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分子在金属单晶表面的吸附结构和电子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3 15:31

  本文关键词:有机分子在金属单晶表面的吸附结构和电子性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 2015年

有机分子在金属单晶表面的吸附结构和电子性质研究

胡昉  

【摘要】:基于有机半导体的电子器件具有轻便柔软、驱动电压和功耗低、响应速度快、材料成本低的特点,具有颠覆传统硅基半导体材料的潜力,已经开始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但其电输运效率低、性能不稳定的缺点,限制了它的应用。目前有关有机半导体的基础理论尚不成熟,从而导致材料研发、器件结构和性能改进都缺乏理论指导。大多数有机器件都包含有机薄膜-金属界面体系,界面处的能级排列决定了载流子的注入和迁移效率,改善界面结构是改进有机器件性能的关键。通过分析有机分子在金属表面吸附生长的结构,特别是第一个分子单层的自组织生长过程,研究形成有序有机吸附层的内在规律以及有机/金属的界面电子态,对于设计与优化高效稳定实用的有机器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中,首先,我们结合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实验和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的手段对perylene分子在Cu(100)表面的吸附生长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单分子层覆盖度下,perylene分子平躺在表面上,显示一定的长程序,存在两种有序吸附结构畴区,且这两种结构中吸附分子的长轴分别沿[011]和[011]晶向。理论计算表明分子处于顶位吸附并且分子与衬底间距为0.26nm时是最稳定的。最终我们给出了c(8×4)和c(8×6)这两种perylene/Cu(100)吸附结构的模型,这两种有序吸附结构共存于有序吸附区域中。研究结果表明perylene分子在Cu(100)表面的分子-衬底和分子-分子相互作用都比较弱。然后,我们采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的实验方法和DFT模拟计算对酞菁铁(FePc)在Cu(110)表面的吸附生长进行了研究。随着FePc的沉积,UPS曲线出现了与FePc分子有关的四个谱峰α、β、γ和δ,分别位于费米能级下3.42,5.04,7.36和10.28 eV处。结合密度泛函计算分析,谱峰α是主要来源于Fe 3d和C 2p电子,Cu衬底与分子Fe 3d之间的电荷转移较大,导致分子与衬底的相互作用较强。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ARUPS)表明在单层分子覆盖度时,FePc分子平面与Cu(110)衬底表面平行。通过比较一系列结构优化计算的结果,我们得出最稳定的吸附构型为吸附高度0.260nm,吸附取向与衬底[110]晶向成45°角的顶位吸附。以上结果无疑使我们对有机/金属界面和有机半导体在金属表面生长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30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青,叶志镇;反射高能电子衍射的原理及其应用[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年03期

2 郑瑞伦,梁一平;非简谐振动对纳米Ag微粒表面能的影响[J];材料研究学报;1997年01期

3 郑瑞伦,张浩波;Mo_2C膜脱附激活能随沉积温度的变化规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张真;;金属薄膜电阻率测量中界面势垒对电压的影响[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江亲瑜,葛宰林,易风;陶瓷材料非接触无损电泳抛光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J];润滑与密封;2001年06期

6 吴强;;非简谐振动对纳米铁磁粒子表面能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7 温永玲,冉茂宇,郑瑞伦,刘荣泰;含盐多孔材料吸湿解湿性能规律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8 王谢菲;李娜;赵文;卢洪;廖涔希;郑勇林;;亚稳态Fe/Cu颗粒膜脱附激活能分析[J];物理实验;2009年05期

9 庄友谊;热脱附谱的自动采集[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郑瑞伦,张强;超微粒的表面能随粒径和温度变化规律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清;石墨烯及其相关结构的生长和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鹏;高碳富勒烯C_(70)、C_(84)的电子态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钱惠琴;金属—有机半导体界面的电子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丁立健;真空中绝缘子沿面预闪络和闪络现象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1年

5 丁新更;银离子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制备、性能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2年

