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信道状态信息的中继信道容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3 17:41
   在许多情况下,信道可能是时变的或处于不同的状态,发送节点或接收节点可以获取关于信道状态的信息,从而提高信道的容量。这种具有信道状态信息的信道模型可以表示多个通信问题,例如,在认知无线通信系统中,随机信道状态可以表示主用户的发送信号,而具有信道状态信息的节点可视为具有认知能力的次级用户,次级用户节点如何设计相应的编译码技术消除或降低主用户间通信对次级用户造成的干扰以提高次级用户间通信的信息码率对提高频谱利用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发送节点具有信道状态信息的信道容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此外,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给节点间的协作提供了条件,如何设计具有较低复杂度的高性能的协作策略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具有信道状态信息的中继信道的容量,主要从中继协作策略和编译码方案角度进行研究,对本文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对于高斯多跳线性中继信道,中继节点每一时隙的发送信号是其当前时隙及之前所有时隙接收信号的线性组合,得到了这类高斯多跳线性中继信道的容量,并证明了在一定的条件下高斯多跳线性中继信道的容量可以等效为一个“单字母”表示的优化问题,而该优化问题的解与分时放大转发(Time-Sharing Amplify-and-Forward,TSAF)中继策略的可达码率的形式相同。针对此“单字母”优化问题,本文给出了迭代算法对TSAF的可达码率进行计算,数值仿真的结果表明当多跳中继信道每一跳的信道增益变化较大时,TSAF的可达码率与信道容量接近。对于多跳中继信道而言,虽然采用译码前传(Decode-and-Forward,DF)中继策略能够达到信道的容量,但TSAF不需要中继节点进行复杂的编译码运算,它的复杂度与传统的放大转发(Amplify-and-Forward,AF)中继策略复杂度相当,远低于DF的复杂度。因此,TSAF中继策略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一类节点处理能力有限、传输功率受限、节点一般通过多跳链路通信、每一跳的信道增益变化较大的无线网络能很好实现可达码率与复杂度的折中。对于一类具有信道状态信息的离散无记忆正交中继信道,源节点到中继节点间的信道与源节点、中继节点到目的节点间的信道相互正交,且分别依赖于独立的随机信道状态,设源节点和中继节点已知信道状态信息,本文分别研究了源节点和中继节点非因果已知信道状态信息和因果已知信道状态信息两种情况下信道的容量。当源节点和中继节点非因果已知信道状态信息时,采用部分译码前传(Partial-Decode-and-Forward,PDF)中继策略和协作的GP(Gel’fand-Pinsker)编码得到了该信道的容量下界,并证明了对于一类半确定的正交中继信道,所得到的容量下界是紧的,即,得到了这一类具有信道状态信息的半确定正交中继信道容量的确切表示。当源节点和中继节点因果已知信道状态信息时,基于PDF中继策略和Shannon策略得到了信道容量的下界。对于受到加性干扰的高斯正交中继信道,本文将离散无记忆正交中继信道所得到的容量结果扩展到了高斯信道,信道状态表示了节点所受到的加性干扰。分别针对源节点和中继节点非因果已知信道状态信息和因果已知信道状态信息两种情况研究了信道的容量。当源节点和中继节点非因果已知信道状态信息时,采用协作的脏纸编码和PDF中继策略,得到了信道容量的表达式,并且所得到的信道容量与不受额外干扰的正交中继信道的容量相同,信道所受到的加性干扰被完全消除。当源节点和中继节点因果已知信道状态信息时,基于广义的脏纸编码和PDF中继策略仅得到了信道容量的下界。然而,当中继节点的平均发送功率足够大且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本文得到了信道容量的确切表示。当源节点和中继节点因果已知信道状态信息时,本文还通过信道可达码率的数值仿真说明了中继节点在消除干扰和信息协作传输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最后研究了具有信道状态信息的双向中继信道的容量。双向中继信道受到两个独立的加性干扰,信道状态表示了节点所受到的加性干扰,信道中的部分节点分别已知了部分的信道状态信息。根据各节点已知信道状态信息的不同,本文考虑了三种情况:(1)两个用户节点分别已知其中一个干扰的信息;(2)其中一个用户节点和中继节点分别已知其中的一个干扰的信息;(3)中继节点已知了全部的干扰信息。在以上三种情况下,已知信道状态信息的节点可利用已知的信道状态信息消除部分的干扰,从而实现对干扰的“预消除”。采用嵌套的晶格码和计算转发中继策略,分别得到了这三种情况下信道容量区域的Qg界:(1)当两个用户节点分别已知其中一个干扰时,容量区域Qg界与割集外界的间隙小于1比特;(2)当用户节点1和中继节点分别已知其中一个干扰时,用户节点1消息的码率R1与容量上界的间隙小于1比特,而用户节点2消息的码率R2与容量上界的间隙小于1/2比特;(3)当中继节点已知全部的干扰时,容量区域Qg界与割集外界的间隙小于1/2比特。
【学位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N911.2
【部分图文】:

