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纳纤维结构的钯基低浓度氢气传感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8 04:34

  本文选题:氢气传感器 + 微纳纤维 ; 参考:《浙江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中国是近年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其中,氢能源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12.1%(2004),因其高产能无污染的特性这一比重在继续扩大,但氢气的危险性决定必须对其合理有效的检测。因此,低碳制造和氢能源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急需灵敏度高、安全性好的气体检测技术的出现。从这两方面考虑,开展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的气敏传感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搖共性技术研究对低碳制造及氢能源新兴产业的发展,乃至十二五规划中的节能减排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题以氢气传感器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适用于低浓度氢气检测的传感器,相关传感器均基于微纳纤维结构基底与钯敏感层,以实现高速稳定而又低成本的氢气检测。本论文首先对钯吸收氢气的基本原理与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基于体积变化的)钯基氢气传感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为后续传感器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然后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钯与聚合物微纳纤维的氢气传感器,提出一种利用微小体积变化实现灵敏测量的高敏感裂隙结构,建立裂隙闭合定性模型,并设计了一种经济而可靠的敏感结构制备工艺,在展示该传感器高灵敏快速特性的同时,最后提出了该传感器在稳定性上的不足;接下来我们就提出的稳定性不足问题,对传感器原理结构与封装工艺进行改进优化,就单次氢气泄漏检测这一限定应用方向,提出一种可靠而具有低浓度检测阈的氢气泄漏传感器设计方法,并通过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对该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进行验证;最后我们就低浓度下广域氢气浓度值的连续稳定多次测量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完整钯层结构吸收氢气电阻变化而实现的氢气浓度传感器,同时面对完整钯层结构氢气脱附速度较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金属芯压电纤维的制备方法与基于该基底的振动加速脱附方法,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升传感器恢复速度以实现快速稳定的氢气浓度测量。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基于微小体积变化的高灵敏氢气传感结构研究基于钯吸收氢气发生微小体积变化的原理,设计利用微小裂隙闭合实现电阻值剧烈变化的高灵敏氢气传感结构,建立裂隙闭合过程的定性模型,提出基于拉伸辅助氢致断裂技术的微小裂隙制备与调整工艺,研究微小裂隙生成原理,实现基于微小体积变化的高灵敏氢气检测。2)基于聚合物微纳纤维的氢气泄漏传感器研究结合特定的聚合物材料,设计高效经济的聚合物微纳纤维有向阵列制备装置,实现具有重复性的聚合物纤维有向阵列静电纺丝制备;利用可控磁控溅射工艺,实现纳米级氢敏感钯层的修饰;通过考虑测试中气体流动干扰,设计经济可靠的氢气传感器封装方法;设计搭建气体传感器测试平台,验证传感器传感与稳定性能,实现稳定可靠的氢气泄漏传感器设计。3)金属芯压电纤维振动基底制备工艺研究基于 PVDF(poly(vinylidene fluoride))与 PVDF-TrFE(poly(vinylidene-trifluoroethylene))聚合物压电材料,提出一种电浸润辅助拉丝方法,设计基于电浸润辅助拉丝方法的金属芯压电纤维制备工艺,搭建金属芯压电纤维制备装置,实现金属芯压电纤维的制备;通过XRD及SEM等材料分析方法,研究金属芯压电纤维敏感层表征特性,提出具有高压电特性的Beta相PVDF生成原理;搭建压电性能测试平台,验证金属芯压电纤维的压电性能,实现金属芯压电纤维振动基底的制备。4)基于金属芯压电纤维基底的振动加速脱附研究以金属芯压电纤维为基底,钯纳米层为敏感层,设计实现一种利用钯吸收氢气发生电阻变化的氢气传感器;利用金属芯压电纤维的逆向压电效应,施加交流信号研究振动频率与振动幅值与钯敏感层脱附速度的关系,证明通过施加振动实现加速脱附的有效性;测试传感器性能,阐述了振动加速脱附在实现快速氢气检测中的重要作用。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hydrogen sensor based on palladium and polymer micro - nano fiber , which is based on micro - nano - fiber structure substrate and palladium - sensitive layer . Based on PVDF ( poly ( vinylidene fluoride )) and PVDF - TrFE ( poly ( vinylidene fluoride ) polymer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a method for preparing metal core piezoelectric fiber was designed .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忠远;;对于传感器的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年01期