6 陈长安;铝和不锈钢中氦行为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3年

7 刘薇娜;冰盘纳米抛光金属材料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希祖;有机/无机表面,界面以及有机发光器件光衰减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李登峰;镍与磷化镓表面吸附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杨宇;若干与吸附相关的表面问题的第一原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蓓丽;碳链在Ni(111)表面初期生长机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果;高原环境下电流互感器电磁分析研究及其结构改进[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黄齐晅;FePc在Ag(110)表面吸附的STM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陈美良;有机—无机半导体材料界面的结构和电子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杜坤;GaN材料的极化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蕾;Si表面吸附及Si掺杂缺陷GaN磁性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7 马润香;几种半导体高指数表面电子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8 朱优峰;甲磺隆除草剂的测定方法及其在矿物和土壤中的吸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9 宋锽;油性剂分子结构与润滑性能关系的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10 洪才浩;场致负离子及机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有机半导体:无限的可能[J];现代制造;2005年24期

2 姬荣斌;唐利斌;张筱丹;;有机半导体探测器材料的研究展望[J];红外技术;2006年01期

3 ;科学家鲍哲南成功研发有机半导体[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1年12期

4 郑冬冬;;科学家鲍哲南成功研发有机半导体[J];半导体信息;2012年01期

5 ;关于有机半导体导电机理的探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1年03期

6 袁仁宽,沈今楷,孔凡;有机半导体研究进展[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3年01期

7 杨正龙,陈红征,汪茫;共升华可控掺杂有机半导体薄膜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04年03期

8 蒋鑫元;;有关有机半导体器件的电学性能研究与探讨[J];硅谷;2008年08期

9 卢利平;;日开发出高性能液晶性有机半导体[J];功能材料信息;2009年02期

10 汪润生;孟卫民;彭应全;马朝柱;李荣华;谢宏伟;王颖;赵明;袁建挺;;有机半导体的物理掺杂理论[J];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勤;缪谦;;从氮杂并五苯探索有机半导体的结构性能关系[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李乐乐;孙浩;房晨婕;严纯华;;有机半导体的分等级自组装及光学裁剪[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武庆贺;李杰;乔小兰;王世涛;李洪祥;;噻吩醌式有机半导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6分会:π-共轭材料[C];2014年

4 刘冉冉;解令海;李杰伟;王兢;高玲;黄维;;基于1,8-二溴咔唑的非线性π共轭有机半导体的合成及光电性质[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5 许欢;曾维静;马崇博;阳峰;刘珂;张浩力;;新型双极性有机半导体分子的设计与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6 冯煜东;张福甲;;有机半导体器件的真空镀膜技术[A];TFC'05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田良飞;Holger Frauenrath;;基于多肽的有机半导体纳米线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8 冯煜东;张福甲;;有机半导体器件的真空镀膜技术[A];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史建武;李亚波;贾明;徐莉;王华;;基于并三噻吩衍生物的有机半导体[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李立强;Klaus Muellen;迟力峰;;超薄有机半导体微米带的可控生长与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7分会:光电功能器件[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N];人民邮电;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云立;[N];中国化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吴苡婷;[N];上海科技报;2013年

4 瑞丰;[N];民营经济报;2008年

5 刘霞;[N];科技日报;2011年

6 刘霞;[N];科技日报;2010年

7 记者 张晔;[N];科技日报;2014年

8 山东 曹殿伟 编译;[N];电子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昉;有机分子在金属单晶表面的吸附结构和电子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李先杰;有机半导体的光增益和电荷传输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赵剑锋;氢键功能化有机半导体的合成及其超分子自组装[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袁忠义;苝酰亚胺和萘酰亚胺类有机半导体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于海萍;有机半导体界面稳定性及光电耦合对界面浸润性的调控[D];西北大学;2015年

6 李诺;有机半导体器件电容性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艾娜;基于溶液处理的有机半导体器件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李东仓;并三苯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研制[D];兰州大学;2007年

9 任俊峰;有机半导体中电流自旋极化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王立国;有机电子器件电荷输运及相关电性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焕芹;p-6P及p-4P诱导有机半导体生长的OFETs性能提高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超;有机半导体器件的光电性质和磁场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刘玉娟;几种有机半导体分子载流子迁移特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许红波;有机半导体电荷输运的数值模拟计算[D];中南大学;2013年

5 赵宝奎;有机半导体—金属界面剂量增强效应的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路飞平;有机半导体薄膜器件中的电荷输运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蔡勇;基于碱金属化合物的有机半导体的n-型掺杂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8 刘权;可溶性噻吩及其衍生物有机半导体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表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蔡晓舟;几种有机半导体薄膜及单晶器件的探索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张彩霞;有机半导体器件的电学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有机分子在金属单晶表面的吸附结构和电子性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8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88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1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