模型图,广播信道,模型


户间存在链路时,接收用户可以通过它们间的对于存在接收用户协作的广播信道,Dabora[1播信道的容量区域,该容量区域严格大于没有协的存在双向协作的广播信道而言,Dabora 得到路的一般性广播信道的容量区域的Qg界要比 (即,所有的接收用户均需译码的消息),当仅切的容量表达式,而当存在双向的协商链路时ao 等[21]研究了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问题,在 MIMO 广播信道中,通过接收用户间多用户协作具有多个输入,仅有一个输出的多用户信道,

多址接入,信道模型,广播信道


21C 。对于存在接收用户协作的广播信道,Dabor化广播信道的容量区域,该容量区域严格大于没有一般的存在双向协作的广播信道而言,Dabora 得作链路的一般性广播信道的容量区域的Qg界要比消息(即,所有的接收用户均需译码的消息),当了确切的容量表达式,而当存在双向的协商链路和 Mao 等[21]研究了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协作问题,在 MIMO 广播信道中,通过接收用户中的多用户协作常指具有多个输入,仅有一个输出的多用户信道接入信道作为基本模型。多址接入信道的基本模1nX

模型图,干扰信道,模型


格包含了 Cover 在文献[29]中所得到的可达区域。然是未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反馈协作可以增用户协作,当多个用户使用同一频段同时发送信号时,来干扰。传统的解决干扰的方法包括:采用正交的复用等;或将干扰信号当做噪声处理。显然,这的关联,因此,均非最优。在对干扰信道的研究究中,得到了很多关于干扰信道容量的结果,也出了相互干扰的用户间通过协作提高信道容量的如何最佳利用无线频谱资源提供了思路。干扰信1nX1nY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源;;中继信道Chong-Motani-Garg容量界的前向解码可达性(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9年01期

2 张俊凯;;中继信道保密性能研究[J];信息技术;2010年01期

3 袁文文;郑宝玉;岳文静;;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双向中继信道估计[J];信号处理;2012年01期

4 朱松;王文博;程昱;彭木根;;异构与同构协同中继信道容量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宋沈煜;陈文;;多接入中继信道中的单中继选择[J];信息技术;2012年04期

6 邓志祥;王保云;郎非;;一类有信道状态的半确定性正交中继信道的容量[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年11期

7 邓志祥;王保云;郎非;马亚燕;;一类高斯脏纸正交中继信道的容量[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8 王文益;吴仁彪;梁军利;;正交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及资源分配[J];电子学报;2010年04期

9 肖小潮;王臣昊;郑宝玉;;多普勒域上稀疏的双向中继信道估计[J];信号处理;2012年05期

10 袁妍;赵君喜;;噪声相关高斯双天线中继信道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进利;何晨;蒋铃鸽;;多源多中继信道容量分析[A];2010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路姗;李颖;;双向中继信道的联合Turbo译码-网络编码算法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古金凤;赵生妹;;协作中继信道的容量分析和功率控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邓志祥;具有信道状态信息的中继信道容量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石金晶;基于量子中继信道的量子安全通信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3 朱松;基于Nakagami-m模型的协同中继性能分析与增强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陈紫强;解码前传半双工中继信道下基于LDPC码的协作编码方案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刘建权;双向中继信道中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蔡曦;非正交多址中继信道复数域网络编码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詹奇聪;喷泉码与极化码的改进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恩民;基于SWIPT的MIMO中继信道传输策略优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2 张进军;双向无线中继信道MIMO-PNC信号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张晓青;无线中继信道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鲍静;带广义反馈的中继信道的可达安全速率与编码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张元龙;无线中继信道下的网络空时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袁妍;噪声相关高斯双天线中继信道的可达速率和容量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7 邱爱珍;无线中继信道上的降噪转发策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贯荣;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双向中继信道估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路姗;Turbo码在无线双向中继信道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顾雅娟;中继信道容量分析和LDPC编码协作与卫星通信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11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811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4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