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理论及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01:12

  本文关键词: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理论及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技术是气体泄漏检测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遥测成像、快速定位及检测范围较大等显著优势。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具有更显著的远距离探测能力,可检测的光谱范围大,可检测的气体种类多,系统不需要反射背景和辐射照明等特点,得到国内外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现有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系统产品大多是制冷型红外焦平面系统,且成像波段范围一般局限于中波或长波红外波段,单一系统对于常见的气体泄漏检测难以有效覆盖。另外,目前对于采用不同技术手段,但具有相同应用目的的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并不统一,且存在不同的缺陷,不仅无法实现对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系统全面准确的性能评价,而且不同评价指标之间不具可比性,严重限制了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及系统的发展。因此,研究具有低成本、宽波段响应和相对较高灵敏度的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系统及其性能评价方法等理论和关键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分析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深入研究了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理论。研究了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的辐射传输模型,并对层辐射传输模型进行了简化;建立了气体等效黑体温差模型,仿真分析了背景温度、气体温度和气体浓度等对检测系统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仿真分析了气体单点探测模式和红外成像探测模式的特点,验证了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模式在检测速度和准确定位等方面的优势。(2)提出并研制完成了基于宽波段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的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系统,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在宽波段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组件、宽波段红外光学系统、子波段滤光片转轮以及图像处理电路等的研制基础上,首次研制完成了基于宽波段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的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实验系统,实现了宽波段红外成像以及宽波段窄光谱成像,实现了典型气体的宽波段红外成像检测。(3)研究提出基于各向异性扩散和双边滤波的气体泄漏红外图像增强方法。针对气体泄漏检测的定点监控和扫描搜索两种应用模式,分别研究提出了侧重于气体目标突出显示,提高人眼判读能力的基于各向异性扩散的气体红外图像增强算法和侧重于对气体云团微弱痕迹的细节增强显示,提高对泄漏源的定位能力的基于双边滤波的气体红外图像增强算法。两种增强算法的研究和应用,为改善人眼对气体红外图像的观察效果和等效提高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系统的灵敏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4)首次研究提出了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的最小可分辨气体浓度MRGC性能评价模型;研制成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系统的MRGC性能测试系统,实现了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系统的MRGC评价指标的测量,为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系统的性能评价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研究提出了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系统的MRGC等效测试方法,可通过常规的热成像系统MRTD测试系统和气体红外光谱数据库,完成MRGC的等效测量,简化了MRGC的测量系统和方法。本文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863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对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有效研究,在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的气体等效黑体温差模型和技术优势分析、宽波段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系统设计、气体红外图像增强方法以及检测系统的最小可分辨气体浓度性能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极大的推动了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理论、技术及系统的发展,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红外成像 气体泄漏检测 宽波段响应 图像增强 性能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21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35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5
  • 1.2 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15-31
  • 1.2.1 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简介15-17
  • 1.2.2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17-29
  • 1.2.3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29-31
  • 1.3 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研究状态分析31-33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33-35
  • 第2章 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理论研究35-56
  • 2.1 引言35
  • 2.2 气体泄漏红外成像的辐射传输模型35-39
  • 2.2.1 气体分子的振动与红外吸收35-36
  • 2.2.2 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的层辐射传输模型36-37
  • 2.2.3 层辐射传输模型的简化37-39
  • 2.3 气体等效黑体温差模型39-46
  • 2.3.1 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响应模型39-41
  • 2.3.2 气体等效黑体温差GEBTD模型建立41-42
  • 2.3.3 GEBTD模型仿真分析42-46
  • 2.4 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的模拟分析46-54
  • 2.4.1 气体扩散模拟的数学模型及其模拟工具46-48
  • 2.4.2 典型模拟分析场景的设计48-49
  • 2.4.3 单点探测器探测模式的模拟49-51
  • 2.4.4 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探测模式的模拟51-53
  • 2.4.5 两种探测模式的对比分析与讨论53-54
  • 2.5 本章小结54-56
  • 第3章 宽波段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系统的设计56-72
  • 3.1 引言56-57
  • 3.2 总体设计方案57-58
  • 3.3 关键技术分析与实现58-69
  • 3.3.1 宽波段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组件58-60
  • 3.3.2 宽波段红外光学系统60-63
  • 3.3.3 子波段滤光片及其切换装置63-66
  • 3.3.4 视频处理及系统控制电路66-69
  • 3.4 宽波段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实验系统69-70
  • 3.5 本章小结70-72
  • 第4章 基于各向异性扩散和双边滤波的气体泄漏红外图像增强算法72-89
  • 4.1 引言72-73
  • 4.2 基于各向异性扩散的气体泄漏红外图像增强算法73-81
  • 4.2.1 P-M方程和FAB方程73-74
  • 4.2.2 各向异性扩散方程的求解74-76
  • 4.2.3 各向异性扩散特性分析76-77
  • 4.2.4 图像帧间差分及积分的应用77
  • 4.2.5 K均值聚类分析77-78
  • 4.2.6 算法结构与处理流程78-79
  • 4.2.7 算法处理结果79-81
  • 4.3 基于双边滤波的气体泄漏红外图像增强算法81-88
  • 4.3.1 双边滤波算法82-83
  • 4.3.2 BF&GLCE方法83-84
  • 4.3.3 BF&GLCE方法的特点84-87
  • 4.3.4 BF&GLCE方法的增强结果87-88
  • 4.4 本章小结88-89
  • 第5章 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系统的MRGC性能评价方法89-103
  • 5.1 引言89
  • 5.2 MRGC性能评价方法89-96
  • 5.2.1 MRGC的定义及测量方法90-92
  • 5.2.2 MRGC测量系统设计92-93
  • 5.2.3 乙烯MRGC的测量及结果分析93-96
  • 5.3 MRGC等效测试评价方法96-101
  • 5.3.1 MRTD模型分析96-97
  • 5.3.2 MRGC模型建立97-98
  • 5.3.3 MRGC等效测试评价方法的定义98-99
  • 5.3.4 MRGC等效测试评价的模拟分析99-100
  • 5.3.5 MRGC等效测试评价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100-101
  • 5.4 本章小结101-103
  • 结论与展望103-108
  •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103-105
  • 论文创新性成果105
  •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105-108
  • 参考文献108-11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118-120
  • 致谢120-122
  • 作者简介1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红外成像装置[J];红外;2003年09期

