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集约用地标准设计方法与支持工具研发

发布时间:2017-05-08 10:18

  本文关键词:城镇集约用地标准设计方法与支持工具研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将城镇建设用地标准与土地集约利用工作进行关联是城镇经济可持续与城市宜居共同发展的突破口。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用地标准值范围的确定缺少科学技术依据,城镇集约用地标准设计方法还不够完善。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建设用地利用背景,以集约用地思想和相关理论为支撑,构建城镇集约用地标准体系,并研究标准设计方法。基于政策、人口、经济、地域、行业和其他等因素的影响,以集约利用原则、约束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多元控制原则、完整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为依据,结合中国现有用地分类研究提出集约利用的城镇用地分类,根据不同用地类型和集约利用的目的选择集约用地标准指标,形成一套集约用地标准体系。接着用数学模型和定性定量分析法,从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合理性、城镇人口规模、城镇建筑景观演变和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等方面探讨城镇集约用地标准设计的基础研究,结合空间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人体空间尺度法、调查法、特尔斐法等,设计适应不同空间区域的集约用地标准值范围确定的方法,形成专家论证法、历史时空演绎法、调查法、多元控制法和量体裁衣法,并将不同类型的指标与各个设计方法进行匹配。然后基于GIS二次开发技术研发城镇集约用地标准设计支持工具。为实现城镇集约用地标准快速设计、用地标准内容查询、已有用地标准验证、集约用地标准实现情况提供服务。并建设集约用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数据库,为实现智慧城市的土地资源管理方法提供支持。研究最后以济南市为例,收集其2001年和2011年城镇地籍数据、统计年鉴等资料,按照本研究设计的集约用地标准设计方法和研发的支持工具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反应了济南市建成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还实现了指标标准值范围设计,并用设计结果与用地情况进行了实证。集约用地标准设计方法为用地标准值范围的确定提供客观参考依据。依照标准设计流程和方法因地制宜的设计城镇集约用地标准,使土地使用标准体系完善,让用地方式有据可依,结合支持工具验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情况与标准情况差异,优化城镇土地资源的配置,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缓解城镇土地供需矛盾,从而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控制建设用地增长,保障宜居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镇土地集约利用 用地标准 标准设计方法 多元控制 宜居城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TP311.5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1章 引言13-3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6
  • 1.1.1 研究背景13-14
  • 1.1.2 研究意义14-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5
  • 1.2.1 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16-20
  • 1.2.2 关于标准设计方法的研究20-23
  • 1.2.3 关于集约用地系统与工具研发的研究23-24
  • 1.2.4 存在问题24-25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25-27
  • 1.3.1 研究目的25-26
  • 1.3.2 研究内容26-27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27-30
  • 1.4.1 研究思路27-28
  • 1.4.2 技术路线28-30
  • 1.5 本章小结30-31
  • 第2章 理论基础31-47
  • 2.1 基本概念阐述31-34
  • 2.1.1 土地集约利用31-34
  • 2.1.2 集约用地标准设计34
  • 2.2 基础理论34-41
  • 2.2.1 报酬递减规律理论35-36
  • 2.2.2 集约化变量理论36-37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37-38
  • 2.2.4 宜居城市理念38
  • 2.2.5 地租理论38-39
  • 2.2.6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39-40
  • 2.2.7 需求层次理论40
  • 2.2.8 顶层设计思想40-41
  • 2.2.9 智慧城市理念41
  • 2.3 技术方法基础41-46
  • 2.3.1 空间分析法41-42
  • 2.3.2 多元统计分析法42-43
  • 2.3.3 人体空间尺度法43
  • 2.3.4 调查法43-44
  • 2.3.5 特尔斐法44-45
  • 2.3.6 工具研发方法45-46
  • 2.4 本章小结46-47
  • 第3章 城镇集约用地标准体系构建47-73
  • 3.1 集约用地标准影响因素47-53
  • 3.1.1 政策因素48-50
  • 3.1.2 人口因素50-51
  • 3.1.3 经济因素51-52
  • 3.1.4 区域因素52-53
  • 3.1.5 行业因素53
  • 3.1.6 其他因素53
  • 3.2 构建原则53-55
  • 3.2.1 集约利用原则54
  • 3.2.2 约束性原则54
  • 3.2.3 以人为本原则54
  • 3.2.4 多元控制原则54-55
  • 3.2.5 完整性原则55
  • 3.2.6 可行性原则55
  • 3.3 城镇用地分类55-67
  • 3.3.1 用地分类需求分析56-57
  • 3.3.2 用地分类依据57-63
  • 3.3.3 用地分类结果63-67
  • 3.4 标准体系构建方法67-72
  • 3.4.1 标准指标选择分析68-70
  • 3.4.2 集约用地标准典型指标体系70-72
  • 3.5 本章小结72-73
  • 第4章 城镇集约用地标准设计基础与方法73-117
  • 4.1 集约用地标准设计预备73-74
  • 4.2 标准设计基础研究74-92
  • 4.2.1 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合理性分析74-79
  • 4.2.2 城镇人口规模预测79-80
  • 4.2.3 城镇建筑景观演变分析80-87
  • 4.2.4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87-92
  • 4.3 集约用地标准设计方法92-114
  • 4.3.1 专家论证法93-95
  • 4.3.2 历史时空推演法95-103
  • 4.3.3 调查法103-107
  • 4.3.4 多元控制法107-109
  • 4.3.5 量体裁衣法109-114
  • 4.4 用地标准设计方法匹配114-115
  • 4.4.1 标准设计方法比较114-115
  • 4.4.2 设计方法与指标匹配115
  • 4.5 本章小结115-117
  • 第5章 集约用地标准设计支持工具研发117-126
  • 5.1 需求分析117
  • 5.2 工具总体设计117-118
  • 5.3 工具详细设计118-121
  • 5.3.1 工具体系结构119
  • 5.3.2 工具功能模块119-121
  • 5.4 数据库建设121-122
  • 5.4.1 数据库建设思想121
  • 5.4.2 数据库建设需求分析121
  • 5.4.3 数据库设计121-122
  • 5.5 工具实现122-125
  • 5.5.1 工具研发关键技术和方法122-123
  • 5.5.2 工具研发结果123-125
  • 5.6 本章小结125-126
  • 第6章 济南市集约用地标准设计126-157
  • 6.1 济南市概况126-129
  • 6.1.1 自然地理条件126-127
  • 6.1.2 社会经济条件127-128
  • 6.1.3 土地利用状况128-129
  • 6.2 数据来源与处理129-132
  • 6.2.1 数据获取129-130
  • 6.2.2 数据处理130-132
  • 6.3 济南市集约用地标准设计基础研究132-148
  • 6.3.1 济南市建设用地结构合理性分析132-133
  • 6.3.2 济南市人口规模预测133-134
  • 6.3.3 济南市城市景观演变分析134-142
  • 6.3.4 济南市城市建设用地评价142-148
  • 6.4 济南市集约用地标准设计案例与工具使用148-156
  • 6.4.1 研究区用地分类149-150
  • 6.4.2 用地标准实证研究150-153
  • 6.4.3 指标标准范围设计153-156
  • 6.5 本章小结156-157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157-160
  • 7.1 研究结果与结论157-159
  • 7.1.1 研究结果157-158
  • 7.1.2 研究结论158
  • 7.1.3 主要创新点158-159
  • 7.2 研究展望159-160
  • 致谢160-162
  • 参考文献162-174
  • 附录174-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志亮;;坚持四个结合抓节约集约用地 推动四个转变促转型跨越发展[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1年04期

