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量子点在生物医学分析与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近红外量子点在生物医学分析与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5年
近红外量子点在生物医学分析与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研究
林咨含
【摘要】:近红外量子点是一类新型荧光纳米材料,在生物成像与检测方面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近红外量子点的发射波长在650-900nm之间,这对生物成像和生物检测来说具有其特有的应用价值。在保留了可见光量子点诸多优点的基础上,近红外量子点还具备其独有的优势,如穿透深度大能够抵消由于生物组织的光吸收及自发荧光等因素引起的干扰。因此,近红外量子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和医学等众多领域。 然而,近红外量子点的进一步应用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近红外量子点中的重金属泄露和表面有机基团引起的细胞毒性;有机合成过程中的毒性等。大多数近红外量子点是在有机相中使用金属有机化合物作为前驱体合成的,合成过程中使用许多毒性有机溶剂,对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都会构成危害。因此,对于低毒性及对生态环境更加友好的三元近红外量子点材料的开发引起研究者更大的关注。 本论文中使用的I–III-VI型铜铟硫(CuInS2)量子点是利用水热合成法合成的一种水溶性的近红外量子点。与传统近红外量子点相比,该铜铟硫量子点在合成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并且量子点组成中不含有镉、汞和铅等重金属元素。因此通过水热法合成的CuInS2量子点在具有传统量子点诸多优点的同时,还具备更低的生物毒性和更高的生物相容性,这使其更适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在本论文中,我们将研究新型的水溶性近红外CuInS2量子点在生物医学分析、肿瘤细胞成像及癌症诊断中的应用。具体工作归纳如下: 论文的第一章,我们详细介绍了量子点的特性和合成方法,以及其在生物应用方面的研究。同时,阐述了在近几年中近红外量子点的合成和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进展,并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论文的第二章,我们研究了近红外荧光纳米微球的制备,以及其作为荧光纳米探针被应用于前列腺癌细胞的荧光成像。我们通过反相微乳法合成了可控制粒径大小的核壳型近红外CuInS2QDs@SiO2纳米微球,并在CuInS2QDs@SiO2纳米微球的表面进行了氨基修饰。为了使该体系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前列腺癌细胞的荧光成像,我们将抗PSCA抗体与近红外CuInS2QDs@SiO2纳米微球进行共价连接,从而获得了anti-PSCA-QDs@SiO2纳米探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证实了与抗PSCA抗体共价连接的CuInS2QDs@SiO2纳米微球可以与人前列腺癌细胞PC-3M的表面发生特异性的结合。MTT试验和荧光显微镜照片结果表明anti-PSCA-QDs@SiO2纳米探针生物毒性很小,并在细胞成像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anti-PSCA-QDs@SiO2作为一种新型近红外纳米荧光探针,可被用于目标物的荧光成像、生物测定和癌症的早期诊断等应用中。 论文的第三章,我们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能够装载道诺霉素(DNR)的MUC1适体-CuInS2量子点复合探针(DNR-MUC1-QDs),并将其应用于靶向细胞成像及传感系统中。首先将近红外CuInS2量子点与MUC1-(CGA)7相连接,形成MUC1-QDs复合物,DNR会高选择性的嵌入到MUC1-QDs复合物的双链CG序列中。在体外实验中,我们分别检测了DNR-MUC1-QDs载药复合物对MUC1呈阳性和MUC1呈阴性细胞的药物传输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适体-量子点纳米生物体系不仅能够将道诺霉素DNR靶向传输到前列腺癌细胞上,还可以在细胞成像过程中,通过CuInS2量子点荧光强度的改变从而监测DNR的装载及释放。同时,DNR-MUC1-QDs探针在体外的癌细胞成像、治疗以及传感系统中都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论文的第四章,我们使用巯基丙酸修饰的CuInS2量子点作为近红外荧光探针来检测前列腺癌的生物标志物酸性磷酸酶。CuInS2量子点通过与铜离子的结合发生电子转移,致使量子点的荧光淬灭。在加入三磷酸腺苷(ATP)后,由于铜离子和ATP之间更强的结合能力,铜离子脱离量子点的表面,使量子点的荧光恢复。而酸性磷酸酶的引入能够催化水解ATP,破坏了铜离子与ATP之间的结合。因此,量子点的荧光再次被释放出的铜离子淬灭。此方法在溶液中检测酸性磷酸酶的检出限极低。该CuInS2量子点荧光探针可应用于体外前列腺癌细胞PC3M的荧光成像。 论文的第五章,我们使用凝血酶适体和CuInS2量子点-锌离子构建了一种简单、灵敏地检测凝血酶的荧光方法。凝血酶适体通过电子转移过程可以有效地淬灭锌离子-CuInS2量子点的荧光。当加入凝血酶时,凝血酶适体会形成G-四连体结构与凝血酶特异性结合,从而使CuInS2量子点的荧光恢复。此方法能够检测皮摩尔浓度的凝血酶,在与凝血功能异常和癌症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57.3;TP2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璇;夏昕晖;廖育芬;张东方;王固新;罗刚;;黏蛋白1基因磁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抗膀胱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11年02期
2 朱昌青;夏云生;刁雪莲;张天龙;陈金龙;;量子点的表面修饰、尺寸选择与荧光传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石声泰;金属的氧化[J];材料保护;1979年Z1期
4 来守军;;量子点光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09期
5 丛菲菲;关文瑜;;光纤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J];福建分析测试;2010年01期
6 ;CdTe quantum dots as fluorescence senso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B6 in aqueous solution[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8年07期
