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类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4-02-24 02:22
有损陷门函数(lossy trapdoor function,简记为LTDF)是由 Peikert和Waters在会议STOC 2008上正式定义的。有损陷门函数中包含了两族不可区分的函数。一类即是常见的单射函数。在这类函数中,利用陷门就可以有效的求逆;另一类即是有损的函数。有损函数的值域范围比定义域的范围要小,且有损函数不可以求逆。同时,Peikert和Waters给出了一个有损陷门函数的一般化的定义:All-But-One(ABO)有损陷门函数。在ABO有损陷门函数中,每一个函数都有一个额外的输入,这个输入被称之为分支。在这些分支中只有一个有损分支,其他的都是单射分支。Peikert和Waters证明了利用有损陷门函数、ABO有损陷门函数和一个一次强签名方案可以构造一个选择密文攻击安全的公钥加密方案。变色龙ABO有损陷门函数是ABO有损陷门函数的一种扩展形式,在会议PKC 2011上,Junzuo Lai等人利用变色龙ABO有损陷门函数构造了高效的选择密文攻击安全的公钥加密方案。All-But-Many(ABM)有损陷门函数是有损陷门函数和ABO有损陷门函数的一种扩展形式。它是Ho...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有损陷门函数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成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基本符号
2.2 基本概念
2.3 有损陷门函数
第三章 改进的RSA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 相关概念介绍
3.3 基于改进的RSA算法的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
3.3.1 改进的RSA算法
3.3.2 具体构造
3.4 改进的RSA有损陷门函数的应用
3.4.1 基于iRSA-LTDF的全域哈希签名方案的构造
3.4.2 基于iRSA-LTDF的盲签名方案的构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色龙All-But-One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相关概念介绍
4.3 变色龙ABO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
4.3.1 一般构造
4.3.2 具体构造
4.4 身份基有损陷门函数
4.4.1 一个IB-TDF的构造
4.4.2 基于DBDH假设的身份基加密方案
4.4.3 基于IB-LTDF的身份基签名方案的构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ll-But-Many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及其应用
5.1 引言
5.2 半平滑RSA子群模
5.3 基于DRSA假设的All-But-Many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
5.3.1 Groth的公钥加密方案
5.3.2 基于DRSA假设的有损陷门函数
5.3.3 具体构造
5.4 通用的All-But-Many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
5.4.1 一般构造
5.4.2 具体构造
5.5 All-But-Many有损陷门函数的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
本文编号:3908364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有损陷门函数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成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基本符号
2.2 基本概念
2.3 有损陷门函数
第三章 改进的RSA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 相关概念介绍
3.3 基于改进的RSA算法的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
3.3.1 改进的RSA算法
3.3.2 具体构造
3.4 改进的RSA有损陷门函数的应用
3.4.1 基于iRSA-LTDF的全域哈希签名方案的构造
3.4.2 基于iRSA-LTDF的盲签名方案的构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色龙All-But-One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相关概念介绍
4.3 变色龙ABO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
4.3.1 一般构造
4.3.2 具体构造
4.4 身份基有损陷门函数
4.4.1 一个IB-TDF的构造
4.4.2 基于DBDH假设的身份基加密方案
4.4.3 基于IB-LTDF的身份基签名方案的构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ll-But-Many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及其应用
5.1 引言
5.2 半平滑RSA子群模
5.3 基于DRSA假设的All-But-Many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
5.3.1 Groth的公钥加密方案
5.3.2 基于DRSA假设的有损陷门函数
5.3.3 具体构造
5.4 通用的All-But-Many有损陷门函数的构造
5.4.1 一般构造
5.4.2 具体构造
5.5 All-But-Many有损陷门函数的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
本文编号:3908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390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