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喷墨打印制备QLED器件的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8 10:32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是一种新兴的无机纳米晶体自发光技术,由于材料的纳米尺寸效应,量子点(QDs)不仅可以产生R、G、B三基色且光谱半峰宽窄至28 nm,可实现很高的色纯度。随着喷墨打印制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产业技术的突破,采用相同制程的QLED显示技术正在成为开发下一代大尺寸新型显示面板技术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对于喷墨打印制备QLED器件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打印过程中还存在着层间溶剂侵蚀问题、墨水在膜层上的铺展问题、空穴传输材料体系不完善及层间界面问题,上述因素严重影响了喷墨打印QLED器件的性能。此外,要实现全溶液法制备QLED器件还需要进行顶电极的溶液法制备以替代真空蒸镀电极,摆脱QLED器件制备对高真空环境的依赖。为了解决上述的喷墨打印QLED器件中所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重点完成了以下三方面创新性工作:1.本论文将已在产业中应用的具有高空穴迁移率的聚合物空穴传输材料poly(9,9-dioctylfluorene-alt-N-(4-sec-Butyl phenyl)-diphenylamine(TFB)与本团队设计合成的交...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喷墨打印制备QLED器件的关键技术研究


图1.1?(a)第一个QLED器件采用的两种器件结构及(b)电致发光光谱A??在量子点结构优化方面,最初的CdSe量子点结构还是采用的CdSe纯核的??

曲线,配体,油酸,硫醇


子来替代油酸酯长链配体,以此来调节优化PbS?(硫化铅)量子点之间的距离,??从而优化了电荷注入/传输和激子辐射复合之间的平衡。Shen等人114]用1-辛硫醇??替换了蓝光量子点中的油酸配体,由于降低了点对点距离,较短的1-辛硫醇配体??改善了从聚合物空穴传输层到量子点层的空穴注入以及电子在量子点薄膜内的??传输。这些优点导致蓝光QLED器件具有 ̄2.6?V的低启亮电压和最大12.2%的??外量子效率(EQE),与使用油酸配体的QLED器件相比;最大外量子效率增加??了约70%,如图1.2所示。??(a)???e?(b)8l?14??|;:;?_^^::|?|4.?/^\-2!??-1〇'?:1〇°"?2-???i10.?_—_Jn??2?3?4?5?10°?101?102?1?03?1?0^??V?(V)?L?(cd/m2)??图1.2?Shen等人采用油酸配体和1-辛硫醇配体的QLED器件的(a)J-V-L曲线以及(b)EQE-??L-CE曲线丨14丨。??在QLED器件结构优化方面,最初的器件结构中量子点层不仅作为发光层,??3??

曲线,器件,曲线,有机材料


D器件的器件能级结构示意图岡。??2008年,Stouwdam等人[21】发现使用ZnO纳米晶体可以作为QLED器件的??电子传输层,同时使用有机材料p〇ly(9-vinylcarbazole)?(PVK)作为空穴传输层,??这样发光层与电荷传输层均可以使用溶液法进行制备。ZnO纳米晶体分散在异??丙醇中,这样在旋涂ZnO时就不会对下层的量子点层造成破坏。尽管制备得到??的QLED器件的效率很低,甚至不及不使用ZnO的器件,但是ZnO的引入使得??器件的启亮电压降低了?2?V左右(如图1.5所示),这说明ZnO与QD之间的电??子注入势垒很校于是,从那时起,研宄者们开始采用这种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混杂的QLED器件结构。??(a)?1?〇〇?—I—I—'—I—?—I—>——)—■ ̄—I—1—3?(b)? ̄1?'?I?'?i?'?t?1?I?1??P??015?.臣?'??E?—〇—NoZnO??互? ̄20?nm?ZnO??二?no?ZnO?./?Z?一?—t*—?32?nm?ZnO??嘗?1°::以:認,/?,?'??i?#?/?I?/?—叫??§?.?S?/?LU?.?f??|?1?/?!???0.05-?j??i?/?/?:?|??°-1i?'?2???4?"'e???/?1?10?'?12?」0.00Li???U?U?0?20?40?60?80?100??Bbs?⑵?Current?Density?(mA/cm2)??图1.5?Stoimdam等人制备的使用ZnO以及不使用ZnO的QLED器件的(a)L-V曲线和??(b)CE-J曲线1川。??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Full-color quantum dots active matrix display fabricated by ink-jet printing[J]. Congbiao Jiang,Lan Mu,Jianhua Zou,Zhiwei He,Zhenji Zhong,Lei Wang,Miao Xu,Jian Wang,Junbiao Peng,Yong Cao.  Science China(Chemistry). 2017(10)



本文编号:2943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943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0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