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err效应的表面等离激元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14:19

  本文关键词:基于Kerr效应的表面等离激元调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表面等离激元 Kerr效应 光学双稳态 低维纳米结构


【摘要】:表面等离激元是束缚在金属-介质界面上的自由电子集体振荡与电磁波的耦合模式的元激发。利用表面等离激元的亚波长界面束缚特性,可以设计突破传统光学衍射极限的纳米光学器件,这为高集成度光学芯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表面等离激元的性质强烈地依赖于金属纳米结构的形貌、尺寸以及周围的介质环境,这既为超灵敏生物检测器和传感器的开发敞开了大门,也为微纳尺度上光学器件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围绕表面等离激元的亚波长界面束缚性及局域电磁场增强特性,本论文在理论上研究了Kerr效应对表面等离激元的调控,并设计出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微纳聚光器、微纳偏振滤波器和微纳多通道带通滤波器。研究内容包含四个部分:1、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可调控聚光器的设计。Kretschmann结构中所激发的表面等离激元可以诱导Kerr效应产生光学双稳态。在这样的结构中引入聚焦结构后,聚焦光斑尺寸以及焦深都将受到入射光强的双稳态调控(焦距不变),且它们都在亚波长的尺度范围内。2、基于银纳米孔阵列的偏振滤波器的设计。表面等离激元模式依赖于波导的尺寸和介电常数。据此,在特殊的银纳米孔阵列中填充Kerr介质段后,输出光将受入射光强调控且偏振方向固定。该部分还分析了当纳米孔中表面等离激元诱导介质产生Kerr效应时,输出光强度受入射光强度双稳态调控的机制。3、基于MIM波导结构的多通道带通滤波器的设计。在MIM波导结构中引入三个级联介质腔,让各腔的中表面等离激元模式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联合共振模式,透射谱中的自由光谱范围(FSR)也因此而减小。随着级联腔内Kerr效应的产生,输出共振波长将受到入射光强调控,这将使滤波器的应用更加灵活。4、低维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出-些形貌和尺寸都比较均匀的低维金属纳米结构。这些低维纳米结构具有晶体结构良好、缺陷较少、表面粗糙度很低等优点,是研究表面等离激元的理想实验载体。
【关键词】:表面等离激元 Kerr效应 光学双稳态 低维纳米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713;TG1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6
  • 1.1 引言10-11
  • 1.2 表面等离激元的发展11-12
  • 1.3 金属的光学性质12-17
  • 1.4 纳米结构中的表面等离激元17-19
  • 1.5 表面等离激元的信息领域的应用19-21
  • 1.6 表面等离激元诱导的非线性效应21-24
  • 1.7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24-26
  • 第二章 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聚光器26-46
  • 2.1 引言26-27
  • 2.2 Kretschmann结构中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发27-31
  • 2.3 Kretschmann结构中光学双稳态的形成31-36
  • 2.4 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可调控聚光器36-42
  • 2.5 聚焦结构中参数的讨论42-43
  • 2.6 本章小结43-46
  • 第三章 基于纳米孔阵列的偏振滤波器46-62
  • 3.1 介质折射率对谐振腔输出模式的调控46-49
  • 3.2 动态可调节偏振滤波器设计49-53
  • 3.3 填充Kerr介质的表面等离激元谐振腔的输出特性53-61
  • 3.4 本章小结61-62
  • 第四章 基于MIM波导结构的多通道滤波器62-78
  • 4.1 引言62-63
  • 4.2 金属-绝缘体介质-金属(MIM)波导结构中的模式63-68
  • 4.3 周期性级联腔带通滤波器结构设计与输出特性68-69
  • 4.4 级联腔的输出模式分析69-74
  • 4.5 级联腔中介质折射率对滤波器输出特性的影响74-77
  • 4.6 本章小结77-78
  • 第五章 低维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78-92
  • 5.1 引言78-79
  • 5.2 金(Au)纳米颗粒的制备79-80
  • 5.3 金(Au)纳米颗粒上包裹介质的制备及其表面修饰80-85
  • 5.4 金(Au)纳米棒的制备85-86
  • 5.5 银(Ag)纳米立方体的制备86-88
  • 5.6 银(Ag)纳米线的制备88-89
  • 5.7 银纳米线上包裹氧化锌(Ag@ZnO)的制备89-90
  • 5.8 本章小结90-92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92-94
  • 6.1 主要的结论92-93
  • 6.2 创新点93
  • 6.3 展望93-94
  • 参考文献94-108
  • 致谢108-110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昶时,施维林;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生物传感分析及应用[J];光谱实验室;2004年02期

2 明海;王小蕾;王沛;鲁拥;;表面等离激元的调控研究与应用[J];科学通报;2010年21期

3 吴昕;王治国;;周期折皱表面对表面等离激元色散关系的影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高开;唐浩;栾中岳;郝会颖;;表面等离激元应用研究新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3年01期

5 ;物理所传播的表面等离激元的高度可调控性研究获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3年04期

6 杨晨;王荣瑶;王鹏;史庆藩;;表面等离激元探针的高介电灵敏度与液体折射率测定[J];大学物理;2012年05期

7 宋世燕;何海平;孙陆威;叶志镇;;退火对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增强ZnO薄膜发光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8 郝会颖;樊振军;邢杰;李伟民;;用于太阳电池的表面等离激元陷光技术的研究进展[J];光谱实验室;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兵临;;表面增强喇曼散射的受迫表面等离激元模型[A];第二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83年

2 朱新利;张家森;张洋;徐军;俞大鹏;;超平滑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在表面等离激元研究中的应用[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3 梁二军;范春珍;王俊俏;刘晓e,

本文编号:594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594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4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