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
发布时间:2021-04-23 09:32
选择性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一个显著而重要的特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译介,是学界讨论选择性传播现象客观存在的主要论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选择性传播,是“侧重性选择”与“共识性选择”的统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就是被中国人民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从包括朱执信在内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各有侧重的译介,到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最终由无产阶级政党的具体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但是,学界在早期传播史研究中,存在以朱执信最终并未信仰马克思主义为由而质疑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作用和贡献。这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传播主体的界定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研究是否具有自觉意识性两方面的争议上。为此,需要从选择性传播的“传播”概念进行重新理解,从传播主体译介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去考察其自觉意识性的问题。以传播学理论理解选择性传播的“传播”概念,会产生传播效果在表述上的矛盾。因为五四运动时期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阶段,但是对于当时参与译介、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朱执信等人,又基于其最终未能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不认可其行为...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一)选择性传播是“侧重性选择”与“共识性选择”的辩证统一
(二)关于传播主体及其自觉意识性的争议
(三)以朱执信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二、关于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的研究综述
(一)学术史梳理
(二)研究现状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个人选择与价值观念:以马克思的精神交往论为基础
一、学界研究早期传播时理解的“传播”无法解决选择性传播问题
(一)早期传播史研究有关“传播”的理解
(二)早期传播史研究中理解“传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三)早期传播史关于“传播”的研究存在问题
二、马克思精神交往论意义上的“传播”
(一)词的考据:马克思是否使用现代传播学意义的“传播”
(二)内涵的共通:马克思的精神交往论与现代传播学意义的“传播”
(三)用马克思的精神交往论理解选择性传播的“传播”的原因
三、精神交往论的启示:价值观念对个人选择的直接影响
(一)个人选择的判断依据是价值观念
(二)影响价值观念形成的三个因素
(三)从精神交往论看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
第二章 辛亥革命时期: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介
一、译介的内容
(一)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成就
(二)《共产党宣言》与阶级斗争理论
(三)《资本论》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
二、国家需要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特殊表现
(一)国家需要:从“维新”“立宪”到“反满”
(二)解决国家问题的选项:从“反满”“立宪”到“共和”
(三)解决国家问题的附加问题:作为“社会革命”的社会主义
三、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选择性译介的原因
(一)在众多社会主义学说里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作选择性译介的原因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求对选择性译介的决定作用
第三章 民国初建时期: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失掉兴趣”
一、聚焦对“开明专制”与“暴民政治”的理论批判
(一)批判“开明专制”论
(二)批判“暴民政治”论
(三)探讨国民程度是否适合实行“民主共和”
二、国家需要在民国初建时期的特殊表现
(一)国家需要:“民主共和”制度能否救国的试验
(二)解决国家问题的选项:坚持“共和”还是暂行“专制”
(三)“社会革命”让位于“政治革命”
三、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失掉兴趣”的原因
(一)朱执信专注于“政治革命”的原因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使朱执信转移了对“社会革命”的关注
(三)民国初建时期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第四章 五四运动时期:朱执信重新以阶级斗争理论思考中国社会问题
一、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思考中国社会问题
(一)重提马克思主义
(二)运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国际国内问题
(三)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提出中国社会改造方案
二、国家需要在五四运动时期的特殊表现
(一)国家需要: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二)解决国家问题的选项:“向西方学习”、“中国本位”、糅合
(三)社会主义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选择
三、朱执信重提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一)重提马克思以及深化阶级斗争认识的原因
(二)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保留的原因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重提马克思主义的双重作用
第五章 意识形态幻象: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选择性传播的深层原因
一、自觉意识性、选择性传播与意识形态幻象
(一)自觉意识性与选择性传播的关系
(二)选择性传播与意识形态幻象的关系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作用建构了意识形态幻象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辅助作用
(三)近代中国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三、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选择性传播的贡献、局限与特点
(一)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选择性传播的贡献
(二)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选择性传播的局限
(三)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选择性传播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赋人权”的中国话语阐释及其蕴含的古代人权思想[J]. 吕怡维.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2]特殊与普遍:意识形态的生成何以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生成论的再阐释[J]. 鲍金. 哲学动态. 2018(08)
[3]《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以《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和传播为视角[J]. 王刚.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8(03)
[4]左翼人际传播网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扩散——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为中心[J]. 邢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5]创造性阐释: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跨语际实践——以瞿秋白的《社会哲学概论》和《现代社会学》为例[J]. 路宽. 中共党史研究. 2018(01)