7 洪陵成;王林芹;张红艳;王艳;;用于环境水质分析的重金属检测技术[J];分析仪器;2011年01期
8 ;CdS Quantum Dots as Fluorescence Probes for Detection of Adriamycin Hydrochloride[J];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2007年02期
9 曹凤歧;李丹;严拯宇;;功能性硫化镉纳米粒子荧光增敏法测定诺氟沙星[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8期
10 于永丽;刘妍;徐淑坤;王乃芝;翟涵;;基于NaGdF_4∶Eu纳米粒子的荧光猝灭测定痕量Cu~(2+)[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钱惠锋;李良;仇昕;任吉存;;一种新型铅(Ⅱ)离子化学传感器[A];第三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龚春梅;杨淋清;陶功华;刘庆成;刘建军;庄志雄;;短期暴露于纳米SiO_2对HaCaT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A];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集2013年第2期[C];2013年
3 宋娟;吴芳英;;苯磺酸类衍生物修饰的纳米金检测牛奶中的三聚氰胺[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3分会:分析可视化及交叉学科新方法[C];2014年
4 李烈列;安学勤;;具有叶酸靶向的PDA-脂质体的制备与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3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组织化体系[C];2013年
5 陈永荣;刘萌;;以基因为导向探讨苯妥英钠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A];第十三届全国青年药师成才之路论坛暨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与临床药学实践国家级继教会议论文集[C];2014年
6 顾莹莹;朱江华;江一;;新型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其对HClO的识别性能研究[A];全国第十七届大环化学暨第九届超分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7 熊焕明;;基于ZnO发光量子点的纳米载药系统在裸鼠肿瘤治疗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E生物无机化学[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恒国;有机/无机荧光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在光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2 魏敏先;严酷工况下钢铁材料的氧化磨损及轻微—严重磨损转变[D];江苏大学;2011年
3 韩翠平;环糊精的纳米界面组装及分子识别性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扬伟;310不锈钢高温气体腐蚀行为及其防护涂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5 唐艳;乳腺良恶性肿瘤病人乳腺组织MUC1和血清MUC1 VNTR核心肽抗体检测及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6 崔向红;新型铸造热锻模具钢高温磨损行为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来守军;量子点和纳米二氧化硅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7年
8 刘国军;铜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郭亚逢;纳米孔状阳极氧化WO_3的制备、改性及在光催化与离子检测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建浩;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合成及其生物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明川;一维CdTe和CdHgTe纳米材料在荧光分析中的应用[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石欣超;锐钛矿相TiO_2纳米晶形貌控制、荧光性能与液晶行为[D];浙江大学;2011年
3 孙玥;晶粒细化对Fe-Ni-Cr和Fe-Cr-Al合金高温化学稳定性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洪津;机械合金化制备Cu-Co-Cr合金高温化学稳定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郝俊杰;反相微乳法合成磁性纳米颗粒及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研究量子点与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D];兰州大学;2011年
6 吕杰;纳米铝粉单质铝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杨伟勇;CdTe纳米晶的微结构及表面光电特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8 苏中华;基于量子点荧光探针测定离子的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9 施月杰;K4104镍基高温合金沉积MCrAIY涂层抗高温氧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苏静;重金属离子和无机阴离子化学探针的设计与识别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敏,俞重远,杨红波,黄永箴;有限元法分析透镜形自组织生长量子点的弹性应变场分布(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5年07期
2 徐万帮;汪勇先;许荣辉;尹端沚;;Ⅱ-Ⅵ型量子点的制备、修饰及其生物应用[J];无机材料学报;2006年05期
3 熊锦;郑一聪;曾贵华;;基于微腔中自生长量子点的量子光信息存储[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李小珠;刘益民;;在磁场中非极化束缚锂量子点的低态能谱[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6期