2 于滟文;;运动目标的计算机红外成像仿真[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02期

3 高;;可用夹子夹上去的红外成像器[J];红外;2009年07期

4 孙玉铭;李世诚;;国外红外成像寻的器技术的装备与发展[J];舰船电子工程;2009年06期

5 R.A.Aguilera ,郑明山;先进的红外成像寻的器计划[J];半导体光电;1985年04期

6 ;到2019年,红外成像和热成像市场将达52.19亿美元[J];红外;2014年07期

7 顾聚兴;里德伯原子加快红外成像速度[J];红外;2000年09期

8 王永寿;红外成像装置的开发动向[J];飞航导弹;2001年05期

9 陆斌;防空导弹红外成像环境的动态图像制作方法[J];激光与红外;2003年04期

10 李春林,齐怀琴,王崇;红外成像林火监测报警车载指挥系统的研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清川;;微梁传感红外成像及合金剪切带研究中的实验力学[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2 张青川;陈大鹏;伍小平;;光学读出微梁阵列非制冷红外成像[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修大朋;衣同胜;贾峰;;高速红外成像跟踪器的设计与实现[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魏建强;;红外成像器通用测试技术及标准设备概述[A];第三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第三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A];第三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佳徽;蒋亚东;罗凤武;章睿;;一种便携式非制冷红外成像设备电路系统设计[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刘海洋;陈勇;章兰英;;空间目标的红外成像仿真研究[A];'2008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范晋祥;杨建宇;;军用红外成像探测跟踪技术发展趋势与新技术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张志刚;程腾;高杰;毛亮;张青川;;利用消杂散光的偏振光技术提高光学读出红外成像的检测灵敏度[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武征;张永辉;杨建军;;红外成像测量系统稳定跟踪设计[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A 光电系统总体技术专题)[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洞察秋毫 化险为夷[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2 冉涌 高磊;省电力公司全面推广红外成像测温检修[N];山西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延斌;“火眼金睛”是怎样炼成的?[N];科技日报;2014年

4 北京中医药大学 李洪娟;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可助中医诊断[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家琨;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理论及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章野;地面目标的红外成像仿真及多光谱成像真实感融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江照意;典型目标场景的红外成像仿真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卓志敏;红外成像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寇小明;红外成像观测系统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罗来邦;末敏弹简易红外成像起爆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7 屈惠明;红外成像电子学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吴健雄;无基底焦平面阵列的红外成像优化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刘志刚;红外成像点目标的检测与识别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10 杨广立;微机械反射式光读出非制冷红外成像阵列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鑫;海天背景下大型舰船红外成像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马丽娜;红外成像目标检测与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3 苏冠华;红外成像目标识别跟踪算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4 陈菲;地面场景的红外成像仿真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何浩东;高速红外成像跟踪处理器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彭弘铭;红外成像与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陆培科;地面目标的红外成像跟踪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周旭;虚拟空间环境构建及红外成像仿真[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瑶;基于红外成像的海上搜救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10 李鹏;非制冷红外成像设计与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气体泄漏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理论及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66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8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