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中缺陷及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半导体中缺陷及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的半导体器件是利用半导体材料中电子的电荷性质性来完成特定功能的电子器件,而半导体器件的性质取决于材料中杂质和缺陷的种类、浓度分布等性质的控制,因此,研究半导体材料中的缺陷对电子电荷性质的影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然而,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当半导体器件减小到纳米尺寸之后将会失去很多宏观特性,特别是器件的热噪声严重影响了器件的性能,也消耗了能源,这时电子自旋特性的利用却变得十分重要,它可以降低器件的能耗,消除热噪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门新的学科—半导体自旋电子学产生了,因此研究半导体材料中电子的自旋极化行为也是当前一个十分热门的课题。在对半导体材料自旋注入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半导体层与磁性层形成的界面缺陷以及半导体层中的掺杂对于半导体中电子的自旋注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界面缺陷及掺杂对半导体自旋注入的影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论文围绕几种半导体中的缺陷以及这些缺陷对半导体材料中的电子的电荷性质及自旋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了本征缺陷、表面缺陷及掺杂对半导体材料CdTe和InN中电子的电荷导电能力及导电类型的影响,解释了实验上关于CdCl2退火使CdTe薄膜导电能力增强以及利用离子注入法将Ba或Zn离子注入InN薄膜中使InN薄膜体内实现p型导电的实验现象;论文还研究了Si表面形成的二聚体缺陷对Si的费米面处电子的自旋极化行为的影响,为利用Si表面畸变使费米面处电子自旋发生极化提供了理论指导。论文取得了如下重要结果:1)研究了CdTe中的稳定缺陷组态。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核心层CdTe薄膜内比较容易形成Cd空位(Vcd),形成能较小,稳定价态为-2价,是使CdTe薄膜成为p型导电的主要原因。反位替换缺陷Tecd也比较容易在CdTe薄膜中形成,但是它在薄膜中引入的缺陷能级比较靠近薄膜能隙的中间位置,成为了载流子的复合中心,减少了载流子的寿命。2)研究了CdCl2退火过程中杂质C1离子在p型CdTe薄膜内的的稳定组态。Cl离子主要替代Te离子(CITe)与VCd形成复合缺陷ClTe-VCd。另外,CdTe薄膜在高温经CdCl2退火处理后的降温过程是非热平衡过程时,复合缺陷ClTe-VCd的浓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升高,并在温度为350 K左右完全形成了复合缺陷ClTe-VCd。而如果CdTe薄膜的降温过程是热平衡过程,那么复合缺陷ClTe-VCd的浓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温度下降达300 K左右时,CdTe薄膜内已没复合缺陷ClTe-VCd的形成。因此,热平衡的降温过程不利于复合缺陷ClTe-VCd的形成。3)研究了用离子注入方法将Ba或Zn离子注入进InN薄膜中,引入p型导电的机制。当Ba或Zn离子注入InN薄膜中时,由于InN薄膜表面有多余的电子,这些电子将Ba或者Zn离子引入的空穴补偿掉了,使得InN薄膜表面仍呈现n型掺杂。然而,随着Ba或Zn离子向InN体内的扩散,表面多余电子对空穴的补偿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时,空穴对InN薄膜的导电能力起了主导作用,呈现出p型导电的特性。4)研究了Si中电子自旋极化行为。Si中费米面处电子具有自旋极化行为的关键因素是获得适当的Si表面二聚体原子的间距。纯净的Si中,由于稳定的二聚体原子间距较小,Si材料费米面处的电子不呈现自旋极化的现象。在LaMnO3/Si体系中,由于界面处Mn原子与Si原子之间具有库仑吸引力,表面Si原子向Mn原子方向移动,使得稳定的二聚体原子间距增大,并导致MnO2层中位于费米面之上的自旋向上态进入到了Si中,由于Si晶体的自旋向下态在费米面处有能隙,这就使得Si晶体中费米面处电子自旋处于完全极化的状态,该结果对于基于锰氧化物-Si半导体的自旋电子学器件来说具有很重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计算 半导体 缺陷 电子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30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33
- 1.1 固体缺陷9-14
- 1.1.1 固体缺陷的类型10-11
- 1.1.2 固体缺陷的模拟计算11-14
- 1.2 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的研究14-26
- 1.2.1 自旋注入的研究15-21
- 1.2.2 基于硅的自旋电子学的发展21-26
- 1.3 论文选题意义26-27
- 参考文献27-33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33-47
- 2.1 密度泛函理论33-38
- 2.1.1 Hartree-Fock方程33-35
- 2.1.2 Hohenberg-Kohn定理35-37
- 2.1.3 Kohn-Sham方程37-38
- 2.2 密度泛函理论的数值计算方法38-42
- 2.3 第一性原理的应用42-44
- 参考文献44-47
- 第三章 CdTe和InN中缺陷及电荷导电行为的研究47-73
- 3.1 研究背景47-50
- 3.2 CdTe薄膜中本征缺陷和掺杂的研究50-63
- 3.2.1 计算方法及结构模型50-53
- 3.2.2 本征缺陷与掺杂对CdTe薄膜性质的影响53-63
- 3.3 InN薄膜中Ba或Zn掺杂的研究63-66
- 3.3.1 计算方法及结构模型63-64
- 3.3.2 Ba或Zn掺杂对InN薄膜性质的影响64-66
- 3.4 小结66-69
- 参考文献69-73
- 第四章 Si中缺陷及自旋极化行为的研究73-93
- 4.1 研究背景73-75
- 4.2 计算方法及结构模型75-78
- 4.3 Si衬底自旋极化行为的研究78-86
- 4.4 掺杂对Si衬底自旋极化行为的影响86-90
- 4.5 小结90-91
- 参考文献91-93
- 第五章 总结93-95
- 博士期间成果95-97
- 致谢97-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勇;;掺杂ZnO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11期
2 袁娣;罗华峰;黄多辉;;C掺杂实现p型AlN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3 刘慈仁;雷敏生;;ZnO第一性原理计算中两种赝势方法之比较[J];江西科学;2006年06期
4 汝强;胡社军;邱秀丽;;第一性原理计算锐钛矿型TiO_2电子结构及力学性能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郝军华;吴志强;王铮;金庆华;李宝会;丁大同;;加压下ZnO结构相变和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计算物理;2010年05期
