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平面反射阵和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研究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7-03-25 23:13

  本文关键词:宽带平面反射阵和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研究及其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平面反射阵和频率选择表面可以有效调控天线的辐射特性和散射特性,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在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和深空探测领域。宽带平面反射阵和宽带频率选择表面一直是电磁场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设计一种宽带平面反射阵,提出基于亚波长分形结构的宽带频率选择表面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基于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的设计方法,提出和设计机械可重构的极化转换器,可实现线极化到左旋圆极化、右旋圆极化以及不同工作频带的线极化之间的转换。基于各向异性超表面设计了三种反射型极化转化器,可实现多频带多极化转换。本文旨在研究宽带平面反射阵和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的理论和综合设计方法,以及在高增益天线和新型极化旋转器等领域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第一章基于阵列天线理论和几何理论总结了三种反射型阵列天线的空间延迟相位的计算方法。三种补偿相位的计算方法可以统一应用于设计平面反射阵,这为平面反射阵天线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提出基于双共形环单元的宽带反射阵天线。通过改变双共形单元的物理尺寸,可以实现高达550°的相位覆盖范围。由于双共形金属环单元具有较多自由度,通过优化设计可以获得较为线性的相位曲线。同时,可以用较小的单元尺寸覆盖360°相移,即实现单元小型化。因此,此单元具有较好的极化稳定性和角度稳定性。更重要的是该平面反射阵具有宽带特性,其1dB带宽可达到20%,可应用在无线通信领域解决覆盖盲区问题,也可用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第三章提出一种基于天线滤波天线概念的多层频率选择表面。提取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的等效电路模型,其中Minkowski分形贴片和Minkowski分形缝隙结构均属于非谐振结构,分别等效为并联电容和并联电感,中间层的薄介质基板等效为J/K变换器。论文对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的等效电路进行简化,并得到耦合滤波器原型,并使用滤波器理论综合此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的电参数。与传统的频率选择表面设计方法相比,基于等效电路模型的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综合设计方法更加高效快速,通过电参数确定其拓扑结构参数。理论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均证实了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综合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这为宽带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的分析与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章基于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的综合设计方法,提出一种新型机械可重构的极化转换器。以亚波长金属贴片阵列、栅格线以及薄介质基板组成的频率选择表面,通过级联多层频率选择表面展宽其工作频带。通过引入微扰技术,在两个正交方向上分别产生不同的幅度响应和相位响应。众所周知,当电磁波的幅度和相位差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获得想要的电磁波极化状态。论文研究了理想情况和实际仿真情况下(无限阵列)的轴比理论计算方法,以及与有限阵列的仿真结果和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并对上述结果之间出现的差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此极化转换器可灵活实现不同极化状态之间的转换,且具有较宽的工作带宽和极化与角度稳定性。该极化可重构转换器可用于卫星通信中,解决因电磁波穿过电离层而产生的法拉第效应。第五章提出三种基于各向异性超表面(anisotropic metasurface)的反射型多频带多极化转换器,由于各向异性超表面在两正交方向的幅度响应和相位响应都各不相同,因此可实现极化状态的转换,即线极化到正交线极化、线极化到左旋圆极化和右旋圆极化的转换。所提出各向异性超表面可调控电磁波的极化状态。第一种是单层超薄高选择性极化转换器,单元贴片大小决定其工作频段,切角大小可以调节其矩形系数,即带外下降沿的陡峭程度;第二种多带多极化转换器是在第一种极化转换器基础上进行设计研究,通过增加切角贴片实现多带多极化转换特性;第三种是超宽带极化转换器,通过三层叠加获得多谐振特性进而展宽极化转换的工作频带,获得宽带极化转换器。阵列仿真结果与单元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完全吻合。仿真结果也验证了三种各向异性表面的多带多极化转换器可实现不同极化状态之间的重构。
【关键词】:宽带 平面反射阵天线 多层频率选择表面 可重构极化转换器 等效电路综合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82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符号对照表15-16
  • 缩略语对照表16-20
  • 第一章 绪论20-3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2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0-31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31-34
  • 1.3.1 研究工作31-32
  • 1.3.2 内容安排32-34
  • 第二章 阵列的基本理论和应用34-60
  • 2.1 引言34-36
  • 2.2 反射阵天线36-51
  • 2.2.1 反射阵基本工作原理36-38
  • 2.2.2 补偿相位计算方法38-46
  • 2.2.3 典型的相位补偿单元46-49
  • 2.2.4 宽带/多带技术49-51
  • 2.3 传输阵天线51
  • 2.4 频率选择表面51-58
  • 2.4.1 频率选择表面工作机理及应用51-56
  • 2.4.2 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综合方法56-58
  • 2.5 极化转换器58-59
  • 2.6 本章小结59-60
  • 第三章 基于双谐振共形环的宽带平面反射阵研究60-76
  • 3.1 引言60-61
  • 3.2 双谐振共形环单元设计61-67
  • 3.2.1 单元结构61-62
  • 3.2.2 单元参数分析62-66
  • 3.2.3 平面反射阵的应用66-67
  • 3.3 谐振共形环平面反射阵设计67-74
  • 3.3.1 5×7阵列设计70-71
  • 3.3.2 9×9阵列设计71-74
  • 3.4 本章小结74-76
  • 第四章 多层亚波长分形频率选择表面的综合和设计76-92
  • 4.1 引言76-77
  • 4.2 基于分形结构的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的工作原理和设计77-85
  • 4.2.1 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的拓扑结构77-80
  • 4.2.2 三阶频率选择表面的等效电路图的简化步骤80-81
  • 4.2.3 三阶频率选择表面的综合过程81-85
  • 4.3 综合计算、理论仿真以及实测结果85-90
  • 4.3.1 综合计算85-86
  • 4.3.2 理论仿真86-89
  • 4.3.3 实验测量89-90
  • 4.4 本章小结90-92
  • 第五章 基于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的极化转换器的设计92-114
  • 5.1 引言92-93
  • 5.2 研究目标93-94
  • 5.3 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94-98
  • 5.3.1 拓扑结构94-95
  • 5.3.2 工作原理95-98
  • 5.4 PRC单元的仿真分析和轴比的理论计算98-106
  • 5.4.1 PRC单元特性98-101
  • 5.4.2 轴比计算理论101-106
  • 5.5 阵列仿真和实验结果及其讨论106-112
  • 5.5.1 全波仿真PRC阵列特性106-108
  • 5.5.2 TE和TM极化轴比稳定性108
  • 5.5.3 测量反射系数和轴比108-112
  • 5.5.4 仿真和测量方向图对比112
  • 5.6 本章小结112-114
  • 第六章 基于各向异性超表面的多带多极化转换器114-130
  • 6.1 引言114-115
  • 6.2 工作原理115-116
  • 6.3 各向异性超表面高选择性极化转换器116-121
  • 6.3.1 拓扑结构116-117
  • 6.3.2 单元仿真分析117-120
  • 6.3.3 阵列仿真分析120-121
  • 6.4 各向异性超表面多带多极化转换器121-124
  • 6.4.1 拓扑结构121
  • 6.4.2 单元仿真分析121-122
  • 6.4.3 阵列仿真分析122-124
  • 6.5 各向异性超表面宽带极化转换器124-128
  • 6.5.1 拓扑结构124
  • 6.5.2 单元仿真分析124-127
  • 6.5.3 阵列仿真分析127-128
  • 6.6 本章小结128-130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130-134
  • 7.1 研究结论130-131
  • 7.2 研究展望131-134
  • 参考文献134-150
  • 致谢150-152
  • 作者简介152-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国辉;张桐;李宛露;吴群;顾学迈;;一种具有高稳定度的新型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36期

