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SOI高压LDMOS器件模型与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6 05:24
【摘要】:SOI(Silicon On Insulator,绝缘体上硅)高压LDMOS(Lateral Double-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tor,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具有低功耗、高频率、高集成度等特点,广泛用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如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智能家电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相比厚层SOI LDMOS,薄层SOI LDMOS具有良好的工艺兼容性和较少的寄生效应。因此,薄层SOI高压LDMOS在功率集成电路,特别是功率开关和驱动集成电路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背栅偏置的原因,薄层SOI P型高压LDMOS器件的特性受到严重影响,相比N型器件,其RESURF(REduced SURface Field,降低表面电场)效应被抑制,较难实现高的耐压。同时受到介质层电场限制,SOI高压LDMOS器件击穿电压很难突破600 V,阻碍了其在更高电压的集成电路中的应用。目前国际上研究集中在3μm以上厚层SOI高压LDMOS,对1.5μm以下的薄层SOI高压LDMOS鲜有研究,尤其是P型LDMOS(PLDMOS)。迄今的研究,大部分耐压模型针对厚层SOI高压LDMOS,对薄层SOI高压LDMOS也涉及较少。本文基于电场调制理论,研究了薄层SOI高压LDMOS背栅效应及耐压特性,建立了背栅耐压模型和超薄SOI横向线性变掺杂(Variation of Lateral Doping,VLD)LDMOS耐压模型,并提出两类新的器件结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SOI PLDMOS背栅耐压模型。针对SOI PLDMOS固有的背栅效应,提出了背栅耐压模型,给出背栅穿通击穿的判据。模型揭示了SOI高压PLDMOS背栅穿通机理,得到背栅电压、n阱浓度和pf区结深之间的关系。当穿通击穿判据条件满足时,背栅穿通击穿就会发生。该背栅模型适用于所有SOI PLDMOS,具有普适性。同时基于背栅模型,对1.5μm厚SOI PLDMOS耐压特性进行分析,优化结构参数,使其避免发生背栅穿通。实验结果显示SOI PLDMOS在背栅电压-200 V时,击穿电压达到329 V。2.提出超薄层SOI高压VLD NLDMOS耐压模型。针对超薄层SOI高压VLD NLDMOS,提出了耐压模型,给出器件的RESURF条件。基于介质场增强理论,采用超薄漂移区来提高硅临界击穿电场,从而提高击穿电压。基于RESURF条件,对器件耐压和比导通电阻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超薄层SOI高压VLD NLDMOS的漂移区厚度约为0.15μm,器件耐压达到644 V,比导通电阻为24.1Ω·mm2。3.提出两类新的器件结构。基于上述SOI高压器件纵向耐压机理,提出了两类新的器件结构。第一类从增加器件纵向耐压出发,提出了三种新器件:T-RESURF型SON LDMOS、PSUB型SOI VLD LDMOS和界面电荷岛型SOI LDMOS。相比传统SON结构,T-RESURF型SON LDMOS在保持相同耐压同时,比导通电阻降低了40.8%。第二类提出一种U型槽栅SOI MOSFET,利用积累层来降低比导通电阻,相比常规槽栅结构,比导通电阻降低了83%,突破硅极限。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386
【图文】:

示意图,器件结构,薄层,漂移区


第二章 薄层 SOI 高压 LDMOS 背栅模型和特性 2-17 所示为薄层 SOI NLDMOS 器件的结构示意图[108]。器件利用辅助耗尽漂移区,通过调节漂移区的浓度和长度,在提高关态耐导通电阻,从而缓解了 BV 与 Ron,sp的矛盾关系。此外,漂移区与一步促进了漂移区的耗尽。源端和漏端均采用金属场板或多晶场移区的表面电场分布,提高器件耐压。漏端引入缓冲层n-buffer,缘出现电场尖峰,同时降低 kirk 效应。器件采用全介质隔离,不应和漏电流,而且该技术与厚场氧工艺相兼容,工艺实现简便、

示意图,器件结构,薄层,漂移区


第二章 薄层 SOI 高压 LDMOS 背栅模型和特性 2-17 所示为薄层 SOI NLDMOS 器件的结构示意图[108]。器件利用辅助耗尽漂移区,通过调节漂移区的浓度和长度,在提高关态耐导通电阻,从而缓解了 BV 与 Ron,sp的矛盾关系。此外,漂移区与一步促进了漂移区的耗尽。源端和漏端均采用金属场板或多晶场移区的表面电场分布,提高器件耐压。漏端引入缓冲层n-buffer,缘出现电场尖峰,同时降低 kirk 效应。器件采用全介质隔离,不应和漏电流,而且该技术与厚场氧工艺相兼容,工艺实现简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星弼,杨功铭;横向结构深结功率MOSFET漂移区的优化设计[J];微电子学;1988年04期

2 管小进;王子欧;帅柏林;;DDDMOS特性研究与建模[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年03期

3 李琦;王卫东;赵秋明;晋良念;;薄型双漂移区高压器件新结构的耐压分析[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2年02期

4 杨坤进;汪德文;;逆导型非穿通绝缘栅双极晶体管仿真[J];半导体技术;2013年07期

5 冯银宝;;双漂移区离子注入毫米波雪崩二极管[J];半导体情报;1972年01期

6 张琳娇;杨建红;刘亚虎;朱延超;;短漂移区静电感应晶体管的特性研究[J];半导体技术;2013年03期

7 ;简讯[J];半导体情报;1974年06期

8 吴秀龙;陈军宁;柯导明;孟坚;;高压LDMOS功耗的分析[J];半导体技术;2006年10期

9 文燕;;LDMOS模型设计及参数提取[J];电子与封装;2012年07期

10 唐本奇,王晓春,高玉民,罗晋生;RESURF 二极管的低温优化模型[J];电力电子技术;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冯松;高勇;杨媛;;1100V IGBT结构参数的分析[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寿国;罗小蓉;李肇基;张波;;阶梯厚度漂移区SOI新结构耐压分析[A];四川省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专委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郭宇锋;蹇彤;徐跃;王志功;;一种具有阶梯漂移区的新型SOI横向耐压结构[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郭宇锋;王志功;;阶梯厚度漂移区SOI横向高压器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卓;薄层SOI高压LDMOS器件模型与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琦;薄漂移区横向高压器件耐压模型及新结构[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3 孟坚;LDMOS的可靠性和温度特性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4 范杰;高压低导通电阻SOI器件模型与新结构[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成建兵;横向高压DMOS体内场优化与新结构[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俊宏;高介电常数材料在功率器件上的应用研究与新器件的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杨文伟;SOI RESURF原理研究及SOI LDMOS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年

8 高珊;复合栅多阶梯场极板LDMOS电学特性的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吴丽娟;电荷型高压SOI器件模型与新结构[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蒋华平;隔离型和隧道型RC-IGBT新结构与耐压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凡一;600V FS结构IGBT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王骁玮;高K介质槽型功率MOS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郑禄达;单片开关电源控制芯片中横向高压功率器件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为;1200V RC Trench IGBT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杨骋;6500V IGBT设计及动态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范远航;新型低阻可集成SOI横向功率器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黄示;硅基横向功率器件耐压新技术—漂移区形状调制技术[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8 王小波;基于SOI的600V NLDMOS器件结构设计及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刘全旺;SOI阶梯掺杂LDMOS的设计与实验[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10 王龙;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导通电阻和温度特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7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757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d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