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系统设计及优化
本文关键词: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系统设计及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移动焊接机器人 系统设计 旋转电弧传感器 焊缝识别 熔滴过渡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增加及制造业不断发展,促使工业自动化进程加速,使中国制造业逐渐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重点发展领域。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我国已经把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因此,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推广将对世界制造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进而重塑世界的现代工业。焊接机器人作为一种自动化焊接装备,由于具有提高焊接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工人劳动强度等优点,已经在汽车、船舶和桥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根据大型钢结构现场焊接中作业范围大、空间狭小的特点,结合机器人和焊缝跟踪技术,对焊接机器人机构、传感系统、控制系统和焊接工艺进行集成优化设计和研究,开发了一种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系统,用以解决大型钢结构现场自动焊接问题。首先,根据大型钢结构焊接工况特点,利用轮式移动平台移动范围大和机械手响应速度快的特性,设计了一种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机构。设计了基于旋转电弧传感的焊缝识别系统和基于超声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的焊接环境识别,使焊接机器人具有焊缝识别和避障能力。设计了基于PC104总线的小型工控机的控制系统,且集成安装于机器人本体上,减小了焊接机器人的控制线缆和体积。在WinXP环境下,利用VC对控制系统软件进行开发,实现了焊接过程中的电弧信号采集和处理,焊缝偏差识别,焊接工艺参数设置及运行状态数据监测等功能。其次,针对所设计的焊接机器人机构的非完整性和自由度冗余性特点,完成各机构的运动关系分析,建立统一运动学方程。同时,采用非完整动力学Routh方程和拉格朗日法,完成焊接机器人的统一动力学模型建立,为焊接机器人协调控制提供参考。在电弧信号处理方面,根据原始电流数据的结构特点,提出了限幅、多圈均值和卡尔曼滤波的组合滤波方法,有效地抑制噪声,提高了信噪比。针对大型钢结构中的角焊缝形式,在焊缝横向和高度偏差识别上,分别采用特征谐波法和平均电流法实现了大型钢结构中角焊缝偏差提取。同时,通过焊接试验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焊缝识别精度符合要求。通过对焊接机器人数学模型以及轮式移动平台与机械手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滑模控制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智能控制方法,设计了滑模和模糊控制器实现了轮式移动平台与机械手的协调控制。同时,搭建了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试验平台,进行了不同焊缝形式的跟踪试验和工厂试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系统方案可行,性能可靠,满足大型钢结构现场焊接要求。最后,对旋转电弧GMAW焊接过程的熔滴过渡行为进行理论分析,采用高速摄像法,对焊接熔池进行实时观测。研究了不同焊接工艺和传感器性能参数对熔滴过渡和熔池形态的影响,确定旋转电弧GMAW焊接优化的工艺参数,为基于旋转电弧传感器的焊接工艺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推广提供基础。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研制了小型自动化焊接设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了我国在船舶、集装箱、桥梁和储油罐等领域中的焊接自动化水平,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移动焊接机器人 系统设计 旋转电弧传感器 焊缝识别 熔滴过渡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409;TP24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36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11-12
- 1.2 焊接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12-24
- 1.2.1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12-14
- 1.2.2 国内外焊接机器人的研究现状14-24
- 1.3 电弧传感在焊缝识别中应用现状24-28
- 1.3.1 焊缝跟踪传感器分类24-25
- 1.3.2 摆动电弧传感器25-26
- 1.3.3 旋转电弧传感器26-28
- 1.4 焊缝跟踪智能控制方法28-31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31-33
- 1.6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33-35
- 1.7 本章小结35-36
- 第2章 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系统设计36-60
- 2.1 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总体设计36-38
- 2.2 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机构38-48
- 2.2.1 轮式移动平台优化设计39-41
- 2.2.2 焊炬调节机构优化设计41-45
- 2.2.3 旋转电弧传感器机构优化设计45-48
- 2.3 传感系统48-52
- 2.3.1 旋转电弧传感器49-50
- 2.3.2 霍尔传感器50-51
- 2.3.3 超声传感器51
- 2.3.4 防跌落传感器51-52
- 2.4 控制系统52-58
- 2.4.1 硬件系统设计53-55
- 2.4.2 软件系统设计55-58
- 2.5 本章小结58-60
- 第3章 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分析60-74
- 3.1 非完整系统概述60-61
- 3.2 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61-63
- 3.3 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与分析63-68
- 3.3.1 焊接机器人运动学模型63-67
- 3.3.2 仿真分析67-68
- 3.4 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分析68-73
- 3.4.1 焊接机器人动力学模型68-72
- 3.4.2 模型分析72-73
- 3.5 本章小结73-74
- 第4章 基于旋转电弧传感的信息处理及焊缝识别74-95
- 4.1 电弧传感焊缝检测原理74-75
- 4.2 电弧传感传递函数关系75-78
- 4.3 电弧信号滤波方法78-86
- 4.3.1 电弧信号特征分析78-80
- 4.3.2 电弧信号滤波流程80-86
- 4.4 基于旋转电弧传感的焊缝偏差识别86-90
- 4.4.1 焊缝横向偏差识别算法87-90
- 4.4.2 焊缝高度偏差识别算法90
- 4.5 旋转电弧传感系统试验研究90-94
- 4.5.1 横向偏差识别试验研究91-92
- 4.5.2 高度偏差识别试验研究92-94
- 4.6 本章小结94-95
- 第5章 焊接机器人控制策略及焊缝跟踪试验95-111
- 5.1 滑模变结构控制简介95-98
- 5.1.1 滑模变结构控制发展历史95-96
- 5.1.2 滑模变结构控制基本原理96-97
- 5.1.3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步骤97-98
- 5.2 移动焊接机器人协调控制方法98-99
- 5.3 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控制器设计99-106
- 5.3.1 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控制策略99-100
- 5.3.2 基于滑模控制的轮式移动平台控制器设计100-102
- 5.3.3 基于模糊控制的机械手控制器设计102-106
- 5.4 不同形式焊缝跟踪试验研究106-110
