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新世纪转向
发布时间:2017-05-28 23:13
本文关键词: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新世纪转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化身份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后现代文化的浸润下中国电视遭遇文化身份模糊与身份焦虑等时代症候,对自身文化定位与文化价值取向存在误区和偏差,导致中国电视在新世纪伊始陷入泛娱乐化的非理性误区。论文从问题出发对中国电视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文化现象与文化转向进行深度观照,从文化身份理论的维度提取中国电视文化的特质,突破了原有电视文化研究的理论视野。另外本文将目光聚焦于新世纪的时间节点,充分考虑到这段时期是中国电视发展最具特色也是最有争议的时代,具备丰富的电视文化资源可供分析和阐释,同时草根文化的兴起、娱乐大众化景观的出现、传统与现代的双向诉求、中国情味的复归等文化现象的崛起使当代电视文化更为复杂和多元,对文化身份的认知提出巨大的挑战。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章以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的问题作为引领,梳理出身份理论和文化身份理论的内涵及其对电视文化研究的启发意义。 第二章运用媒介生态学理论阐释社会生态环境对电视媒体的影响,进而梳理出电视文化身份形成与转向的外部作用力,提出社会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技术生态是中国电视文化身份构建的预置因素,,对文化身份辨识产生重要影响,这些生态系统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当前电视文化身份认知的社会文化语境。 第三章以问题牵引带动文化身份的理论演绎,为全球化时代我国电视文化身份迷惘与认知困境把脉,提出新世纪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时代症候一方面源于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电视节目、形态与观念的渗入导致中国电视文化失语;另一方面源于中国电视文化自身价值观的偏移带来的电视发展的自性危机;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百年来经历的断裂与传承影响着电视文化身份的确认,同时市场逻辑的牵制也使电视陷入唯收视率至上的文化幻象之中。 第四章探索我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现实路径,提出我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他者”逻辑,通过对作为“他者”的传统和西方的定位和解码,反观自我与他者的文化差异,为中国电视文化身份认知提供参照。在“球土化”语境中,文化的流动增多,自我文化身份的界限被打破,多元文化的共融和混杂使中国电视更应该向传统文化寻求精神给养,在传统与现代的双向诉求中坚守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电视文化表情是电视文化定位与价值追求的外化表现,对其进行审美解读有助于为电视文化形象力的塑造、电视品牌认同感的形成提供微观的参考。 第五章以电视文化身份的新世纪转向为基点,以现象归纳带动问题阐释,以动态分析代替静态研判,全面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发生的文化变异与文化自新。新世纪电视文化身份发生的转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同一格局被打破,转向对个人诉求的满足。电视文化价值观念向平民性与人文性拓展,电视节目形态更趋丰富多样,传播观念与模式有很大创新,体现出文化的多元与个性特征。二、崇高感的消解与文化平民主义的兴起。在电视文化体系中崇高的美学定义被世俗生活重构,符合大众审美心理和价值认同的部分被抽取出来,体现出草根文化的逆袭与平民意识的提升。三、泛娱乐化倾向与内容价值重构。泛娱乐化已然成为电视景观的主要表征,新闻节目、综艺节目以及电视剧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娱乐泛化的奇观盛宴,也体现出后现代社会对理性主义的解构。这种转向对电视文化身份的认知起到干扰和影响。四、中国情味的自然回归。这是中国电视在新世纪探寻文化身份定位做出的最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尝试。带有中国风格特色的、原创性的节目形态纷纷出现,本土语言符号强势回归,电视频道包装与宣传片中中国元素的登场都说明中国电视正在重拾我们的文化自信,以富有文化特质和文化意蕴的节目在西方文化的裹挟中成功突围,重构着新世纪电视文化身份的内涵。 第六章将电视文化身份研究视野扩展到全媒体文化领域,新媒体文化的反拨促使中国电视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该主动融入全媒体语境建构的互动与竞合的格局之中,沉淀精神价值、优化资源配置、将电视艺术与技术共融,体现出新世纪中国电视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担当,这便是研究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文化身份是电视确立价值取向与文化定位的基础。本文梳理出了新世纪中国电视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身份的四个转向,并对其进行深度认知,为中国电视走出同质化与娱乐化的困境、开拓具有本土文化特质与广泛竞争力的电视节目内容与模式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新世纪电视文化 身份建构 现实路径 文化转向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29.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1章 导论13-24
