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智能社会对便携设备需求不断提高,因而非易失性存储器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伴随着电子产业的迅速发展,器件工艺尺寸在不断缩小,存储容量不断增大,浮栅存储器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当务之急是研究一种低操作电压、低功耗以及高稳定性的新型存储器来取代传统的浮栅型存储器。目前,研究热点有两类存储器,一是在浮栅存储器的基础上改进的电荷俘获存储器(CTM, Charge trapping memory),二是全新结构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而电荷俘获存储器在设计思路上秉承了传统的浮栅存储器,其外围电路、存储阵列及工艺与原有的浮栅存储器基本相同,因而能与传统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工艺相兼容,同时具有低操作电压、低功耗和优良的抗疲劳性能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电荷俘获存储器由阻挡层、俘获层、隧穿层构成,其原理是利用俘获层中的缺陷来存储电荷。TAHOS(TaN/Al2O3/HfO2/SiO2/Si)是当下电荷俘获存储器研究的典型结构之一。在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材料的性质来改善存储器的性能。由于第一性原理可以避免实验制备周期长、平台要求高的缺点,所以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来分析材料的微观参数与存储器宏观性能间的物理联系。首先,研究对比了两种体系,一种是HfO2俘获层中无掺杂时的Vo4(四配位氧空位)缺陷体系,另一种是在该体系的基础上掺入替位杂质Al形成的共存缺陷体。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掺入杂质Al可以有效提高器件的数据保持特性和耐擦写性。氧空位形成能的计算结果表明掺杂后共存缺陷体系更容易形成。通过控制电荷数模拟P/E操作计算了电荷俘获能,结果显示共存缺陷体是双性俘获,对载流子的俘获能力明显增强,载流子被擦除时所需的能量变大,对载流子的保持具有重要的作用;Bader电荷分析表明共存缺陷体系,俘获的空穴与电子间电荷数之差较小,说明共存缺陷体更有利于电荷的数据保持。态密度与能带结构分析表明共存缺陷体对空穴的局域能影响较强,位于缺陷能级上的空穴被激发进入价带所需的能量变大,增强了体系的数据保持特性。通过擦写前后的结构分析和耐受性计算,得出掺入杂质Al可以提高器件的耐擦写性。其次,研究了Hf02俘获层中杂质Al与本征缺陷V03(三配位氧空位)之间距离变化对电荷保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和Vo3之间距离为2.107A,体系具有最好的数据保持特性,同时,针对掺入Al的浓度问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当Hf/Al摩尔比为1:1时,器件的写速度最快,数据保持特性最好。量子态数计算结果表明当缺陷间距为2.107A时,该体系缺陷能级上总的量子态数最大,能俘获的载流子数最多,表明此时载流子的数据保持能力最强。布局数和键长分析显示当Al和V03缺陷间距离为2.107A时,布居值最小、Al-O键长最大,通过计算体系中写入空穴后的键长大小,得出该距离下,Al-O键长的变化值最小,表明此距离下体系最稳定,对数据的保持能力最强。同时,我们模拟了五种浓度结构来研究掺杂浓度不同所引起的擦写速度的变化,确定出最优掺杂比。通过计算电荷俘获能和能带偏移值,结果表明Hf/Al摩尔比为1:1时,体系中的自由电子隧穿进入俘获层最容易,载流子的隧穿时间会缩短,能加快器件的写速度,所以该体系具有最快的写速度。在存在本征缺陷的前提下,掺入不同浓度的杂质Al,通过计算氧空位形成能和电荷俘获能发现Hf/Al摩尔比为1:1时,体系具有良好的数据保持能力。最后,对俘获层和隧穿层构成的HfO2/SiO2界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界面结合处Hf原子和Si原子形成的不饱和键是产生界面态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掺入间隙氧来减弱界面态。文中主要研究了界面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界面间隙态产生的原因及减弱的方法。DOS、PDOS以及bader电荷分析表明界面间隙态主要是由界面形成处Hf原子和Si原子出现了不饱和键而产生,研究表明通过在界面处掺入间隙氧原子可以减弱界面态,对器件的保持特性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先伟;代广珍;鲁世斌;汪家余;代月花;陈军宁;;Al掺杂对HfO_2俘获层可靠性影响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15年09期
2 周祺;;移动时代下的新兴存储技术[J];电脑与电信;2014年07期
3 邓胜华;姜志林;;F,Na共掺杂p型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14年07期
4 张培新;张冬云;黄磊;惠文彬;魏群;宋申华;;Nb掺杂LiFePO_4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3年04期
5 李健;杨延清;罗贤;金娜;李茂华;黄斌;韩明;;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复合材料界面研究中的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3年03期
6 Alexander Pronin;;相变存储器:基本原理与测量技术[J];电子设计技术;2010年06期
7 Agostino Pirovano;Roberto Bez;;面向纳电子时代的非易失性存储器[J];电子设计技术;2010年03期
8 左青云;刘明;龙世兵;王琴;胡媛;刘琦;张森;王艳;李颖_";;阻变存储器及其集成技术研究进展[J];微电子学;2009年04期
9 周益春;唐明华;;铁电薄膜及铁电存储器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09期
10 吴晓薇;郭子政;;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的原理与研究进展[J];信息记录材料;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晓杰;金属纳米晶电荷俘获型存储单元的制备及其存储效应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陈建雄;电荷陷阱型悬浮栅存储器隧穿层和存储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3 颜宁;相变存储材料Ge_xTe_(1-x)非晶结构的解析[D];湖南大学;2013年
4 刘璐;高k栅堆栈电荷陷阱型MONOS存储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汤振杰;纳米晶及纳米叠层基电荷俘获型存储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6 金林;电荷俘获型存储器阻挡层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诚;氢致纯钛弹塑性变形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赵远洋;基于Hf02的阻变存储器缺陷效应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3 陈畅;利用原子操纵技术实现金属表面单原子掺杂的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白杰;电荷俘获型存储器模型及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陈春彩;金属Cu和Fe晶格结构与热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王井舟;高速低功耗闪存关键模块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马翠;面向相变存储器测试的精密电流源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贾源泉;基于NAND FLASH的多路并行存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高美卿;无刷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数据采集与预测的研究与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
本文编号:
2408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408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