- 5.4.1 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系统试验平台搭建106
- 5.4.2 平面角焊缝跟踪试验106-108
- 5.4.3 高度方向变化角焊缝跟踪试验108-109
- 5.4.4 大型钢结构焊接现场试应用109-110
- 5.5 本章小结110-111
- 第6章 旋转电弧GMAW熔滴过渡行为试验研究111-123
- 6.1 熔滴过渡行为研究现状111-113
- 6.2 旋转电弧GMAW焊高速摄像试验平台113-114
- 6.3 不同焊接工艺参数对熔滴过渡行为的影响114-121
- 6.3.1 旋转电弧频率114-116
- 6.3.2 焊丝类型116
- 6.3.3 保护气116-118
- 6.3.4 焊接电流118-119
- 6.3.5 焊接电压119-120
- 6.3.6 焊接速度120-121
- 6.4 试验结果分析121-122
- 6.5 本章小结122-123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123-125
- 7.1 结论123
- 7.2 展望123-125
- 致谢125-126
- 参考文献126-13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33-1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林;张广军;高洪明;;焊接机器人技术[J];中国表面工程;2006年S1期
2 ;焊接自动线和焊接机器人[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08年01期
3 ;2012’中国焊接产业论坛(一号通知)——焊接机器人[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2年06期
4 刘伟斌;李勇;王永刚;朱瑞博;;焊接机器人工作站优化设计与应用[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2年18期
5 李自轩;田斌;王润之;;焊接机器人的盛宴[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2年14期
6 李丽;龙卫权;;首台焊接机器人入驻桂林橡机[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3年06期
7 ;桂林橡机厂首台焊接机器人“上岗”[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3年10期
8 龚逸文;;焊接机器人装置[J];焊接技术;1986年05期
9 ;金兴达公司引进焊接机器人[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4年06期
10 毛鹏军,黄石生,李阳,薛家祥,王秀媛,陆沛涛;焊接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焊接;200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勇;;焊接机器人系统的应用[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东卫;王建强;高锋;王建辉;李北群;成二辉;王志强;;焊接机器人在海洋工程行业的应用探索[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刘升鹏;叶桦;王丹;;工业焊接机器人安全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9年
4 蒋力培;薛龙;邹勇;黄继强;梁亚军;;智能焊接机器人研究与应用[A];第十五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戴光平;;摩托车焊接专机及焊接机器人技术经济刍析[A];重庆汽车摩托车、焊接、涂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6 戴光平;;焊接机器人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A];重庆汽车摩托车、焊接、涂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7 李庆;孟基海;王蕾;;焊接机器人在长安汽车股份公司的应用及存在问题[A];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四十周年、中国焊接协会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2002年
8 侯建伟;武亚鹏;;焊接机器人出现气孔的排查方法及解决措施[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马蓉;李春亮;覃剑;;焊接机器人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与研究[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治富;李丽芹;冯唯;;焊接机器人在解放卡车焊装线的应用[A];第三届十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彭华;四川建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我市首条焊接机器人生产线[N];雅安日报;2009年
2 杜伟伟;国内投入使用首条船舶焊接机器人生产线[N];中国船舶报;2008年
3 记者 汪永安;科学岛研发五自由度焊接机器人[N];安徽日报;2013年
4 广言;大宇成功研发LNG船用焊接机器人[N];中国船舶报;2008年
5 周鲁;新研股份启用焊接机器人生产线[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3年
6 曹勇邋周铮;“昆山Ⅰ号”正在申报8项专利[N];新华日报;2007年
7 记者 周鲁;拟启用焊接机器人生产线 新研股份抢滩玉米收获机市场[N];上海证券报;2013年
8 于洋;智能焊接机器人完成高难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9 杜伟伟;江苏科大开展焊接机器人装备攻关[N];中国船舶报;2008年
10 金恭;“鸟巢”工程机器人显身手[N];建筑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叶艳辉;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系统设计及优化[D];南昌大学;2015年
2 杜宏旺;接管焊接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洪波;电弧传感移动式焊接机器人的数学建模及仿真[D];湘潭大学;2005年
4 毛志伟;旋转电弧传感移动焊接机器人机构设计与仿真[D];南昌大学;2007年
5 罗雨;海底管道铺设焊接机器人系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6 任福深;基于PC+DSP模式的管道插接专用焊接机器人系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7 李鹤喜;基于视觉反馈的焊接机器人自主示教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梁志敏;遥控焊接机器人任务空间的三维重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成;船舶制造爬行式焊接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梅寒;焊接机器人专用MAG逆变焊接电源设计及工艺试验[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3 付晓龙;管—管相贯线焊接机器人运行轨迹及焊接工艺的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4 张小光;重载焊接机器人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D];沈阳大学;2015年
5 姜家高;应用于焊接机器人的变位机控制研究[D];沈阳大学;2015年
6 李生保;大直径对接管焊接机器人的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7 廖继芳;六自由度焊接机器人样机制作及动态性能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8 彭园;移动焊接机器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D];南昌大学;2015年
9 江民新;XYZR焊接机器人小车结构设计及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10 沈迪超;焊接机器人运动路径优化仿真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系统设计及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移动焊接机器人 系统设计 旋转电弧传感器 焊缝识别 熔滴过渡
,
本文编号:513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51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