2 张桐;王晓鲁;李宛露;高前超;杨国辉;;基于十字形的改进新型频率选择表面[J];微波学报;2010年S2期

3 乔学增;李姣;李昱科;骆兴芳;;一种可调复合单元频率选择表面的设计[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4 马金平,焦永昌,毛乃宏,陈国瑞;圆环单元频率选择表面的优化设计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5 李颖;张立军;王德禹;;带通型频率选择表面的分析与设计[J];船海工程;2007年02期

6 贾宏燕;高劲松;冯晓国;孙连春;;一种新型组合单元频率选择表面[J];光学学报;2008年08期

7 强海霞;蒋立勇;李相银;;一种旋绕型频率选择表面的传输特性分析[J];光电技术应用;2009年01期

8 孙艳军;董连和;陈宇;冷雁冰;;频率选择表面的分析方法和仿真技术研究[J];红外;2010年03期

9 高劲松;王珊珊;冯晓国;徐念喜;赵晶丽;陈红;;二阶Y环频率选择表面的设计研究[J];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10 徐念喜;高劲松;梁凤超;赵晶丽;冯晓国;;利用电场与磁场耦合制备微型化频率选择表面[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强;闫敦豹;袁乃昌;付云起;;频率选择表面的有限元分析[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2 姜荣;逯贵祯;张锋;李艳霏;;螺旋结构频率选择表面的吸波特性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鲍峻松;伍瑞新;钱祖平;杨帆;项阳;;随机分布电阻贴片构成的频率选择表面吸波特性研究[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4 宫玉松;杜彪;许安民;;四频段频率选择表面的设计[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5 杨红玉;龚书喜;张鹏飞;查锋涛;谭瑞;;高频率稳定性的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张桐;王晓鲁;李宛露;高前超;杨国辉;;基于十字形的改进新型频率选择表面[A];2010年全国电磁兼容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李珂;李旭蕾;侯新宇;张澎;;可重构微单元频率选择表面结构的分析与设计[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8 史为民;章文勋;;准三维频率选择表面的分析[A];1989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C];1989年

9 林宝勤;张辉;袁乃昌;;谱域法分析含单轴各向异性介质衬底的频率选择表面[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6年

10 李松坡;廖斌;;基于超材料的频率选择表面的研究[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郑书峰;频率选择表面的小型化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张建;有限大频率选择表面及其在雷达罩上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左钰;新型三维频率选择结构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徐欣欣;频率选择表面吸波特性的直接图解法分析与优化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永久;宽带平面反射阵和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研究及其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许戎戎;基于集总元件加载和分形结构的多频频率选择表面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7 孟凡计;用三维谱域法分析频率选择表面的电磁特性[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方春易;厚屏频率选择表面设计及工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秀芝;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良翼;有源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分析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2 吴建华;基于频率选择表面结构的太赫兹吸波器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刘颖;基于组合单元的频率选择表面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方舟;毫米波带通频率选择表面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李颖;带通型频率选择表面的分析与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李沐;一种双波段频率选择表面结构单元的设计与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李婧;新型频率选择表面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经纬;宽通带的频率选择表面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王立超;频率选择表面设计与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成凯;频率选择表面的宽带及多频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宽带平面反射阵和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研究及其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67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8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