[6]思想的阴影:西方传播学古希腊渊源的批评性考察[J]. 单波,侯雨.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12)
[7]从三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论朱执信对近代中国社会道路的探索[J]. 何伟楠.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7(05)
[8]穿越意识形态幻象:论民主革命派的阶级属性[J]. 何伟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9]民本思想的历史逻辑及其现代价值[J]. 林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03)
[10]历史、现实与超越: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必然规律[J]. 张建国.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本文编号:3155083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一)选择性传播是“侧重性选择”与“共识性选择”的辩证统一
(二)关于传播主体及其自觉意识性的争议
(三)以朱执信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二、关于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的研究综述
(一)学术史梳理
(二)研究现状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个人选择与价值观念:以马克思的精神交往论为基础
一、学界研究早期传播时理解的“传播”无法解决选择性传播问题
(一)早期传播史研究有关“传播”的理解
(二)早期传播史研究中理解“传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三)早期传播史关于“传播”的研究存在问题
二、马克思精神交往论意义上的“传播”
(一)词的考据:马克思是否使用现代传播学意义的“传播”
(二)内涵的共通:马克思的精神交往论与现代传播学意义的“传播”
(三)用马克思的精神交往论理解选择性传播的“传播”的原因
三、精神交往论的启示:价值观念对个人选择的直接影响
(一)个人选择的判断依据是价值观念
(二)影响价值观念形成的三个因素
(三)从精神交往论看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
第二章 辛亥革命时期: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介
一、译介的内容
(一)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成就
(二)《共产党宣言》与阶级斗争理论
(三)《资本论》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
二、国家需要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特殊表现
(一)国家需要:从“维新”“立宪”到“反满”
(二)解决国家问题的选项:从“反满”“立宪”到“共和”
(三)解决国家问题的附加问题:作为“社会革命”的社会主义
三、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选择性译介的原因
(一)在众多社会主义学说里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作选择性译介的原因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求对选择性译介的决定作用
第三章 民国初建时期: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失掉兴趣”
一、聚焦对“开明专制”与“暴民政治”的理论批判
(一)批判“开明专制”论
(二)批判“暴民政治”论
(三)探讨国民程度是否适合实行“民主共和”
二、国家需要在民国初建时期的特殊表现
(一)国家需要:“民主共和”制度能否救国的试验
(二)解决国家问题的选项:坚持“共和”还是暂行“专制”
(三)“社会革命”让位于“政治革命”
三、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失掉兴趣”的原因
(一)朱执信专注于“政治革命”的原因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使朱执信转移了对“社会革命”的关注
(三)民国初建时期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第四章 五四运动时期:朱执信重新以阶级斗争理论思考中国社会问题
一、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思考中国社会问题
(一)重提马克思主义
(二)运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国际国内问题
(三)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提出中国社会改造方案
二、国家需要在五四运动时期的特殊表现
(一)国家需要: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二)解决国家问题的选项:“向西方学习”、“中国本位”、糅合
(三)社会主义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选择
三、朱执信重提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一)重提马克思以及深化阶级斗争认识的原因
(二)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保留的原因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重提马克思主义的双重作用
第五章 意识形态幻象: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选择性传播的深层原因
一、自觉意识性、选择性传播与意识形态幻象
(一)自觉意识性与选择性传播的关系
(二)选择性传播与意识形态幻象的关系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作用建构了意识形态幻象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辅助作用
(三)近代中国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三、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选择性传播的贡献、局限与特点
(一)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选择性传播的贡献
(二)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选择性传播的局限
(三)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选择性传播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赋人权”的中国话语阐释及其蕴含的古代人权思想[J]. 吕怡维.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2]特殊与普遍:意识形态的生成何以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生成论的再阐释[J]. 鲍金. 哲学动态. 2018(08)
[3]《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以《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和传播为视角[J]. 王刚.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8(03)
[4]左翼人际传播网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扩散——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为中心[J]. 邢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5]创造性阐释: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跨语际实践——以瞿秋白的《社会哲学概论》和《现代社会学》为例[J]. 路宽. 中共党史研究. 2018(01)
[6]思想的阴影:西方传播学古希腊渊源的批评性考察[J]. 单波,侯雨.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12)
[7]从三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论朱执信对近代中国社会道路的探索[J]. 何伟楠.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7(05)
[8]穿越意识形态幻象:论民主革命派的阶级属性[J]. 何伟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9]民本思想的历史逻辑及其现代价值[J]. 林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03)
[10]历史、现实与超越: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必然规律[J]. 张建国.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本文编号:3155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3155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