2 ;传感器应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林友德;孙伯铭;朱超英;;传感器技术讲座[J];仪器制造;1984年03期

4 高迎春;传感器应用产品的生产动向[J];传感器技术;1985年01期

5 魏世钧;;传感器发展概况评述[J];仪表工业;1986年01期

6 晓晨;;传感器——未来市场的关键技术[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3年04期

7 刘兆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和世界传感器市场的现状[J];图书与石油科技信息;1995年02期

8 唐敏;我国传感器产业规模和应用要有更大发展[J];电子与自动化;1995年05期

9 吴晓丰;国内外传感器应用电路集锦[J];测控技术;1995年01期

10 ;国内外传感器应用电路集锦[J];测控技术;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保;刘金;;网络化传感器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2 路志刚;;传感器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与开发[A];第一届长三角地区传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吕鑫;赵阳;;无线传感器在核电站中应用的探讨[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09)[C];2011年

4 苏斓;雷煜卿;;传感器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A];2011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吴晓斐;陈德智;;塑料光纤的传感器应用[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6 于少轶;臧勇;;非接触磁弹性传感器的理论研究及实验[A];全国炼钢连铸过程自动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金伟;陶磊;张莹;周超;金钦汉;牟颖;;纳米粒子在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8 沈观林;;应变电测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A];工程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前言[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崔书平;张志鹏;;IEEE1451.2协议研究及实现[A];2008’“先进集成技术”院士论坛暨第二届仪表、自动化与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付丽娟;扼信息技术之颈 中国传感器企业任重而道远[N];机电商报;2006年

2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敏协分会;我国传感器产业:由传统向新型转变[N];中国电子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陈炳欣;传感器:智能家电催生新市场 低功耗受青睐[N];中国电子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赵艳秋;传感器发展气象万千[N];中国电子报;2002年

5 刘亮;“蓝海”行业带动传感器技术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6 朱荣威;传感器技术面临传统向新型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7 嵇尚东;扬州传感器监测“嫦娥飞天”[N];江苏经济报;2010年

8 赛迪顾问研究员 李东宏;聚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传感器[N];中国电子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郭宏;传感器产业发展应“小精尖”[N];中国证券报;2012年

10 刘超;汽车传感器市场前景看好 主动式应用渐广[N];中国电子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少华;基于随机集的被动多传感器目标跟踪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张兴旺;高灵敏光微流回音壁模式微腔生化传感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张元飞;机器人灵巧手指尖柔性触觉传感器研制及操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张信普;弯曲光纤干涉型传感器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5 陈然;基于微纳纤维结构的钯基低浓度氢气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郑丹;AlN、ZnO基体声波传感器在生物环境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大学;2016年

7 陈家赢;对地观测传感器信息资源建模和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彭晖;分子印迹体声波仿生传感器的研制及蛋白质与抗癌药物作用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9 刘礼;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问题及相关的图论问题[D];兰州大学;2008年

10 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认证与安全检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欢欢;基于硅酸镧混合位型NO_2传感器[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鱼自强;无人机近红外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陈丽珠;设计制备静电纺纳米纤维膜/石英晶体微天平氨气传感器[D];五邑大学;2015年

4 孙欢欢;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数据存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吴骅跃;传感器网络基站的数据存储与g惴ㄑ芯縖D];长安大学;2015年

6 沈维佳;多传感器小车的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葛维冬;三维指尖柔性触觉传感器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8 盛龙;光纤法珀传感器解调方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马春林;基于偏振光传感器的四旋翼实验平台设计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唐霓叶;基于上下文感知的乘车感知算法研究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04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904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5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