2 王广华;刘长虹;;菏泽市土地“双保工程”探讨[J];电子制作;2013年20期

3 徐莉;;杭长高速公路杭州段工程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研究[J];科技传播;2010年13期

4 张秋荣;;节约集约用地促进长吉图规划纲要实施[J];科技传播;2013年19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勇;;浅谈如何推进农村集约用地[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升远;;坚持科学发展观,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左春生;;节约集约用地新制度探讨[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4 陈剑清;;提高土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措施[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九个全国“土地日”: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论文集[C];2009年

5 王大业;;关于对白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几点建议[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小勇;;浅谈如何推进农村集约用地[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黄林俊;;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徐小峰;;节约集约用地,转变发展方式[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二十个全国“土地日”: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 集约用地论文集[C];2010年

9 陈玮;;论集约用地与产业集聚[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姜晶;;创新用地理念 高效集约用地[A];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瑞林;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科学发展[N];新华日报;2005年

2 高扬邋郑茜;集约用地:科学发展的良方[N];安阳日报;2007年

3 樊志全;完善集约用地的保障机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吴岗 王文昭;陕西节约集约用地力求突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5 李东凯;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6 廖永林 作者系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司长;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7 刘振国邋贺正;调动全社会力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8 刘振国邋贺正;湖南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9 刘慧;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土地供求矛盾的根本出路[N];经济日报;2007年

10 市委常委 常务副市长 詹吉有;坚持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N];酒泉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春璐;城镇集约用地标准设计方法与支持工具研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智亮;广州市番禺区节约集约用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冯应斌;重庆市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王礼志;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效果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韩玉;安徽省高速公路节约集约用地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5 邓容华;先导区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审批体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汤怀志;河南省高速公路集约用地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陈宏望;长沙先导区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及建议[D];湖南大学;2014年

8 郑巧玲;基于节约集约用地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永为;兰州市公路集约用地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李汉敏;基于节约集约用地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城镇集约用地标准设计方法与支持工具研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0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350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d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