6 赵慰;赵永华;刘晓辉;何力新;;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包在GPU集群上的加速[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4年08期
7 贾伟;王进;韩培德;党随虎;迟美;刘旭光;许并社;;AlN(10-10)表面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材料导报;2007年06期
8 郭连权;刘嘉慧;宋开颜;张金虎;马贺;武鹤楠;李大业;;晶体Si能带的密度泛函及第一性原理计算[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吕泉;黄伟其;王晓允;孟祥翔;;Si(111)面上氮原子薄膜的电子态密度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分析[J];物理学报;2010年11期
10 邵秀琴,朱俊,赵伟;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硅单空位缺陷[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忠庆;Renata Wentzcovitch;;高温高压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新方法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丽军;张小超;樊彩梅;贾金田;梁镇海;韩培德;;纳米钛酸镍材料结构模拟及第一性原理计算[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罗晓光;李金平;张幸红;韩杰才;董善亮;;第一性原理计算氯化钠型过渡金属硼化物的弹性性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灏;蒋锋;周永西;梁云烨;R.Note;H.Mizuseki;Y.Kawazoe;;分子电子学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英文)[A];量子电荷和自旋输运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董锦明;翁红明;Y.Kawazoe;T.Fukumura;M.Kawasaki;;磁光效应和材料磁光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A];量子电荷和自旋输运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秦敬玉;厉瑞艳;杨磊;;基于逆蒙特卡罗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联合的Fe-B-Si非晶结构分析[A];第三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姚超;吴忠庆;;第一性原理计算高温高压下Magnesite的状态方程、弹性、波速和密度[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1:深部高压结构、过程及地球物理响应论文集[C];2014年
8 张乔丽;袁大庆;张焕乔;范平;左翼;郑永男;K.Masuta;M.Fukuda;M.Mihara;T.Minamisono;A.Kitagawa;朱升云;;P在α-Al_2O_3中电场梯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A];第十四届全国核结构大会暨第十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论文摘要[C];2012年
9 侯士敏;;纳电子器件电学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A];2005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赵宪庚;;院长致辞[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2年版)[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好;铁基超导体的晶体化学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并辅助探索新型超导材料[D];浙江大学;2015年
2 朱慧平;半导体中缺陷及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3 杨军;导电性超硬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何建平;钛酸锶钡结构及其极化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冯页新;二维碳基材料的催化特性和生长: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6 孙博;金属表面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9年
7 邵斌;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选定磁性体系[D];南开大学;2013年
8 许立芳;新型硼碳化合物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9 胡振們;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STM相关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赵宏健;稀土钙钛矿氧化物结构、磁性与多铁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烨;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M_3AX_2相材料的点缺陷[D];兰州大学;2015年
2 李婷婷;铍和氧化铍电子、弹性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宁夏大学;2015年
3 陈浩;压力场中锗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实验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琼;锰基双钙钛矿化合物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韬奇;掺杂氧化锌的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计算[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吕昕;铜基过渡金属团簇物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7 史阿曼;掺杂ZnO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马雪;5d过渡金属二氮化物力学性能和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倪玉凤;高温高压下ZnO物理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春林;新型超硬ReB_2材料物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半导体中缺陷及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6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35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