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功耗单片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研究
本文选题:低功耗单片集成温度传感器 + 亚阈区泄漏电流 ; 参考:《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随着人类探索领域的拓展,探测仪器经常会工作于较为严苛的温度环境中。如何保证探测仪器可靠的工作是人们重点关心的问题之一。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作为检测身体状况是否正常的一项基本指标,体温的实时监测倍受人们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依赖温度传感器这一重要部件。然而,随着系统小型化、便携化以及低成本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基于特殊材料或者薄膜制备而成的分立式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受到了较大限制。为了应对上述问题,集成温度传感器孕育而生,并且因其良好的可植入性而迅速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在2005年以前,集成温度传感器均以电压域的工作原理研发制作而成,其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小的测量误差。由于模拟-数字信号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是该温度传感器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因此,该类集成温度传感器的设计难度较大,且系统功耗不易降低。在2005年,一种新工作模式的集成温度传感器被开发出来,其主要依靠量化与温度相关的延迟时间来获得温度信息,故称之为时域集成温度传感器。该类集成温度传感器采用时间-数字信号转换器(Time-to-digital converter,TDC)来作为数字输出码的转换器,使温度传感器全数字集成成为了可能,有效地降低了集成温度传感器的设计难度和应用成本。然而,作为温度感应电路的延迟单元不仅对电源电压以及工艺变化敏感,其延迟时间对温度变化的非线性还会引起较大的温度测量误差,从而该类集成温度传感器在需求较高精度和较低测量误差的应用场合受到了制约。为此,本文对集成温度传感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结合了电压域工作特点的基于时域量化的集成温度传感器。该传感器在实现温度分辨精度可调的情况下,保持了较低的功耗和较小的芯片面积。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精度可调的低功耗单片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系统设计与实现,重点研究和分析了集成温度传感器中的温度感应电路、时钟电路以及模拟-频率转换器(Analog-to-freqency converter,AFC):1.基于时域量化器的精度可调的低功耗单片集成温度传感器。采用输出是与温度成正比(Proportional-to-absolute-temperature,PTAT)的电流的模拟电路来作为温度传感器中的温度感应电路,以消除传统时域集成温度传感器温度分辨率受限于“门”电路结构的温度感应电路的问题。通过将温度转换为频率并对其进行量化来获得温度信息的数字码输出,从而仅需改变参考时钟频率即可对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精度进行调节,使得所提出的集成温度传感器能够更好的适用于多种场合。针对现有集成温度传感器均需要外部时钟源这一情况,论文提出一种将时钟源内置的温度传感器架构,从而实现了温度传感器的单片集成。考虑到集成电路制作过程中存在器件失配和电路偏差,本文采用相同结构的振荡器电路来分别作为参考时钟和AFC,以降低振荡电路偏差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2.基于MOSFET亚阈区泄漏电流温度特性补偿的温度感应电路。针对已有非线性温度补偿技术电路单元多,且需求额外功耗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OS管亚阈区泄漏电流温度特性的温度补偿方法。论文通过对亚阈区MOSFET泄漏电流的研究得到该电流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并将其用于对温度感应电路的输出信号进行温度补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阈值电压MOS晶体管(Dynamic threshold-voltage MOSFET,DTMOS)的自偏置有源电阻电路来作为集成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感应电路,以进一步减小电路面积并提高输出信号随温度变化的线性度。3.基于张弛振荡器的片上时钟和AFC电路设计。由于环形振荡器相较张弛振荡器对集成电路制作工艺(Process)、电源电压(Supply voltage)及环境温度(temperature)的变化(PVT varation)更加敏感,故张弛振荡器电路更适合于本文所研究的集成温度传感器。考虑到传统结构的张弛振荡器对PVT变化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参考电压对PVT变化的稳定性,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对称差分对管运算放大器结构的带隙基准电路来为张弛振荡器提供参考电压。该基准电路在显著降低失调影响的同时,并没有引入大量的器件以及控制时钟,从而相较动态失调校正技术(Dynamic Offset Cancellation,DOC)拥有更好的噪声特性。为了简化电路设计并进一步减小芯片面积,本文提出了动态阈值技术(Dynamicthreshold,DT)和开关电阻(Switched-resistors,SR)技术来分别改善张弛振荡器输出频率的电源电压稳定性以及温度稳定性。上述技术的提出使得张弛振荡器在不需要带隙基准来提供参考信号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较好的抵抗电源电压和温度变化的能力。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1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开逊;高灵敏温度传感器[J];中国科技月报;2001年06期
2 ;美国国家半导体——2002年中国温度传感器设计大赛[J];电子产品世界;2002年13期