- 1.1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问题13-14
- 1.2 身份与文化身份14-19
- 1.3 问题的提出——站在新世纪电视文化身份转向的节点上19-22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22-24
- 第2章 电视文化身份构建的预置因素24-41
- 2.1 政治生态26-29
- 2.1.1 民主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26-27
- 2.1.2 公开化:信息公开,提升执政透明度27-28
- 2.1.3 公共化: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28-29
- 2.2 经济生态29-32
- 2.2.1 市场化29-31
- 2.2.2 产业化31-32
- 2.3 文化生态32-36
- 2.3.1 主流文化32-33
- 2.3.2 精英文化33-35
- 2.3.3 大众文化35-36
- 2.4 技术生态36-41
- 2.4.1 数字化37-38
- 2.4.2 网络化38-39
- 2.4.3 智能化39-41
- 第3章 新世纪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时代症候41-60
- 3.1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视文化失语41-48
- 3.1.1 文化失语的原因及表现42-43
- 3.1.2 全球化带来的身份焦虑43-45
- 3.1.3 电视文化的自性危机45-48
- 3.2 传统文化缺席与到场的悖论48-53
- 3.2.1 断裂与传承48-51
- 3.2.2 文化怀旧与文化畅想51-53
- 3.3 电视文化对市场逻辑的盲从53-60
- 3.3.1 收视率至上的迷信54-56
- 3.3.2 全民娱乐的“众神狂欢”56-58
- 3.3.3 “琐屑”与“碎片”的幻象时空58-60
- 第4章 新世纪电视文化建构的路径选择60-85
- 4.1 “他者”逻辑的认知和遵循61-71
- 4.1.1 不可或缺的“他者”61-62
- 4.1.2 被参照的“他者”62-68
- 4.1.3 “他者”的生产机制68-71
- 4.2 传统文化身份的维系与更新71-76
- 4.2.1 “球土化”语境中民族文化的弘扬71-72
- 4.2.2 传统与现代的双向诉求72-75
- 4.2.3 文化寻根的影像呈现75-76
- 4.3 电视文化表情的书写与传达76-85
- 4.3.1 “文化表情”与电视文化表情77
- 4.3.2 电视文化表情的审美之维77-80
- 4.3.3 电视文化表情的功能80-85
- 第5章 电视文化身份的新世纪转向85-131
- 5.1 同一格局的退场与多元化的转向86-93
- 5.1.1 一体化发展的困境86-88
- 5.1.2 转向对个体诉求的满足88-89
- 5.1.3 多元化发展的表征89-93
- 5.2 崇高感的消解与平民意识的提升93-107
- 5.2.1 崇高感的消解93-100
- 5.2.2 平民意识的提升100-107
- 5.3 泛娱乐化与文化价值重构107-124
- 5.3.1 故事化新闻:戏剧性与娱乐化108-110
- 5.3.2 综艺节目:娱乐泛化的收视奇观110-112
- 5.3.3 历史剧:被言说的历史幻象112-122
- 5.3.4 文化价值重构122-124
- 5.4 中国情味的自然回归124-131
- 5.4.1 本土语言符号的强势回归125-126
- 5.4.2 电视包装中国元素的登场126-127
- 5.4.3 中国意境与情味的皈依127-131
- 第6章 全媒体文化的互动与融合131-145
- 6.1 新媒体文化的反拨131-141
- 6.1.1 替代性文化共同体的身份表达131-134
- 6.1.2 新媒体文化认同的协商图景134-141
- 6.2 全媒体时代电视的文化担当141-145
- 6.2.1 沉淀精神价值,体现文化责任141-142
- 6.2.2 优化资源配置,重塑文化品牌142-143
- 6.2.3 艺术与技术联姻,提升文化创造力143
- 6.2.4 促进交互竞合,健全文化生态143-145
- 结语145-147
- 参考文献147-157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57-158
- 后记158
本文关键词: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新世纪转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40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