5 肖正凤;;量子点在荧光分析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08年08期
6 卜文斌;;磁性单量子点磁化动力学行为的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7 梁佳然;钟文英;于俊生;;量子点荧光探针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8年09期
8 陈朵朵;马璐;李立家;;量子点在生物学中的应用[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9年01期
9 唐逾;;可全彩显示的量子点材料在英国问世[J];功能材料信息;2009年02期
10 孙科伟;黄春云;;一维双量子点系统的电子隧穿及电导[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治柯;;小粒经近红外低毒水溶性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家雨;崔一平;王志兵;;胶体量子点的电致发光研究[A];第十七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年会暨“五省一市光学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原凤英;蒋最敏;陆昉;;锗硅双层量子点耦合效应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李曦;方婷婷;罗慧;王启岁;刘鹏;胡善洲;;几种不同粒径的量子点对四膜虫的作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朱俊杰;;量子点的功能化与传感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会议摘要论文集[C];2010年
6 张建奇;张智明;;利用自组装量子点系统制备W态[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李旭兵;高雨季;李治军;佟振合;吴骊珠;;量子点界面介导的巯基化合物偶联放氢反应及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1分会:光化学[C];2014年
8 张耀军;郝雄文;李倩茹;李东祥;;纳米金颗粒对碳量子点荧光发光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9 李雪;杨秋花;武玉东;常津;;一种基于高分子包覆的量子点水溶性改性方法[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刘俊庆;宋涛;张琼文;李云红;常津;;高稳定量子点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卫东;[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常丽君;[N];科技日报;2011年
3 记者 曲照贵;[N];中国化工报;2013年
4 刘牧洋;[N];光明日报;2003年
5 王全楚;[N];健康报;2005年
6 刘霞;[N];科技日报;2010年
7 记者 刘霞;[N];科技日报;2010年
8 刘霞;[N];科技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于欢;[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记者马艳红;[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民;量子点分子及量子点团簇的电子结构[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石星波;单个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及其在超高分辨率定位上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2年
3 王解兵;Ⅱ-Ⅵ族油溶性量子点的制备、修饰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何耀;性能优良水溶性量子点和量子点—聚合物纳米微球的微波辐射制备及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陈耕;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的光学性质和其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刘璇;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新体系及其分析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张韦韪;自组织量子点与量子环物理性质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刘益民;量子环、量子点及其耦合体系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7年
9 刘天才;壳核型量子点的合成及其生物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刘剑波;量子点的制备、成像及其在化学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希;量子点中杂质势约束的少体体系的电子结构[D];复旦大学;2008年
2 蒋军风;核壳结构水溶性量子点的合成与细菌检测应用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培炫;图案硅衬底上锗硅量子点生长[D];复旦大学;2009年
4 任娟;合成水溶性量子点及其作为离子探针[D];兰州大学;2009年
5 宫晓群;硒化镉量子点的合成、改性及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D];天津大学;2009年
6 王飞久;硫基半导体纳米晶或量子点的制备及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丹;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义全;单载流子在耦合量子点体系中的动力学特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永平;几个介观量子点模型的输运性质[D];山西大学;2006年
10 刘瑞麟;可用于生物检测的荧光量子点的制备及其相转移方法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近红外量子点在生物医学分析与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5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25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