3 Ronnie D.Hughes;如何利用远程二极管温度传感器准确量度温度[J];电子产品世界;2002年17期
4 ;美国国家半导体2002年温度传感器设计大赛 第一轮比赛出线名单[J];电子产品世界;2002年17期
5 崔志富,赵亭荃,李建国;温度传感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现代化农业;2002年08期
6 ;低成本小型温度传感器[J];传感器世界;2003年03期
7 ;美国国家半导体2002年温度传感器应用设计大赛获奖者名单[J];电子产品世界;2003年Z1期
8 迎九;2002年温度传感器设计大赛颁奖记[J];电子产品世界;2003年Z2期
9 ;美国国家半导体2002年温度传感器设计大赛圆满结束[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3年02期
10 Microchip;现代电子设备的温度传感器[J];电子与电脑;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志斌;;某温度传感器试验设备校验[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杨虹;支凌云;李言荣;;半导体硅温度传感器的研制[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杨虹;王智鹏;杨鹏;李言荣;;硅温度传感器的研制[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张文革;韩伟;丁成斌;于铭飞;;一种低温液体温度传感器的研制[A];第八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窦葳;乔卫平;;温度传感器实验加热方式改进[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张在宣;王剑锋;刘红林;余向东;吴孝彪;InsooS.KIM;;30公里远程分布光纤拉曼温度传感器系统[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秀英;;仿真技术在航空特型温度传感器检测技术中的应用研究[A];2008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论文集[C];2008年
8 邱文章;;六西格玛在某型温度传感器性能调试中的运用[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徐军;李欣;夏伟;;基于石英音叉温度传感器的测温仪表的设计与实现[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苏燕;;应用在制冷与空调系统中的一种新型温度传感器[A];山东省第五届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王孝第;国产温度传感器为“神六”护航[N];中国化工报;2005年
2 郭凯;我国温度传感器市场迎来快速增长[N];中国电子报;2010年
3 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徐明 东华大学 陈若阳;常用温度传感器的使用分析[N];中国纺织报;2013年
4 山东 谭景林 傅鹏;温度传感器的工作机理[N];电子报;2007年
5 重庆 杨清德;汽车温度传感器及检测[N];电子报;2006年
6 重庆 中易 曾成忠;新型线性温度传感器及其应用[N];电子报;2001年
7 陈文;300件作品参加温度传感器设计大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广西 翁守浩;冰毯机不制冷的解决方法[N];电子报;2011年
9 吴琼;谈谈电子技术在温度传感器中的应用[N];北京电子报;2001年
10 MCU;可替代热敏的电阻温度传感器[N];电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兰玉岐;锰酸铜系低温用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制备方法与性能表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谢良波;内置温度传感器超高频射频识别标签芯片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齐增卫;超高频射频识别无源标签芯片以及片上温度传感器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徐振涛;低功耗单片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胡春海;光纤荧光温度传感器理论和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04年
6 徐军;石英音叉谐振式温度传感器及关键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磊;基于变迹加权设计的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的构建和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邓俊;用于气象探测的低辐射误差温度传感器系统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方刘禄;基于SAR ADC的CMOS温度传感器的设计[D];复旦大学;2014年
4 周威;TopMetal2Minus芯片中单引脚温度传感器的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陈显亮;植入式温度传感器以及微弱电流读出电路[D];复旦大学;2014年
6 杨凡;基于BJT的温度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D];复旦大学;2014年
7 王渊朝;基于LC谐振的无线无源温度传感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付志勇;温度传感器自动检定系统的研制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柯超;温度传感器长线技术在苯乙烯装置的应用[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10 罗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储油罐用温度传感器非线性补偿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34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734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