微观机理的认识并提出自己较为新颖的看法。目前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结合钛酸钡系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理论模型的指导,开发出能够显著降低元件晶界氧含量从而降低元件室温电阻率的热处理方法。该方法利用一定的降阻试剂,实现了对多阻值元件电阻的调节。该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回收企业生产中出现的电阻过大的元件,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促进了我们对钛酸钡系元件晶界模型认识的加深。基于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半定量的晶界模型。该模型解释了氧含量变化对元件电阻温度特性的影响,也明确了自发极化补偿晶界受主态的程度。此外,结合对其它类型受主作用的分析,该模型有助于判断制备无铅元件时,添加剂向元件内引入受主的程度。上述实验方法己在企业中获得良好的应用,根据此实验内容申请的发明专利已经取得授权。(2)采用固相方法,制备了含有K0.5Bi0.5TiO3(简写为KBT)的无铅化钛酸钡系元件。通过添加纯相KBT和分开添加K2CO3、Bi2O3和Ti02两种添加方式,结合不同的技术手段,制备出了实用性强的无铅化元件。元件具有高于钛酸钡的居里温度(135℃左右)和极低的室温电阻率(13.84Ω.cm)。这一结果说明添加KBT会大幅增加元件室温电阻的问题可以克服,为进一步增加KBT含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进行本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在K20和Bi203熔点附近增加保温阶段的烧结制度。该方法有效促进了元件居里温度的提高和室温电阻的降低,也丰富了我们对烧结过程热动力学的认识。(3)采用固相方法,将KBT与铅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添加,获得了居里点在200℃的元件。与具有同样居里点的含铅元件相比,元件中铅含量下降了50%。此成果有效减少了元件中的铅含量,实现了高温发热体中铅的部分替代。(4)进行了添加Ca、Y、Na0.5Bi0.5TiO3(简写为NBT)和KBT的研究,制备出居里点各异的元件。综合对比各组实验过程,我们发现晶界应力是能够抑制元件居里点提高的不利因素。这说明无铅化研究中,晶界结构和应力分布是影响材料性能的两个重要因素,同时强调了优化元件制备技术的必要性。(5)采用分开添加K2CO3、Bi2O3和Ti02的方式,将元件的电阻温度系数从16%/℃提高到了53%/℃,大幅度提高了元件的灵敏度。该结果说明晶界上残余的K起到了表面受主态的作用,对电阻温度系数的提高做出了较大贡献。另外,元件居里温度在此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事实,说明烧结过程中,K和Bi挥发较多而未能有效提高居里点,也表明在微观局域范围,K和Bi是否具有1:1的摩尔比例对元件居里点的提高非常重要。(6)基于熔融态晶体冷却析出的相关理论,我们提出了在K2O和Bi2O3的熔点附近增加降温冷却阶段的烧结技术。该技术有效提高了元件的半导化效率,使元件的室温电阻率从514.55Ω·cm下降到112.95Ω·cm(降幅80%)。利用冷却析出的晶体会优先在晶界缺陷较多位置结晶的理论,上述增加降温冷却阶段的技术是陶瓷烧结上较为新颖的制备手段。结合液相烧结的相关理论,该技术完全可以移植到其它富含液相的陶瓷元件制备过程中。基于上述成果,我们对钛酸钡系元件的认识得到了加深,并由此总结出制备无铅元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1)元件中K和Bi不仅仅需要达到配方层面1:1的摩尔比例,在微观结构上,这一比例的实现对提高居里点十分重要;(2)作为铅替代物的各类添加剂通常与钛酸钡具有不同的晶格常数,由此产生的晶界应力是不利于居里点提高的因素。有效消除这一影响并保持元件较低的电阻率,才能最终制备出实用性较好的元件;(3)由于PTC效应起源于连贯性较差的晶界,使得元件性能容易受到少数晶界的调控,也就是说电学性能对于微观结构和成分十分敏感。综合各种添加剂的特性来设计和开发新的制备技术,也是实现元件无铅化的重要手段。综上所述,本文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于其他研究者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也克服了无铅化研究中常见的一些困难。我们认为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元件无铅化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前景。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have made a research on the lead - free element of barium titanate series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thermistor element , and summed up the optimization of other properties besides Curie temp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 . The results show that K and Bi have different lattice constants in the process of sintering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erties of K and Bi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improvement of Curie point .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无铅化的难点在哪里[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6年01期

2 林金堵;;电子产品实施无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4)[J];印制电路信息;2006年04期

3 林金堵;;电子产品实施无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5)[J];印制电路信息;2006年05期

4 林恩;器件引线的无铅化进展[J];世界产品与技术;2003年09期

5 钟彩霞;积极应对无铅化的挑战[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5年10期

6 林金堵;;电子产品实施无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2)[J];印制电路信息;2006年02期

7 林金堵;;电子产品实施无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3)[J];印制电路信息;2006年03期

8 汪之琦;;无铅化进程中的几个挑战[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9 孙江燕;;浅谈电子产品的“无铅化”[J];集成电路应用;2003年04期

10 Suki;无铅化成半导体制造业主旋律[J];半导体技术;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祥;;电子元器件无铅化研究进展[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三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潘庆崇;;无铅化的缺陷和对应方案[A];第七届中国覆铜板市场·技术研讨会暨2006年行业年会文集[C];2006年

3 宣大荣;;迈向无铅化电子组装的新时代[A];2003中国电子制造技术论坛暨展会暨第七届SMT、SMD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罗先华;;主动迎接电子无铅化的挑战[A];四川省电子学会生产技术专委会先进制造技术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柳坚;郭隐彪;;试析无铅化对电子行业带来的变革[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数字化制造及其它先进制造技术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桑;涂运骅;李松;何辉;;电子焊料无铅化对电子制造的影响[A];2007中国高端SMT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丁东庆;钱乙余;马鑫;吴建新;;管状保险丝无铅化组装缺陷产生的机理分析[A];2004中国电子制造技术论坛——电子整机无铅化焊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袁继旺;陈立宇;;PCB发展对CCL的技术要求[A];第九届中国覆铜板市场·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8年

9 马鑫;钱乙余;;第二章 无铅化电子组装的基本概念[A];无铅化电子组装技术——2004中国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马鑫;钱乙余;;第五章 无铅化电子组装带来的新问题[A];无铅化电子组装技术——2004中国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政府主导企业推动 抢占无铅化焊接先机[N];中国电子报;2003年

2 清华大学清华-伟创力SMT实验室 王天曦 王豫明;求解无铅化四大难题[N];中国电子报;2005年

3 曾纯;无铅化:电子制造业新命题[N];中国电子报;2004年

4 诸玲珍;国内电子制造企业跟进无铅化[N];中国电子报;2005年

5 郝刚;电子制造业加快绿色环保无铅化进程[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6 记者  卓尔;产业链携手破解无铅化课题[N];中国电子报;2006年

7 新华;欧盟指令催生国产手机无铅化[N];中国质量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束洪福;加速发展电子行业无铅化制造[N];科技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徐锦花;无铅化是挑战更是机遇[N];广东科技报;2005年

10 记者  诸玲珍 卓尔;电子制造企业离无铅化还有多远[N];中国电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方舟;钛酸钡系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无铅化研究及性能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宇;电子产品无铅化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王秀艳;基于SMT电子产品的无铅化技术研究及检测[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6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376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b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