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次外延的p型栅GaN基增强型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

发布时间:2021-12-12 10:21
  p-GaN栅增强型HEMT(p-GaNE-HEMT)作为高频高效的中低压功率电子器件的一种优选方案,目前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认可。提高器件的阈值电压、降低其导通电阻率、实现稳定可靠的栅控性能仍是p-GaN E-HEMT的研究重点。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二次外延技术,可以在图形化的AlGaN/GaN异质结构上(AlGaN势垒层栅区薄、非栅区厚)外延出p-GaN栅结构,有助于实现更高的阈值电压、更低的导通电阻率等优异性能。本文围绕二次外延p-GaN E-HEMT的器件仿真与设计、p-GaN的二次外延生长、器件工艺开发、以及器件性能测试等展开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利用Silvaco仿真软件对p-GaNE-HEMT的基本性能、耐压特性以及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从物理机制角度深入地理解器件性能的影响因素及规律。仿真给出了与实际器件结果相当的基本性能;分析了关态下器件电场分布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发现源场板的长度、场板介质厚度基本只影响GaN中的水平电场分布,而GaN缓冲层中的缺陷类型与浓度则同时影响水平电场和垂直电场的分布;采用OFF-ON切换、脉冲模式...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二次外延的p型栅GaN基增强型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


图1.1电能的输送与应用??

电子器件,电力,器件,物理


mit??Si?Limit??a>?w??^??5?臞?I?〇/?/??7?.?〇〇?;?/??名?W?^?°?^?GaN?Limit????Y?°?▲?/?/??〇?i?Z?m?#?i?/?/??i?————口[/——??-〇J???Z?A?★?/??10?100?1000?10000??Breakdown?Voltage?(V)????S■鼸?Si?SJ??Si?IGBT?O?SiC?a?GaN?HEMT?★GaN?Systems??图1.2?Si、SiC和GaN的物理极限及当前研究水平??增强型是电力电子器件安全工作的关键要求,即在高压工作时,器件即使失??去栅控的状态下也是安全的,不会导致系统的烧毁。这就要求电力电子器件必须??是增强型的(enhancement-mode,也称nonnally-off),即器件的阈值要在0V以上。??然而,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器件设计阈值要求更高一些,主要因素包括:1)M1S??和MOS结构中由界面态充放电会导致阈值漂移[14-16];?2)器件发热和所处环??境温度的提升会导致增强型Vth的负向漂移[17]:?3)栅极控制电压随机噪音所带??来的阈值抖动[18]。目前电动汽车中所使用的Si-IGBT阈值设计在5?V以上,主??要是基于以上考虑。典型Si-IGBT从室温升到150?°C后,可能由于本征载流子??的激发,阈值电压下降了接近2?V。而相应增强型GaN器件的阈值只下降了?0.5??V;目前报道的GaN基MIS-HEMT由于存在大量的深能级界面态,最多能导致??将近2?V的阈值移动[19,?20];如果系统设计时预留0.5?V的栅

技术方案


sonic为代表的则采用的是“p-GaN二次外延生长法(Re-growth??method),先生长至AlGaN厚势垒层,然后将栅极区的AlGaN刻蚀掉,再放入??MOCVD中重新二次外延生长AlGaN/p-GaN[60,?65]。还有一种是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Hao等人采用的氢离子钝化法[66,?67]:在非栅极区??域的p-GaN注入H离子以钝化Mg,使非栅极区域的2DEG恢复构成导电通道。??(a)?(c)??P-GaN-次外延?非棚区S离子iiX??图1.3?p-GaN?E-HEMT的三种主要技术方案??三种p型栅制备技术方案有着不同的核心问题。P-GaN?—次外延方案中,??AlGaN在栅区和非栅区具有相同的厚度和A1组分,为了得到较高的阈值电压,??通常需要厚度薄(10-20?nm)、A1组分较低(20?25?%)的AlGaN势垒层,因为??此条件下2DEG浓度较低(常在7 ̄9?x?l〇12/cm2)之间;但非栅区较低的2DEG??浓度会增加器件的导通电阻率。而且非栅区较薄的AlGaN势垒层导致2DEG很??容易受表/界面态、p-GaN中Mg扩散等情况的影响,使得其在导通电阻率和阈值??电压之间需要折中考虑,综合性能很难提高。采用p-GaN二次外延方案,可以利??6??


本文编号:3536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3536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0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