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结构光纤的气体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8 15:37
   微结构光纤也被称为光子晶体光纤(当光纤中的孔周期排列时),由沿着整个光纤长度方向排列的空气孔组成,提供许多传统光纤不能提供的新功能。由于独特的几何结构,微结构光纤的特殊性能在传感应用中展现出了杰出的潜力。本文从理论和实验方面研究了利用微结构光纤的气体传感器,并设计和分析了利用微结构光纤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实现折射率和温度的传感。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气体传感器在理论上,我们分析了亚波长悬浮纤芯的微结构光纤在气体传感领域的应用。对光纤参数和材料折射率对传感器的相对灵敏度,有效模场面积和限制损耗的影响做了分析。确定了该光纤发展成为具有高灵敏度,大有效模场面积和低损耗的气体传感器的可能。在实验上,我们利用光子带隙型微结构光纤和波分复用器,设计了一个三点探测的乙炔气体传感器,选用乙炔气体的三个吸收峰:1530.371nm、1532.830和1536.712nm,实现同时探测了三个气体室的气体吸收光谱。2.折射率传感器我们提出了基于六孔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折射率传感器,该光纤的大孔非常方便进行镀膜和分析物的填充的操作,分析了光纤材料折射率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我们研究了基于暴露芯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分析了该传感器在探测分析物的折射率从1.33到1.42范围内的传感特性。为了解决在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存在的相位匹配和分析物填充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基于D型空芯的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并分析了纤芯的空气孔对传感器在波长,振幅和相位下检测的灵敏度的影响。3.温度传感器我们提出了利用六孔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温度传感器。光纤孔内镀银膜或填充银线,利用较大热-光系数的混合液体(乙醇和氯仿)作为传感介质,获得了较高的温度灵敏度。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P21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传感器的原理与分类
        1.1.1 外置式光纤传感器
        1.1.2 内置式光纤传感器
    1.2 微结构光纤
        1.2.1 折射率引导型微结构光纤
        1.2.2 光子带隙型微结构光纤
    1.3 微结构光纤在传感领域的应用
        1.3.1 物理传感器
        1.3.2 生物化学传感器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折射率引导型微结构光纤气体传感器
    2.1 光纤气体传感器原理
    2.2 常见的光纤气体传感器
        2.2.1 单模光纤气体传感器
        2.2.2 D型光纤气体传感器
        2.2.3 锥型光纤气体传感器
        2.2.4 纳米线光纤气体传感器
        2.2.5 微结构光纤气体传感器
    2.3 悬浮芯光纤气体传感器
        2.3.1 悬浮芯光纤气体传感器设计与模拟
        2.3.2 光纤结构对传感器相对灵敏度的影响
        2.3.3 光纤结构对传感器有效模场面积的影响
        2.3.4 光纤结构对传感器限制损耗的影响
        2.3.5 本节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子带隙型微结构光纤气体传感器
    3.1 光子带隙型微结构光纤气体传感器原理
    3.2 光子带隙型微结构光纤气体传感研究
        3.2.1 光纤的结构和参数
        3.2.2 气体室的设计
        3.2.3 乙炔气体检测
        3.2.4 乙炔气体多点检测
        3.2.5 本节小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4.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
    4.2 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4.3 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4.4 六孔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4.4.1 结构设计与模拟
        4.4.2 结果与分析
        4.4.3 本节小结
    4.5 暴露纤芯的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4.5.1 结构设计与模拟
        4.5.2 结果与讨论
        4.5.3 本节小结
    4.6 D型空芯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4.6.1 结构设计与模拟
        4.6.2 结果与讨论
        4.6.3 本节小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温度传感器
    5.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温度传感器原理
    5.2 六孔微结构光纤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温度传感器
        5.2.1 结构设计与模拟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本节小结
    5.3 填充银线的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温度传感器
        5.3.1 结构设计与模拟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本节小结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冬冬;佘江波;王丽莉;彭波;;微结构光纤生化传感器研究进展[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2 傅恩生;微结构光纤[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3年03期

3 崇英哲,任晓敏;微结构光纤—新型光通信媒质[J];光通信研究;2004年02期

4 胡明列,王清月,栗岩锋,王专,倪晓昌,柴路,张志刚,章若冰,侯蓝田,李曙光,周桂耀;非均匀微结构光纤中超连续光的产生和传输[J];中国激光;2004年05期

5 胡明列,王清月,栗岩锋;微结构光纤的有限元分析计算法[J];中国激光;2004年11期

6 陈伟,李进延,李诗愈,李海清,蒋作文,成煜;微结构光纤的制造工艺研究[J];光通信研究;2005年03期

7 陆洋,张冶金,杨四刚,彭小舟,陈向飞,谢世钟;多极化方法研究微结构光纤特性[J];半导体光电;2005年03期

8 李曙光,周桂耀,邢光龙,侯蓝田,王清月,栗岩锋,胡明列;微结构光纤中超短激光脉冲传输的数值模拟[J];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9 郭巍;周桂耀;侯蓝田;韩颖;刘艳云;李秋菊;;微结构光纤的制备及其技术进展[J];光通信技术;2006年01期

10 刘艳云;侯蓝田;李秋菊;韩颖;刘兆伦;郭巍;;相干背散射法测量微结构光纤中的光子局域化[J];中国激光;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郑娟娟;侯蓝田;周桂耀;侯峙云;李曙光;邢广忠;;微结构光纤中光子局域化现象[A];第十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蒋作文;李进延;李诗愈;陈伟;李海清;;微结构光纤结构设计和制备技术的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耿慧;熊飞;刘洋;胡威;;微结构光纤的色散特性及其最新进展[A];2012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优秀论文专辑[C];2012年

4 王丽莉;;微结构聚合物光纤规模化制造与应用技术最新研究进展[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罗文勇;李诗愈;陈伟;殷江明;莫琦;胡福明;;FTTH用微结构光纤的精确研制与性能研究[A];第九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郑龙;张霞;施雷;高静;马会芳;黄永清;任晓敏;;基于金纳米层的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巍;微纳光子学若干关键器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栾楠楠;基于微结构光纤的气体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3 冀玉领;微结构光纤中的模间干涉及光腔的模式耦合[D];燕山大学;2005年

4 王伟;色散平坦微结构光纤理论设计及四波混频特性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宋学鹏;微结构光纤非线性特性的理论及其实验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6 吴志芳;微结构光纤模式控制机理和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7 杨绩文;微结构光纤设计及其稀土掺杂放大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吴婧;微结构光纤的传输特性和传感解调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婷婷;基于功能材料填充的微结构光纤特性调控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10 王超;基于高频等离子体法制备掺镱微结构光纤及其特性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司英;锥形微结构光纤基本特性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2 杨春雪;基于偶氮材料填充的微结构光纤传感器件研究[D];南开大学;2015年

3 周会丽;色散平坦微结构光纤及器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4 郑龙;新型微结构光纤设计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刘艳云;微结构光纤的参数测试与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6 郭巍;关于微结构光纤制备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7 王超;微结构光纤激光器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8 马景瑞;微结构光纤制备工艺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7年

9 卫艳芬;基于微结构光纤的全光2R再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10 张睿lm;微结构光纤中非线性效应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2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832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6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